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成长需要--在高三与大一之间(第1卷)/教育经济与管理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李家成
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高三阶段进入大学一年级阶段,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学生相当普遍地出现诸多的困惑、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本书基于对“成长需要”的理论分析,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成长需要”这一核心概念,通过个案点评、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等形式,全景式地呈现出当代中国高三学生与大一学生的成长状态,揭示其成长需要,并对生命全程视域下的高中教育改革、关怀生命取向的大学教育改革等提出系统的重建思路和改革建议。

本书得到作者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中与大学衔接中的学生成长需要研究”的支持,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展、深化当前的学生发展研究、高中教育改革和大学教育改革研究,可供高中学生、大一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参考。

内容推荐

  这套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博士点)学科负责牵头,这是我国首批MPA(公共管理硕士)试点之一,也是华东师大教育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已发展成为涵盖本科、硕士(全日制教管硕士、教育硕士、高校教管硕士、网络教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以及博士的多层次、多门类综合性研究学科群。近几年,编著、合著、译著等60多本,承担多项国家级、部级和市级重大科研项目还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市的各种教育科研项目,为国家教育结构调整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师聩任条例起草等多项工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就全国范围而言,本学科具有研究人员众多、学科领域分布均衡、中青年骨干正在崛起等特点,在国内具有相当大的学术认同度。为促进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特邀兄弟院校的学者专家也参与撰著“教育经济管理”丛书,力图打造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新品牌。

目录

总 序

第一章 概念:“成长需要”及其研究意义1

 第一节 “成长需要”概念的形成 1

 第二节 “成长需要”概念的内涵 4

 第三节 “成长需要”概念所彰显的教育学意义6

一、“成长需要”概念彰显了教育学的学科立场6

二、“成长需要”概念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7

三、“成长需要”概念体现出新的思维方式7

 第四节 “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成长需要”研究与实践 8

 第五节 高三与大一衔接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的思路 11

一、研究的对象12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12

三、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论思考 16

四、研究的价值追求30

第二章 现实:个案及点评34

 第一节 高三与大一学生跟踪访谈记录及点评(一)35

一、高三阶段35

二、大一阶段37

 第二节 高三与大一学生跟踪访谈记录及点评(二)47

一、高三部分47

二、大一部分52

 第三节 高三与大一学生跟踪访谈记录及点评(三) 60

一、高三部分60

二、大一部分69

 第四节 高三与大一学生跟踪访谈记录及点评(四) 79

一、高三部分79

二、大一部分84

 第五节 高三与大一学生跟踪访谈记录及点评(五) 91

一、高三部分91

二、大一部分99

 第六节 高三与大一学生跟踪访谈记录及点评(六) 106

一、高三部分106

二、大一部分 110

 第七节 大一学生访谈记录及点评(一) 118

 第八节 大一学生访谈记录及点评(二) 124

 第九节 大一学生访谈记录及点评(三) 134

 第十节 假如可以重新过一次高三和大一生活 139

一、兴奋,失落,迷惘,恐惧139

二、感悟,反思,选择141

三、真实的我143

四、感动 147

五、假如重新过一次高三和大一生活 147

第三章 反思:学生成长与学校教育 154

 第一节 认识高三到大一过渡中的学生成长需要 154

一、从高中到大学:关系的转换 155

二、怎么会是这样:大一学生的困惑 157

三、回归个体:大一学生的成长需要159

四、可能与不可能:大一学生成长需要向成长现实的跨越166

 第二节 对高三到大一过渡的社会学分析 167

一、“结构与能动作用”视野中的生命过渡问题 168

二、高三向大一过渡的社会学分析169

 第三节 对高三到大一过渡的管理学分析 171

一、从学校管理角度看从高中到大一不适应的原因 171

二、对学生管理应该采取的措施172

三、促进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177

 第四节 对高三到大一过渡的信息论分析 179

一、学生信息意识的发展状态 179

二、对影响学生的不同信息源的分析 182

三、学生获取信息的行为状态分析187

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状态分析 189

 第五节 上海市部分高三与大一学生生存状态的分析报告 193

一、高三与大一学生的重要关系人 194

二、高三与大一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 198

三、关键事件中的个体生存状态200

 第六节 上海市部分高校大一学生问卷开放题的分析报告204

一、对主题比例的分析205

二、对学生困难类型的分析205

三、对失望类型的分析208

四、对“满意”内容的分析210

五、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的分析211

 第七节 上海市某高中22份高三学生作品的个案分析213

一、对22份作品的关键词的分析213

二、对个案中涉及主题的分析215

第四章 重建:多维互动中的重构220

 第一节 生命成长立场下的学生自我更新220

一、积极的生命情态的保持221

二、视野的扩展和知识的获得221

三、思维方式的整体转换与品质提升223

四、合理的行为方式的进一步形成 226

五、滋养自己自由、主动、超越的人格229

 第二节 生命全程视域下的高中教育改革230

一、生命全程教育是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的基本吁求230

二、高中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231

三、高中教育需要并可以恢复自己“生活”的本真状态232

 第三节 关怀生命取向的大学教育改革238

一、现状透析:在关系中审视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性239

二、回到问题本身:重新思考高校学生工作的价值240

三、重整思路:关注学生成长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自我更新242

主要参考文献244

后记248

试读章节

案例 1-1

每个人都对大学拥有一个梦。我也不例外。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实现这个梦想。梦想中的大学近乎于完美。本以为大学应该是一个书香之地,学术之府,名儒汇集;大学的生活应该是充买的,丰富的,多姿多彩的。但这一年来的生活和学习使我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一年来给我的总体感受是空虚,是颓废。如果早上第一节有课(8:00上课),我们也会睡到7:30,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飞奔到教室。刚来大学的头几个星期还会去食堂里吃早饭,而现在都被简化为外卖的馒头或烧卖,带到课上以飞快的速度在“地下解决”。

本以为大学的课堂会时时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可是事实呢?每天的课都让人提不起精神,内容的无味和老师平庸的教学水平(致)使一上课就会有不少人倒下。接着又会有一批同学在下面耕起了自留地。然后又会……于是形成了逃的逃,睡的睡,玩的玩,剩下认真听的没几个。

课余生活还十分的糜烂。往日在高中养成的“勤奋”的优良传统都消声匿迹了。打牌、上网成了寝室常见的风景线。

怛进大学带给我的不全是负的方面,它也使我成长了许多。每天的生活都需要自己来打理。自己打水,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被子床铺。寝室的卫生也需要自己打扫。没有爸爸妈妈常伴左右,许多事都需要自己来做决定。这也使我学得独立了。另外我还做了家教。这也是一种锻炼,一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打交道,也尝到了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活费的喜悦和自豪。

(作者陈彦,写作于2003年5月)

在这部分内容中,这位大一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消极的,即使有一些积极的内容,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在这一阶段,学生自己对“成长”的期望和大学教育需要给予她的,绝不仅仅是生活自理这一方面,那么,如何认识她的需要?如何看待她对大学生活的失望?而且,当前的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的原有基础不好,恰恰相反。她的学习成绩从高中到大学、到现在的大三,都是很好的。可是,这种好成绩的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缺少了什么呢?

再看这位同学在大学二年级初期,对自己的一次反思:P17-18

序言

当人类社会刚迈进21世纪时,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向当今世界提出:教育越来越普及,难道人类的文明理智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繁荣,难道人类的日常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管理越来越科学,难道人类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与安全?教育是在持续地提升社会的高学历化。经济是在不断地强化人们的竞争能力,管理是在经常地鞭策群体更上一层楼。然而,现代教育已成为千家万户关注和整个社会聚焦的“众矢之的”。警报此起彼伏从未停息;现代经济营造出物质世界的繁荣昌盛,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在日益“贫乏衰弱”;现代管理追求效率至上和精益求精,但这些能否真正地促进人类社会道德伦理水准提升?残酷现实告诫人们:新世纪教育如何让青少年学会异文化交融以及真正理解并实现国际间的和睦相处,这是人类社会生存之关键;新世纪经济怎样倡导“经世济民”理念,这是指引青少年能否走向康庄道之航标;新世纪管理能否与人文社科融合升华,这是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管理科学化所必须研讨的重大课题。

处在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有人心思定的一方面,又有人心思变的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经济与管理也同样如此。思定,也许顾虑失去以往的安逸或基础;思变,试图开拓创业再求辉煌。既想旧貌换新颜。又常时兴“流行”(意指随波逐流或摩登时尚),这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变革必须斟酌的两难性课题。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台的教育、经济与管理政策措施较多采取“变革”、“改革”、“维新”等用语,这说明伴随着20世纪末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进入21世纪,开始逐步关注构建社会的是人;改变社会,先要改变的是人.而须重视不易与流行之共存。”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也有“不易”(不变)与“流行”(善变)之分,社会变革倘若随波逐流时尚“流行”,就容易忽视其根性(不易)。因此,有必要反思现代教育、经济与管理之“不易”。

曾为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立下丰功伟绩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却又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一些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发达国家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现代化政策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思。有些是在饱尝苦果后才痛感到: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不是仅仅培养争强好胜的竞争人才,开放型教育也并不是直接就把市场经济竞争原理或管理经验照搬照抄到现代学校经营运作中去。

有人把21世纪称为激烈变革的未知世纪。也可说是通过现代教育、经济与管理手段学会生存、学会共存、促进和谐发展的知识世纪。处于“知识授予型”向“知识创造型”转换的重要变革时期,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地推进新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体制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全体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变革的通用型开拓性创新人才。发达国家为解决各种教育、经济与管理问题。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都把学校教育、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视为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这也是各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及新世纪促进人的发展的显著特征。

注重新世纪人的发展,倡导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旨在促进人类社会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向上,实现先哲导师提出的“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理想目标。对此,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的问题是:时至今日,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为何还没孕育出一位戴上诺贝尔奖皇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在高歌庆贺20世纪取得伟大成就和辉煌业绩的同时,是否已具备在21世纪自立自强于变幻无常的激烈竞争世界之能力?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昌盛,与目前人才培养的教育、经济与管理质量密切相关。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现在世界上仍盛行的先进教育思想,而学历化社会的人才培养标准化以及“高考指挥棒”却使先进的教育思想难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名副其实地付诸实施;邓小平提出的教育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是集20世纪8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理念之大成的精辟论断,但这在我国现实教育中,何时才能真正而又全面地贯彻落实?

深受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影响的我国教育体制,正在努力而又艰难地向构建素质教育体系转轨。目前轰轰烈烈地宣传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对扎扎实实地从事应试教育的一种批判性反思(面向现代化),也是参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合奏“平等·效率·需求”主旋律的一种顺应性协调(面向世界),更是对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均衡提升“求心力”(集中规范)和“远心力”(民主开放)教育改革作用的一种可持续性展望(面向未来)。我国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体制改革以及机制改善,努力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英才观念转变成自觉并积极地投身于“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民本思想.适应当今世界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展趋势,创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经济与管理体制。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组织编写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丛书,以促进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事业发展而奉献我们的学术才智及研究成果。

这套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学科负责牵头.这是我国首批MPA(公共管理硕士)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华东师大教育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已发展成为涵盖本科、硕士(全日制教管硕士、教育硕士、高校教管硕士、网络教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以及博士的多层次、多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学科群。近几年,承担多项国家级、部级和市级重大科研项目,还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市的各种教育科研项目,为国家教育结构调整、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师聘任条例起草等多项工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就全国范围而言,本学科具有研究人员众多、学科领域分布均衡、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在崛起等特点,在国内具有相当大的学术认同度。为促进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特邀兄弟院校的学者专家也参与撰著“教育经济与管理”丛书,力图打造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新品牌。

这套“教育经济与管理”丛书分为五个系列,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剖析;既有理论研讨的学术进取,又有拓宽视野的比较考察和案例分析;涵盖教育行政、公共经济、经费投入、管理经营、法律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这套丛书的出版问世,倘若能为促进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能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些值得参考借鉴的研究成果,将倍感荣幸。

后记

因为未曾读过高中,也未曾亲身体验过大学本科的生活,所以,当2002年自己教育学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后,负责主管学院学生工作、同时兼任大一新生的辅导员时,心中与其说是焦虑,莫如说是充满着期待与兴奋。在此之前,自己曾当过小学的班主任,那种幸福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我期待着新的工作会带给我同样的体验。至今都还能记起当时的情形:认真整理学生的高考录取资料,查字典把学生姓名中不认识的字都查出来,暗自叮嘱自己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并且设想着如何把学院的工作做好,并且亲自把这个大一班级带成一个优秀的班级。

随着紧张的入学接待工作和入学教育的开展,随着全院学生工作逐步开展起来,自己迅速感受到压力,更感受到挑战:现在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样子,而且,高校学生工作也不像想像中那样充满新奇与兴奋.而是充满了烦琐与重复。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从2003年3月到7月,自己的精力完全被预防“非典”的工作所充满,其中有一天连续开了四个会,第一个会是参加全校的干部大会,接下来是参加学生工作系列的会议,第三个会议是我组织全院辅导员开会,第四个会议是我赶到自己所带的大一班级给我的学生开会。那次会议,由于无法预计准确的时间,事先通知学生下课后等我一下.大概等了我二十分钟。当我结束第三个会议、冒雨跑过去时,看到学生漠不关心、甚至有诸多抱怨的神情时,顿时觉得好失落。头发上的雨依然在滴滴落下,一个学生递给我一张餐巾纸。也许就是这张餐巾纸,成为支持我的一种精神力量。

我依然在努力工作,并且日益真切地感受到一个问题的存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不同年级的表现也很不同。而作为起点的大一年级,由于自己有更多的直接接触,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对高校生活的失望、生活的迷茫乃至混乱。而且,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状态。

但是我也在试图改变这种状态,希望能通过我的工作给我们的学生以更多的支持。

2003年9月迎接新的一届学生入学时,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昨天的疲惫带到了今天,但一个挥之不去的感受是:新生所带来的希望的气息。

我并不是说,学院的工作有了希望,不是说自己有了希望,而是说,新生带来了希望。这是一种让你沉浸其中的氛围,让你感受到其中的向上的力量。每个学生带着对未来、对新生活的或清晰、或模糊、合理程度各不相同的希望来到这里,四年之后,或者说一年之后,差别就将呈现。

希望,带给人以力量。在生活的历程中,有的希望会开花结果,有的希望会烟消云散。开花结果的希望,会飞向更宽阔的空间:而湮灭的希望,会沉寂在时间之中,暗淡下去。

我希望什么?

从2003年3月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大一学生的发展问题,还组织过一次小型的、针对本学院大一学生发展问题的调查,并于2003年10月撰写《认识大一学生的成长需要》一文。①我还通过我能影响的学院整体学生工作.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强化学生会与院团委的工作,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扩大影响,试图作更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等。②

那段日子过得好累,有的时候充满信心地设计、组织,但也可能结果并不如意。尽管如此,一个教育学者所具有的精神气质使得我不会轻易退却。

之后,自己暂时离开了学生工作,但也能够更加专心地进行学生发展研究了。于是,我承担了上海市教育德育处的一项决策咨询课题,主题就是高中与大学衔接中的学生生命与人格教育。从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的角度,我们申报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三与大一衔接中的学生成长需要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我的合作者们作调查、访谈,查阅相关理论资料,搜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形成思路,作理论的探索。  尽管我们的研究对象更多是上海市的高中与大学,但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并已经为跨省市的比较研究作好一定的前期准备。同时,我们已经形成追踪研究的思路,试图建立一个从高中到大学的学生成长的资料库,并设计开展针对大学生成长问题的系列研究。策划与准备已经在进行之中,我们有信心作更深入、更具有拓展性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陈彦、邓睿两位同学的合作。她们两位就是我最初所带的大一班级的学生,也是我最初的个案研究对象。随着我们研究的推进,她们两位作为我的合作者进入我的研究团队,帮助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访谈。我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调查问卷。她们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中与大学作访谈、发放问卷,并对部分同学作追踪访谈。她们有我所没有的优势,刚刚经历过的高三与大一生活,使得她们在进行访谈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与那些高三学生和大一学生沟通。所以,看到她们事后整理的访谈材料中她们与学生的对话.觉得非常有趣.那就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交流。而且,她们两位已经在这样的研究中,直接获得发展,这本身就令我非常开心。

非常感谢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张新梁老师、洋泾中学的吴宝贵老师。记得在2003年11月一起到香港大学和部分中学访问的时候,在香港机场,我还在与“老”高三班主任张新梁老师讨论有关问题。之后的调查研究中,他与吴宝贵老师等都给我们以许多的帮助。

感谢顾培培和董盈盈同学的帮助。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拓展,她们帮助承担了对大一学生的学习预期研究的有关访谈,并整理了几十份详细的访谈记录和座谈会记录。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的时莉萍、蒋文娟、朱伟雯、李琳同学帮助整理了部分资料。在本书撰写中,部分内容参考了他们所整理的访谈资料。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闫引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务处梁进老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李伟胜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雷秀峰老师、纪明泽老师等老师与同学给我们的帮助。

还要感谢9位访谈对象授权我们公开对他们的访谈记录并作点评。这些同学中,有的毕业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有的毕业于普通的高中;他们现在就读的学校,有的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有的是上海市属的重点大学,有的是一般的大学,还有一个是专科学校。性别上,有六位女同学、三位男同学。这些同学,都是希望发展的,我们也祝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成长起来。学校的差异只是外界条件的差异,而自我的力量,是可以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的。

这本书呈献给您的,就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此之前,我们还完成了一本《回首高中:大学生的高中记忆及教育学评点》,通过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21位大学生的完整叙述和他们的40位同学的补充点评,以及部分高中教师、校长和高校研究人员的点评,我们对当代中国高中教育中的学生发展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与研究。我们不会认为已经完成了课题研究,而只是想把我们的认识、思考与困惑呈现出来,期待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来一起关注高三与大一衔接中的学生成长问题,以期为这一特殊的生命发展时期的完善做出我们的个人贡献,为学生成长研究的深化贡献我们的个人力量。而且,也正是由于我们所作的是初步探索.因此,不仅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深入,而且研究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非常欢迎您对我们的研究提出批评和建议,更欢迎您和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一问题。

全书由我负责编写,主要撰稿者为李家成、邓睿、陈彦、闫引堂、梁进等。我们在每位作者所撰写章节的脚注中都作了具体说明。

李家成

于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系

学校变革研究中心  2006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