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作者 (美国)威廉·H.布兰察德著//戴长征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心理传记,更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心理学著作。它将整合政治心理学体系的愿望融会进对政治人物的精神分析之中,将众多革命者串联起来,构造出了一个革命者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本书为“政治人物精神分析传记”译丛中的一部,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简要考察了一批社会反叛者或革命者的思想行为。作者指出,这些反叛者或革命者虽然具有不同的思想信仰和政治倾向,主张行动的方式也不同(如有的主张暴力反抗而有的主张非暴力反抗),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寻求一种道德真理并渴望个人之善,同时坚信这种个人之善只有在为别人受难中才能获得”。为达到个人之善并建立新的社会道德而甘愿“受难”吃苦甚至牺牲自己的这种倾向,在作者看来,就是一种受虐心理。因此作者认为,其重要的一个动力便是心理上的受虐冲动,他们面对强大的对手,不仅毫不退缩,而且能够从失败的挫折和屈辱中感受到欣慰和快乐。而根据弗洛伊德学说,这种受虐心理归根结底是性受虐狂的转移和升华。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革命者的心理迄今为止最具典型意义的政治心理研究专著。

从劳伦斯到卢梭,从列夫·托尔斯泰到甘地,从马克思到格瓦拉……该书在革命者那些耳熟能详的日常行为背后,发掘出令人惊诧的心理动力源泉。作者有意回避“革命问题”社会结构分析的康庄大道,而迂回潜入革命者精神世界分析的丛林险境,将惊心动魄的“革命事件”转换为“政治人物”意欲不止的理想激流。作者放弃了以性压抑为核心的传统精神分析方法,而把“内疚负重”向“拯救责任”的快感升华,看成革命者行为的无意识动因,从而在被人忽略的视角上,描绘出另一幅“陌生的”革命画卷。

目录

代译序

前言

致谢

导论

第一部分 社会反叛者

导言

第一章:劳伦斯:负罪的角色

第二章:卢梭:反叛的精神

第三章:托尔斯泰:重返上帝与自然

第二部分

导言

第四章:克鲁泡特金:温和的革命者

第五章:甘地:受难的力量

第六章:马克思:罗曼蒂克的起源

第七章:马克思:反抗资本主义

第八章:马克思:理论中的革命

第三部分

导言

第九章:孙逸仙:折衷主义者

第十章:托洛茨基:国际主义者

第十一章:格瓦拉:罗曼蒂克的革命者

结语:超越受虐狂

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苦恼的根源

托尔斯泰决定离开他的庄园独自去旅行,自然是由他与索尼娅之间的冲突激起的。但他对那个国家的贵族生活的愈来愈不适应,以及在他临走的前一天所表示的要采取“某种行动”的想法,都表明他与索尼娅的冲突只是个突发的偶然原因。谢尔盖和萨沙是他的忠实信徒,但其他子女便不那么同情他了,而伊里亚和安德烈则坚决谴责他抛弃索尼娅。只有置身于他的信徒和追随者当中,托尔斯泰才感到他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当他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时候,他经常感到像一个陌生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自己在家里建立起了那种充满欢笑和无忧无虑的欢乐的生活方式,而现在他却鄙夷它。在家里,他感到自己的新面目更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他还生活在同样的躯壳里,人们对他的躯壳还寄托着像以前一样的期待。

因此他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从身边赶走,他需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与穷人们同甘共苦——这种意识在他的中年和老年时期得到了强化。正是这种意识,在他没有承受肉体上的苦痛的时候,给他的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伊里亚·托尔斯泰再次为我们详细描怵了这种心理上的痛苦。

在亚斯纳亚,当我们坐在一起戏耍……当我们玩着槌球游戏,谈论着恋爱的话题,都表现得兴高采烈的时候,父亲会突然出现,他只要用一个字,甚至更要命的,他只要用一个眼神,就会把整个气氛给破坏掉。我们感到郁闷,有时还会感到羞辱:“如果他没来那该多好。”更糟的是,他自己也能感到这一点,他不想破坏我们的快乐——毕竟他是疼爱我们的——但他确实又破坏了它。他什么也没说,但他在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他在想什么,那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如此难受的原因……

当我回忆起这种时刻的时候,想到当时他可能正在遭受精神上的痛苦,我就充满恐惧……而当他想解除那折磨着他的令人难以忍受的重压,试图在我们面前倾诉的时候,我们却从他身边胆怯地溜走了——仅仅是为了让我们那自私的、孩子气的快乐不要受到破坏。

托尔斯泰的社会受虐狂与卢梭的社会受虐狂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人们可以发现他们同样都渴望痛苦,但托尔斯泰经历的痛苦更多的是他的罪恶感的结果,来自于他认为自己还做得不够的感觉。卢梭对痛苦的需要得到了国家的满足,他实际上找到了安歇的场所(尽管他常常是以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遭到驱逐),因而他的罪恶感和自我折磨还不是那样严重。总的来说,卢梭会有一种德行感,会为他的行为辩解,因为他接受的是外界力量的惩罚,因而他没有必要用内心的罪恶感来惩罚自己。

       P66-P68

序言

《革命道德》并不是一部全面描写革命人物的人生和时代的作品。本书充分融合了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的研究手段,将革命问题升华为一种心理层面的冲突,力求挖掘出革命者的心理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国已经译介了国外大量的政治心理学著作,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论。这是首次将有关革命者的政治心理研究专著引进中国,因此,关于《革命道德》一书,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国内关于革命者个人生活及其革命经历的书籍不胜枚举,但专门以“革命”心理为主题的书并不多见。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心理传记,更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心理学著作。它将整合政治心理学体系的愿望融会进对政治人物的精神分析之中,将众多革命者串联起来,构造出了一个革命者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本书原名为《革命道德——12位革命者的性心理分析》,考虑到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性心理倾向加以扩展,并在某种程度上将之升华,加上革命者的心理因素远超过性心理的描述,因此我们在确定书名时更名为《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

本书作者美国学者威廉·布兰察德教授,长期以来接受心理学与历史学的双重训练,专注于研究政治心理学,尤其是革命问题,并且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他以革命者的人生经历为素材,详尽考察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广泛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心理学与历史人物的研究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就了一本立论坚实、资料丰富、内容生动的传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理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但对于这种分析方法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不能无视亨利·詹姆斯的提醒:“绝不要以为你了解人类心灵的全部秘密。”作为心理史学家,作者过多地将材料安排进预设的心理框架,对革命者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对革命领袖的分析,也显得有失偏颇、牵强。因此书中的诸多观点及结论,我们并不表示赞同。例如,书中对马克思的心理分析并不恰当,但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篇幅很大,为了保持书的原貌,我们还是将关于马克思的内容作了保留。又如,作者将革命者分为四类,但是第四类“成功的革命者”(即第四部分)内容过于单薄,许多观点也有些牵强,因此我们将这一部分删去。

对于本书所涉及的心理学术语,责编基本上都进行了核对和修正,并附上了原文。为了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美性,关于重要人物的言论,责编选取了名家的译文,如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均参照中央编译局最新版译文。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线索,除了附上注释的原文书名外,书后附原书参考文献。

本书由国内心理学专家和政治学学者共同审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权威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动向,并且为国内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鉴于书中涉及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且有些观点过于偏颇、牵强,因此本书确定为内部发行,特此说明。

后记

当我在键盘上完成译稿最后一个字符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也许在黎明时分完成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自从开始这项工作以来,我总是期盼着东方曙色降临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正是我对布兰察德教授道早安,对我自己道晚安,然后上床睡觉的时候。

的确,当主编将这部著作的翻译任务布置给我的时候,我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当我深入这份工作以后,我才备感工作的困难。现在分析起来,具体到这本书的翻译而言,困难主要来自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这本书既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的著作,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或者心理学的著作,而是“交叉学科”的合体。根据布兰察德教授自己的意思(请参见序言和鸣谢),称它为心理史学和政治心理学都是恰当的。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学习政治学的学生来说,有关心理学的,特别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是非常生疏的,好在念大学的时候,还读过诸如《梦的解析》这样的精神分析著作,勉强有所启蒙。但是,这些蒙学点滴如何能应付一部对多位革命者专门进行精神分析的著作的翻译呢?这是我认为的首要的困难。其次。这部著作涉及的革命者,有些革命者,诸如孙逸仙、卢梭,是我自认为比较有了解的,但有些革命者,比如劳伦斯、格瓦拉,对我来说就是相当生疏的了。即便我自认为比较了解的上述革命者,一旦深入到他们生活的细节、他们的心理层面,我也会感到有点茫然。其三,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都是无止境的,如果考虑到语言背后的文化、自然、历史和社会,那语言就是太复杂的一个问题了。笔者虽然有幸在五年时间里系统地研读英美语言文化,但是对英语著作的把握上仍然缺乏信心。特别像布兰察德教授这部融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为一体,还有相当的文学色彩的著作,对我来说,要把它翻译成中文,就更感到力所难逮了。

但是,上述所有客观上的困难和主观上的欠缺都没有动摇我要完成任务的决心。这种决心首先来自于主编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其次这种决心还来自于我对这部著作的认识。虽然我不尽赞同布兰察德教授对这些革命者的分析,但是我却要说他的书是一本开卷有益的著作。与曾经流行的社会化历史人物的做法不同的是,布兰察德教授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客观分析。尽管精神分析学派的方法从来就是引起争议的,但是,这种方法却从来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不为人所觉察,甚至轻易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微之处入手进行研究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精神分析学派才富有生机。人们或许不会赞同精神分析的直接结论,但是人们却不能不赞叹它的分析前提和分析过程。相信读了布兰察德教授这部著作的诸君在这一点上会有同感。就我自己而言,在我阅读和翻译这部著作的时候,我深深受到书中的论说和叙述所吸引,或许正由于此,我才没有感到翻译工作是一种苦役,而甚至在此中感到了乐趣。可惜的是,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力所限,我无法将书中的精彩之处完全传达给读者,这也是我深深为之歉疚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由于以上种种,译文中的不妥、失真、遗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不敢祈求读者诸君原谅,但求诸君斧正。

       戴长征

     2003年7月18日于北京南郊倩影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