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和姜太公、诸葛亮一起并称为历史上的“三大军师”,并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明武宗正德九年在追赠刘伯温为太师的谥词中赞扬他“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占事考祥,明有徵验,天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蔡元培为南田诚意伯庙撰题的楹联也称赞他“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
本书是刘伯温研究兵法谋略的心血之作,集中了他智慧的精华,全书贯串着他独特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今人的为人处世、经商从政都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刘伯温兵法》一书相传为刘伯温早年隐居青田,研习兵法谋略时所作,是他协助朱元璋剿灭群雄,夺取江山的智谋之源。刘伯温死后,该书被朱元璋收入宫中,秘不示人,后来大内失火,才流入民间。
刘伯温在该书中收集了从先秦到五代1600多年间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军事战例,根据作战双方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条件,区分出两两相对的100个计谋,引用《孙子兵法)、《司马法》、《六韬》等古代兵书上的精辟观点加以论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和发挥,是一部珍贵的兵法谋略秘籍。
谋战提要
本篇旨在阐述如何挫败敌人图谋的问题。作者认为,当敌人开始谋划发动战争的时候,就要及时地运用谋略挫败对方的图谋,使其不战自败。《孙子兵法》中就提到“上兵伐谋”,即最高明的用兵之道是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高超的谋略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全胜”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孙子所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与敌人直接交战而又能够把敌人打败。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战争状态。但是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是有其前提的:即一方在力量处于绝对优势,主观上对战争的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不从实际出发,片面地强调“谋战”,是不可能获得“全胜”的。
齐国的宰相晏婴运用智谋,在宴饮之间挫败了晋国将要攻打齐国的图谋,这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典型例证。原典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今译
凡是敌人开始对我方有所图谋的时候,我方要及时地运用谋略挫败对方的阴谋,迫使对方计穷谋短而不得不屈服。兵法上说:“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战例
春秋时期,晋平公打算攻打齐国,便派出大夫范昭去访问齐国,以便了解齐国的具体情况。齐景公摆下宴席招待客人,当酒喝得很有兴致的时候,范昭竟无礼地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要用齐景公的酒杯斟酒。景公说:“那就把我的酒杯让给客人用吧。”当范昭喝完自己杯中的酒,正想换上景公的酒杯时,晏子却马上把景公的酒杯拿下来,仍然让范昭用自己的酒杯斟酒。不一会儿,不大高兴的范昭假装喝醉了,一边跳起舞来,一边对齐国太师说:“您能为我演奏一支周公的乐曲吗?我想在乐曲声中跳一回舞。”太师回答说:“老臣我没有学习过这个乐曲。”范昭离开筵席后,齐景公就责备大臣们说:“晋国可是个大国啊,派人来我国进行考察,如今你们却把大国的使臣给得罪了。这下该怎么办呢?”晏子理直气壮地说:“范昭并不是不懂得礼数,而是他在故意羞辱我们的国家,所以我无法听从您的命令,让他使用您的酒杯。”太师接着说:“周公的乐曲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只有国君才有资格随之而起舞。这个范昭不过是一个大臣罢了,却妄想用天子之乐来伴舞,所以我不能够为他演奏乐曲。”
后来范昭回到晋国向晋平公报告说:“我们不可以去攻打齐国。因为我想羞辱他们的国君,结果却被晏子看穿了;我想冒犯一下他们的礼法,结果又被他们的太师识破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感慨地说:“没有离开筵席半步,就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真是了不起啊!看来晏子就是具有这个本事的人。”
——本文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P006-P008
如果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兵法圣经且已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战争史,那么《刘伯温兵法》就是一部罕见的谋略奇书。
刘伯温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天才式传奇人物,他在国人的心目中,简直就是诸葛卧龙再生,张良转世。那么,这位天才人物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历史舞台,又是如何成功辅佐朱元璋开创三百多年霸业的?在他并不算很长的一生中,他在经营天下之际居然还为后人留下了数十种著述,可谓奇之又奇,令人叹为观止。
自古江浙出将相。公元1311年,刘伯温出生在雁荡山东麓,风景秀丽、地灵人杰的青田县,在此之前,江浙一带已经出过无数英雄豪杰了。
他出生时家境颇好,藏书甚多,他少年天才,天资秉异,“颖悟绝伦,过目不忘”;17岁的刘伯温,曾经拜石门郑复初为师,学习理学等。成年之后,他更是学识出众,意气风发,备受时人的推崇。他不但精通四书五经、天文地理,而且对三教九流、阴阳六艺等都广泛涉猎,触类旁通。这些年轻时打下的厚实基础,在他后半生的军师生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他赢得了千秋万载的声名。
刘伯温的一生是坎坷、复杂的。他曾经在元朝当官,前半生大起大落,但从来不被信任和重用——也许这就是天意吧,如果元朝重用他的话,历史也许将被重新改写,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朱元璋来做皇帝了。
岁月不饶人。郁郁不得志的刘伯温在年届半百的时候,终于决定调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了。这时候的天下,早就变成了乱世,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把腐朽的元朝逼到了角落里。眼看元朝的江山摇摇欲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不再对元朝抱有希望,转而把自己的后半生交付给了朱元璋。从此,满腹经纶的他终于可以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了。在他的谋划之下,前后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朱元璋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各大军阀势力,最后推翻元朝,统一了全国。
朱元璋对刘伯温可谓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当初朱元璋用重金去请刘伯温的时候,刘伯温根本不为所动。还是孙炎一再写信给他,他才出山。刘伯温被请到金陵以后,朱元璋高兴坏了,一直尊称他为“老先生”,认为他简直就是张良在世,可以辅佐自己成就帝王之业。当然,刘伯温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反而是这位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朱家皇帝颇让刘伯温提心吊胆,在他晚年,这位料事如神的天才人物不得不低调做人,小心处世,一直到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神秘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
刘伯温一生著述甚多,文采斐然。主要有《翊运集》、《郁离子》、《覆瓿集》、《春秋明经》等传世。他在临终之前,将许多秘笈交给儿子,但都被朱元璋收入宫中,至于这些秘笈后来的命运如何,外人就无从得知了。
《刘伯温兵法》这部书,很可能是当时建文帝逊位的时候,由于大内失火而流失民间的。这本书应当是成书于刘伯温隐居青田的时候,当时他正在苦读《武经》,于是就把读经心得记了下来,经整理之后,就形成了这部兵书。
从本书的目录,可以窥见作者在给战法分类的时候,一直将阴阳理论贯穿其间:
虚战—实战;夜战—昼战;后战—先战;奇战—正战;分战—合战;弱战—强战;难战—易战;……
其中,前者为阴,后者为阳;二者相对相立,相辅相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只要兵家能够完全洞悉阴阳的玄机,并把阴阳理论上升为作战的指导原则,那么就可以出神入化,战无不胜了。
本书的另一个闪光点是作者精选了很多古代的实战案例,并且将它一一对应于战法之下,绝无重复。这些实战案例颇具可读性,在其佐证之下,作者所立战法就不会显得深奥难懂。因此,通读百篇战法之后,却了无说教之痕迹,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有识之士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将本书的理论运用于商业经营之中,或可出奇制胜,赢得意外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