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研究张爱玲及“张派”传人文学创作论文的精编本。作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及其对2 O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的阐述,对海内外“张派”传人谱系的梳理,对“张派”传人各类创作得失的分析,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全书高屋建瓴、论述精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张学”研究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阅读张爱玲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王德威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研究张爱玲及“张派”传人文学创作论文的精编本。作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及其对2 O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的阐述,对海内外“张派”传人谱系的梳理,对“张派”传人各类创作得失的分析,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全书高屋建瓴、论述精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张学”研究著作。 目录 张爱玲成了祖师奶奶(代序) 1 第一辑 张爱玲,再生缘 此怨绵绵无绝期 ——从《金锁记》到《怨女》 3 张爱玲,再生缘 ——重复、回旋与衍生的叙事学 20 半生缘,一世情 ——张爱玲与海派小说传统 33 落地的麦子不死 ——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与“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40 女作家的现代“鬼”话 ——从张爱玲到苏伟贞 49 张爱玲现象 ——现代性、女性主义、世纪末视野的传奇 61 “世纪末”的福音 ——张爱玲与现代性 63 第二辑 老灵魂前世今生 从《狂人日记》到《荒人手记》 ——论朱天文,兼及胡兰成与张爱玲 67 老灵魂前世今生 ——来天心论 82 异象与异化,异性与异史- ——施叔青 102 以爱欲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苏伟贞论 130 腐朽的期待 ——钟晓阳论 145 暴烈的温柔 ——黄碧云论 163 海派作家,又见传人 ——王安忆论 182 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评须兰的新言情小说 200 感伤的嘲讽(外一篇) ——评袁琼琼的《情爱风尘》 205 女作家的后现代鬼话 ——评袁琼琼《恐怖时代》 208 小艾到了台北?(外二篇) ——评林俊颖的《大署》 212 是“老灵魂”在唱歌 ——评林俊颖《是谁在唱歌》 214 也是烬余录 ——评林俊颖《焚烧创世纪》与《日出在远方》 217 试读章节 此怨绵绵无绝期——从《金锁记》到《怨女》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张爱玲曾经以英文创作过三部小说,并且先后翻译为中文发表。《秧歌》(R:ice Sprout Song,1955)及(《赤地之恋》(Naked Eanh,1957)为张爱玲1952至1957年滞港时,应美国新闻处之请而作,《怨女》(The Rouge 0f the Nolth)则迟至1967年在英国推出。尽管张对人性的弱点及意识形态的狂纵,颇有发人深省的描绘,明火执杖的写作政治小说毕竟不是她的所长。如果彼时她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她未必会将《秧歌》或《赤地之恋》式的题材,作为创作优先考虑的对象。 张爱玲于1955年离港赴美,希望能以英语创作在异乡再露头角。而《怨女》是她多年努力后的结果。与《秧歌》及《赤地之恋》相较,《怨女》更让我们联想到上海时代,张爱玲之所以为张爱玲的风采。这部小说将焦点自国再转回到家;远离夏志清所谓的“感时忧国”的正统,《怨女》挖掘了老中国的阴暗面,实在动人心弦。 《怨女》的故事以女子银娣的一生为主线,叙述她如何自一个娇嗔不群的少女,变成一个恶毒尖诮的怨妇。随着银娣的堕落,我们也看到她嫁入的那个大家族逐步崩落瓦解,而晚清至抗战期间的历史动荡,则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张仔细点染一个末代世家的淫逸与败德,几乎像场颓废庆典。银娣被这样的环境所摧毁,但何其反讽的是,这一环境是她当初“自愿”加入的。她以她的青春美貌作为晋身富宅豪门的赌注,却没料到她所嫁的夫婿佝偻畸形,双目失明。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晚年的银娣嚣张乖戾,守她的儿子及一幢鬼宅似的老房子,在鸦片烟雾中度着绵绵无尽的余生。 如果《怨女》的情节听来似曾相识,这是因为除了部分人物及情景的更动外,小说简直就是张早年杰作《金锁记》(1943)的翻版。《金锁记》使张一夕成名,后来便亲自译成英文。同样的,60年代张爱玲以英文创作《怨女》后,又把它译回中文。当1967年英文版《怨女》在英国出书时,中文版的《怨女》已在台港连载,风行一时了。张爱玲中英文造诣俱佳,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但她对《金锁记》到《怨女》这一系列作品,显然情有独钟。在24年里,她用两种语言,把同样的故事写了四次。 1967年是张爱玲后半生事业及生活的转捩点。这年秋天,她第二任丈夫赖雅(Ferdinand Reyhel,1897一1967)在缠绵病榻多年后,终于去世。两人自1956年结婚以来,经济情况一直十分拮据,张多半时候其实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前所述,张在港时曾写过两本英文小说,但未成气候。多年之后她卷土重来,《怨女》成为她打入英美市场的最后希望。寄托之深,可以想见。 但《怨女》的出版正逢张丧偶前后的时日,更遗憾的,此书的书评及市场反应极其冷淡。相形之下,中文版的《怨女》在台港却颇受读者欢迎,不只为“张爱玲热”加温,更奠定以后数十年张派小说的影响。经此一役,张爱玲放弃了成为英语作家的期望,转而专注(数量虽亦不多的)中文写作。1969年,经由友人安排,她转往柏克莱加州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任职。两年之后,她离职南下洛杉矶,从此展开她生命最后25年的自我放逐生涯。……P3-5 序言 张爱玲成了祖师奶奶(代序) 平剧圈里有张腔(张君秋),40年代风靡一时,至今仍是四大名旦以外,传唱不辍的主要腔派。小说界也有张腔,肇始者不是别人,正是张爱玲。张爱玲也崛起于40年代,凭着细腻深刻的文笔、特立独行的作风,屹立文坛50年矣。五四以来,作家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的支持者,除鲁迅外,惟张爱玲而已。 近些年定义、描述张腔的努力,已不算少。纯就文字形式而言,张爱玲糅合了古典白话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与20世纪初西方言情说部的特色,创造了一种紧俏世故、新旧并陈的叙述方式。张是正宗的写实主义者,对物质世界的细节点滴,有着永不餍足的好奇及述说的欲望。即使她拿手的心理描写,也多半藉着与物质世界的平行类比而凸显出来。张爱玲是写明喻(simile)的高手,这与她对现实枝节的关注,必有关联。她写拣穿继母剩下的黯红棉袍,碎牛肉色.就“像’’浑身生了冻疮(《穿》);民国的遗老遗少,“像”酒精缸泡着孩尸(《花凋》)。她的文字和意象拒绝作为微言大义的隐喻替身,而自要求存在的地盘。由此产生的意义“参差对照”效果,果然常让人触目惊心。 这里所谓的“参差对照”,源出于张爱玲对颜色调和的看法。她的美学反对浮浅的(颜色、意象)和谐,强调对照。“红与绿的对照,有一种可喜的刺激性。”可是“太直率的对照,大红大绿……缺少回味”。因此张从古人的例子里,看到了参差的对照:“比如宝蓝配苹果绿,松花配大红,葱绿配桃红。”她善于经营的那种婉妙复杂的调合,代表一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机智,一种“因为看过,所以懂得”的世故,自是张腔的精髓。 但张爱玲小说的魅力,不只出于修辞造境上的特色,也来自于她写作的姿态,以及烘托或打压这一姿态的历史文化情境。她所谓“参差对照”的美学,其实也代表了她观察世路人情的结论。在宣传文学狂飙的年代里,张爱玲反其道而行。她摒弃了忠奸立判的道德主义,专事“张望”周遭“不彻底”的善恶风景。她从浮华颓靡的情爱游戏里,看到人间男女素朴原始的挣扎与渴望;她从庸儒猥琐的市井人生中,找寻闪烁不定的道德启悟契机。蔡美丽教授曾谓张爱玲以“庸俗”反当代,正是一针见血之见。不仅此也,张爱玲更有名言:“清坚决绝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的,总未免使人嫌烦。”“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这一对“生趣”的强烈关注,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张爱玲是中国女性主义的另一声音,由此可见一斑。 私淑张腔的作家,多能各取所需、各显所能。女作家如施叔青、朱天文、朱天心、钟晓阳、苏伟贞、袁琼琼,甚至三毛,男作家如白先勇、郭强生、林俊颖、林裕翼等,都有值得追溯的因缘关系。施叔青与白先勇是60年代的张派重要传人。施写在欲望与疯狂边缘煎熬的女性经验,缤纷却阴森的洋场即景,活脱是《金锁记》及《倾城之恋》的延伸。白写凋零虚脱的世家,繁华散尽后的欢场,一片怀旧气息,为张荒芜的末世观,作为了有力注脚。钟晓阳曾以《停车暂借问》一作,成为70年代张腔新秀。她与同时期先后出道的蒋晓云、朱天文、朱天心心等人都擅写曲折婉转的人际关系。尺寸天地,尽得风流。而张腔中一些商标式的俏皮话及修辞法,也在这几位作家手中,发扬光大。但张爱玲也成为钟、朱等人的负担。近几年来,除了迹近退隐的蒋晓云外,另外三人锐意求变,令人眼界一新。如果仍要从张派传统来看,钟晓阳强化了张古典风俗剧式的笔法,朱天文则把张的颓废及世纪末风情,推向极端。而在朱天心最好的小说与散文中,我们看见张的泼辣与讽刺。袁琼琼发挥了张爱玲作品中较不为人注意的黑色喜剧气氛,嘲人自嘲之余,有时更能赋予其荒谬向度。苏伟贞传播张家“鬼’’话,凄清冷艳,则不作第二人想。这几年新起的男作家如郭强生、林俊颖、林裕翼等,也看得出张门风采。郭对人间风情的观照,林对苍茫世路的感叹,师承有自,各擅胜场。而林裕翼更以《我爱张爱玲》等作,游戏于张的作品内外,以后设小说的方式,解构张爱玲神话。 但张腔既为腔,更有其装致造作的一面,一种戏剧化的自得与自娱。对这一点张爱玲颇有自知之明。“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但张爱玲却明知故犯,而且乐在其中。在她众多的追随者中,惟有三毛把这作戏一面的张爱玲风格,身体力行。但三毛学得了张爱玲的天真,却失却了张的狎暖;铺陈了张的自恋,而了无张的警醒。易入梦而不易(也不愿)惊梦,三毛的修为火候未够,到底使她成为滚滚红尘下的牺牲。 60年代初夏志清教授首将张爱玲写入中国小说史内,可谓奠定了张学研究的基础。其后的张迷如水晶、唐文标、陈炳良、郑树森、陈子善等都有重要发现。张爱玲本人传奇的生涯、神秘的行止,更使整个研究愈发的有看头。相对于前些年大陆学界神话鲁迅之举,张爱玲的旋风在台港似更多了一份自发式的亲切感。但如前所述,张爱玲现象,毕竟有其历史因缘。“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是的,“时代的高潮”还没到来,或来了又悄悄退潮,或永不到来。在历史的夹缝中读张爱玲,我们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现尴尬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这“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或正点出张爱玲现象本身的历史意义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