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宪法/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分类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成人教育
作者 周叶中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宪法学是一门研究宪法现象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体系。本书分为“中国部分”和“外国部分”,广泛吸纳了宪法学界的学术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部适宜于高校使用的教材,也可供其他法律工作者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由我国研究宪法学的专家学者编写,在介绍我国宪法与宪法学产生及发展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我国宪法各项基本制度及相关理论,并适时地吸收反映了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有关的重大理论发展以及八届人大、九届人大、十届人大对宪法修改后的新内容。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材,适于相应层次本专科生阅读,并可供其他法律工作者参考。  本书由我国研究宪法学的专家学者编写,在介绍我国宪法与宪法学产生及发展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我国宪法各项基本制度及相关理论,并适时地吸收反映了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有关的重大理论发展以及八届人大、九届人大、十届人大对宪法修改后的新内容。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材,适于相应层次本专科生阅读,并可供其他法律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共三编二十三章。在认真总结和吸纳我国宪法学20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大丰富和更新了宪法学教学内容,显著地调整和完善了宪法学课程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宪法学教材在世纪之交初步完成了更新换代。  本书首创了以宪法基本理论一宪法基本制度一宪法实施为主线的宪法学教学体系。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不但详细论述了宪法的概念、历史和基本原则,而且增设七章,分别论述了宪法的制定、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关系、宪法的价值与作用、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宪法与宪政,从而使宪法基本理论趋于完善。第二编《宪法基本制度》不但具体阐述了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家机构、政党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而且对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对宪法实施理论的高度重视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三编《宪法实施》以五章的篇幅,对宪法实施的概念、特点、原则、条件、过程、评价及保障、宪法解释、宪法修改、违宪审查制度、宪法秩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廓清了宪法实施理论的基本框架。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编宪法总论

第一章宪法学导论/l

 第一节宪法学概念、分类与研究对象/1

 一、宪法学概念/1

 二、宪法学分类/3

 三、宪法学研究对象/5

第二节 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一、外国主要国家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二、中国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11

第三节宪法学体系与研究方法/15

 一、宪法学体系/15

 二、宪法学的研究方法/17

第四节 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19

 一、宪法学是法学的首位学科/19

 二、宪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课/20

 三、宪法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20

 四、宪法学为科学的决策活动提供统一的基础/21

第二章宪法基本原理/22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与分类/22

 一、宪法的概念/22

 二、宪法的分类/35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40

 一、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40

 二、宪法的发展/45

第三节 宪法结构/5l

 一、宪法结构体系/51

 二、宪法规范/54

 三、宪法渊源/6l

第四节 宪法作用/64

 一、宪法作用的前提条件/64

 二、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67

 三、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68

 四、宪法对法制的作用/70

第五节 宪法修改/7l

 一、宪法修改概说/7l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75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77

 四、宪法修改程序/79

第六节监督宪法实施/83

 一、宪法解释/83

 二、宪法监督/88

第三章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0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史/108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108

  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112

  三、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114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18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8

  二、1954年宪法/120

  三、1975年宪法/123

  四、1978年宪法/126

  五、1982年宪法/128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上)

第四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39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139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39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发展/141

 三、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44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147

 一、人民的概念和范围/147

 二、工人阶级的地位/148

 三、农民阶级的地位/150

 四、知识分子的地位/15l

 五、爱国统一战线/152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154

 一、对人民实行民主/154

 二、对敌人实行专政/158

 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61

第四节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163

第五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65

第一节 中国各政党/65

 一、中国共产党/165

 二、中国各民主党派/168

 三、政党和政党制度/175

第二节 多党合作制度/180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180

 二、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182

 三、多党合作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184

 四、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合作中发展进步/186

第三节 政治协商制度/188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88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191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2

 一、性质和组织/192

 二、任务和主要职能/195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8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地位/198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198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地位/199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20l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02

 二、非公有制经济/205

 三、与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209

第七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11

第一节 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211

第=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13

第三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16

第四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18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下)

第八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1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221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221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223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22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28

 一、民主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28

 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230

第三节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234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根本政治

制度/23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方式和

途径/237

第四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40

 一、提高认识、保障人大代表人民依法行使职权/240

 二、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的组织机构/241

 三、加强和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242

 四、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素质/243

 五、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工作/244

第九章选举制度/246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理/246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与性质/246

 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功能/248

 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52

第二节 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256

 一、选区划分/256

 二、选民登记/257

 三、选举投票/258

 四、代表辞职/258

第三节候选人制度/258

 一、候选人提名权主体/259

 二、候选人提名方式/261

 三、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程序/264

 四、候选人介绍制度/265

第四节选举管理制度/267

 一、选举管理的基本原则/267

 二、选举机构的设置与括动形式/268

第五节 罢免制度/272

 一、罢免制度的理论基础/272

 二、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罢免权/275

 三、人民代表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罢免权/278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82

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2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282

 二、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284

 三、中国实行的单一制特点/287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89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289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291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92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292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295

第四节民族自治地方/296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296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298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29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299

 一、自治机关的性质与地位/299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300

第六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302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302

 二、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权/304

 三、财政自治权/306

 四、经济建设管理权/308

 五、公共事务的管理权/308

 六、组织公安部队权/309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310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10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1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12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基本法的

  指导方针/314

 一、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314

 二、“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基本法中的体现/316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319

第十二章国家象征/324

第一节 国旗和国徽/324

 一、国旗/324

 二、国徽/326

第二节国歌/327

第三节 首都/328

第四编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十三章权利义务概述/331

第一节公民与国籍/331

 一、公民的概念与特征/33l

 二、公民的要件/332

第二节 权利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4

 一、权利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4

 二、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5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336

 一、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336

 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37

第四节人权与公民权利/338

 一、人权的概念/338

 二、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40

第五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发展/341

 一、共同纲领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1

 二、1954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1

 三、1975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2

 四、1978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3

 五、现行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3

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346

第一节 基本权利概述/346

 一、基本权利概念与特征/346

 二、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347

 三、基本权利的分类/348

 四、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界限/349

第二节平等权/35l

 一、平等权概念与特征/351

 二、平等权的宪法地位/353

 三、平等权的内容/354

第三节政治权利/355

 一、政治权利的概念/355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56

 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357

第四节宗教信仰自由/36l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361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363

 三、国家的基本宗教政策/364

第五节人身自由/365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365

 二、人身自由的内容/366

第六节社会经济权利/372

 一、社会经济权利的概念与特征/372

 二、公民个人财产权/373

 三、劳动权/375

 四、休息权/377

 五、退休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378

第七节 文化教育权利/380

 一、文化教育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380

 二、受教育权/381

 三、文化权利/382

第八节监督权/384

 一、监督权概述/384

 二、批评、建议权/385

 三、检举权/385

第九节请求权/386

 一、请求权概述/386

 二、申诉权/387

 三、控告权/387

 四、取得赔偿权/388

第十节特定主体权利/388

 一、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权利/389

 二、残疾人权益受保护/391

 三、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受保护/392

 四、被告人有获得辩护的权利/394

 五、犯人享有的权利/395

第十五章公民的基本义务/397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397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和特征/397

 二、公民基本义务分类/397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398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98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99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01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402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403

 六、其他义务/404

第五编国家机构

第十六章 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407

第一节概述/407

 一、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407

 二、国家机关分类/40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历史变化/410

 一、建国初期的国家机构体系/410

 二、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7

 三、1975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8

 四、1978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9

 五、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422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422

第十节特定主体权利/388

 一、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权利/389

 二、残疾人权益受保护/391

 三、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受保护/392

 四、被告人有获得辩护的权利/394

 五、犯人享有的权利/395

第十五章公民的基本义务/397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397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和特征/397

 二、公民基本义务分类/397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398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98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99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01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402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403

 六、其他义务/404

第五编国家机构

第十六章 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407

第一节概述/407

 一、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407

 二、国家机关分类/40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历史变化/410

 一、建国初期的国家机构体系/410

 二、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7

 三、1975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8

 四、1978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9

 五、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422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422

 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423

 三、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原则/424

 四、分工与协调原则/25

 五、责任制原则/426

 六、活力和效率原则/427

 七、反腐倡廉原则/428

 八、民族平等、团结原则/429

 九、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原则/430

 十、坚持共产党领导原则/431

第十七章中央国家机关/433

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33

 一、性质与地位/433

 二、组成与任期/435

 三、职权/437

 四、工作程序/439

 五、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443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45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47

 一、性质与组成/447

 二、任期/448

 三、职权/448

 四、工作程序/451

 五、委员长会议/45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乖国主席/453

 一、产生和任期/453

 二、职权/4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455

第四节 国务院/457

 一、性质和组成/457

 二、领导体制/460

 三、职权和会议制度/462

 四、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其他行政机构/463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465

 一、性质和地位/465

 二、组成和任期/466

 三、职权/467

 四、领导体制/468

 第六节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469

第十八章地方国家机关/470

第一节行政区划/470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470

 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47l

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471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471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476

第三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478

 一、性质和地位/478

 二、组成和任期/478

 三、职权/479

 四、领导体制/479

 五、所属各工作部门/479

 六、派出机关/480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80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政权的历史演变/480

 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482

 三、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487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48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90

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491

 一、特别行政区和特别行政区政权/491

 二、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493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496

 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498

 五、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501

 六、行政长官负责制筒析/503

第十九章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506

第一节人民司法机关的建立和发展/50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司法机关/50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506

第二节 审判机关/508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508

 二、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监督体制/509

 三、人民法院的组成和任期/512

 四、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514

 五、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宪法原则/517

第三节检察机关/521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521

 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522

 三、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任期/524

 四、人民检察院的职权/525

 五、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划分/526

 六、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529

 七、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制度/530

 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532

后记/534

再版后记/536

第一编宪法总论

第一章宪法学导论/l

 第一节宪法学概念、分类与研究对象/1

 一、宪法学概念/1

 二、宪法学分类/3

 三、宪法学研究对象/5

第二节 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一、外国主要国家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7

 二、中国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11

第三节宪法学体系与研究方法/15

 一、宪法学体系/15

 二、宪法学的研究方法/17

第四节 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19

 一、宪法学是法学的首位学科/19

 二、宪法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课/20

 三、宪法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20

 四、宪法学为科学的决策活动提供统一的基础/21

第二章宪法基本原理/22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与分类/22

 一、宪法的概念/22

 二、宪法的分类/35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40

 一、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40

 二、宪法的发展/45

第三节 宪法结构/5l

 一、宪法结构体系/51

 二、宪法规范/54

 三、宪法渊源/6l

第四节 宪法作用/64

 一、宪法作用的前提条件/64

 二、宪法对经济制度的作用/67

 三、宪法对政治制度的作用/68

 四、宪法对法制的作用/70

第五节 宪法修改/7l

 一、宪法修改概说/7l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75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77

 四、宪法修改程序/79

第六节监督宪法实施/83

 一、宪法解释/83

 二、宪法监督/88

第三章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10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史/108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108

  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112

  三、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114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18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8

  二、1954年宪法/120

  三、1975年宪法/123

  四、1978年宪法/126

  五、1982年宪法/128

第二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上)

第四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39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139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39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发展/141

 三、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144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147

 一、人民的概念和范围/147

 二、工人阶级的地位/148

 三、农民阶级的地位/150

 四、知识分子的地位/15l

 五、爱国统一战线/152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154

 一、对人民实行民主/154

 二、对敌人实行专政/158

 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161

第四节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163

第五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65

第一节 中国各政党/65

 一、中国共产党/165

 二、中国各民主党派/168

 三、政党和政党制度/175

第二节 多党合作制度/180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180

 二、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182

 三、多党合作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184

 四、民主党派在同共产党合作中发展进步/186

第三节 政治协商制度/188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念和特点/188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191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2

 一、性质和组织/192

 二、任务和主要职能/195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8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和地位/198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概念/198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地位/199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20l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02

 二、非公有制经济/205

 三、与所有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209

第七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11

第一节 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211

第=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13

第三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16

第四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18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制度(下)

第八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1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221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221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223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22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28

 一、民主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28

 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230

第三节 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234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根本政治

制度/23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方式和

途径/237

第四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40

 一、提高认识、保障人大代表人民依法行使职权/240

 二、加强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的组织机构/241

 三、加强和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242

 四、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素质/243

 五、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加强监督工作/244

第九章选举制度/246

第一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理/246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与性质/246

 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功能/248

 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252

第二节 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256

 一、选区划分/256

 二、选民登记/257

 三、选举投票/258

 四、代表辞职/258

第三节候选人制度/258

 一、候选人提名权主体/259

 二、候选人提名方式/261

 三、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的确定程序/264

 四、候选人介绍制度/265

第四节选举管理制度/267

 一、选举管理的基本原则/267

 二、选举机构的设置与括动形式/268

第五节 罢免制度/272

 一、罢免制度的理论基础/272

 二、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罢免权/275

 三、人民代表对国家机关领导人的罢免权/278

第十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82

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2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282

 二、中国实行单一制的原因/284

 三、中国实行的单一制特点/287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89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289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291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292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292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295

第四节民族自治地方/296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296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298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29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299

 一、自治机关的性质与地位/299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300

第六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302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302

 二、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权/304

 三、财政自治权/306

 四、经济建设管理权/308

 五、公共事务的管理权/308

 六、组织公安部队权/309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310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10

 一、“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1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12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基本法的

  指导方针/314

 一、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314

 二、“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基本法中的体现/316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319

第十二章国家象征/324

第一节 国旗和国徽/324

 一、国旗/324

 二、国徽/326

第二节国歌/327

第三节 首都/328

第四编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十三章权利义务概述/331

第一节公民与国籍/331

 一、公民的概念与特征/33l

 二、公民的要件/332

第二节 权利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4

 一、权利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4

 二、义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335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336

 一、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336

 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37

第四节人权与公民权利/338

 一、人权的概念/338

 二、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40

第五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发展/341

 一、共同纲领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1

 二、1954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1

 三、1975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2

 四、1978年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3

 五、现行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343

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346

第一节 基本权利概述/346

 一、基本权利概念与特征/346

 二、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347

 三、基本权利的分类/348

 四、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界限/349

第二节平等权/35l

 一、平等权概念与特征/351

 二、平等权的宪法地位/353

 三、平等权的内容/354

第三节政治权利/355

 一、政治权利的概念/355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56

 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357

第四节宗教信仰自由/36l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361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363

 三、国家的基本宗教政策/364

第五节人身自由/365

 一、人身自由的概念/365

 二、人身自由的内容/366

第六节社会经济权利/372

 一、社会经济权利的概念与特征/372

 二、公民个人财产权/373

 三、劳动权/375

 四、休息权/377

 五、退休权和获得物质帮助权/378

第七节 文化教育权利/380

 一、文化教育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380

 二、受教育权/381

 三、文化权利/382

第八节监督权/384

 一、监督权概述/384

 二、批评、建议权/385

 三、检举权/385

第九节请求权/386

 一、请求权概述/386

 二、申诉权/387

 三、控告权/387

 四、取得赔偿权/388

第十节特定主体权利/388

 一、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权利/389

 二、残疾人权益受保护/391

 三、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受保护/392

 四、被告人有获得辩护的权利/394

 五、犯人享有的权利/395

第十五章公民的基本义务/397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397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和特征/397

 二、公民基本义务分类/397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398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98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99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01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402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403

 六、其他义务/404

第五编国家机构

第十六章 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407

第一节概述/407

 一、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407

 二、国家机关分类/40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历史变化/410

 一、建国初期的国家机构体系/410

 二、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7

 三、1975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8

 四、1978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9

 五、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422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422

第十节特定主体权利/388

 一、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权利/389

 二、残疾人权益受保护/391

 三、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受保护/392

 四、被告人有获得辩护的权利/394

 五、犯人享有的权利/395

第十五章公民的基本义务/397

第一节 公民基本义务概述/397

 一、基本义务的概念和特征/397

 二、公民基本义务分类/397

第二节 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398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398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99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01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402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403

 六、其他义务/404

第五编国家机构

第十六章 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407

第一节概述/407

 一、国家机构的本质特征/407

 二、国家机关分类/40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历史变化/410

 一、建国初期的国家机构体系/410

 二、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7

 三、1975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8

 四、1978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19

 五、1982年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4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422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422

 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423

 三、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原则/424

 四、分工与协调原则/25

 五、责任制原则/426

 六、活力和效率原则/427

 七、反腐倡廉原则/428

 八、民族平等、团结原则/429

 九、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原则/430

 十、坚持共产党领导原则/431

第十七章中央国家机关/433

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33

 一、性质与地位/433

 二、组成与任期/435

 三、职权/437

 四、工作程序/439

 五、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443

 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45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47

 一、性质与组成/447

 二、任期/448

 三、职权/448

 四、工作程序/451

 五、委员长会议/45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乖国主席/453

 一、产生和任期/453

 二、职权/4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法律地位/455

第四节 国务院/457

 一、性质和组成/457

 二、领导体制/460

 三、职权和会议制度/462

 四、国务院各部门及所属其他行政机构/463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465

 一、性质和地位/465

 二、组成和任期/466

 三、职权/467

 四、领导体制/468

 第六节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469

第十八章地方国家机关/470

第一节行政区划/470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原则/470

 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47l

第二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471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471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476

第三节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478

 一、性质和地位/478

 二、组成和任期/478

 三、职权/479

 四、领导体制/479

 五、所属各工作部门/479

 六、派出机关/480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80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政权的历史演变/480

 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482

 三、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487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488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90

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491

 一、特别行政区和特别行政区政权/491

 二、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493

 三、特别行政区政府/496

 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498

 五、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501

 六、行政长官负责制筒析/503

第十九章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506

第一节人民司法机关的建立和发展/50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司法机关/50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506

第二节 审判机关/508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和任务/508

 二、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监督体制/509

 三、人民法院的组成和任期/512

 四、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514

 五、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宪法原则/517

第三节检察机关/521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任务/521

 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522

 三、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任期/524

 四、人民检察院的职权/525

 五、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划分/526

 六、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原则/529

 七、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制度/530

 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532

后记/534

再版后记/536

绪论…………………………………………………………………………………………1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1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5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22

 四、编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26

 五、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27

第一编宪法墨本理论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35

 第一节宪法释义…………………………………………………………………………35

 第二节宪法的本质………………………………………………………………………44

 第三节宪法的分类………………………………………………………………………48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55

 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55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67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74

第三章宪法的制定…………………………………………………………………………89

第一节宪法制定权…………………………………………………………………………89

第二节宪法制定机关………………………………………………………………………92

第三节宪法制定程序………………………………………………………………………94

第四章宪法的基本原则……………………………………………………………………97

第一节宪法基本原则概述…………………………………………………………………97

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98

第三节基本人权原则………………………………………………………………………102

第吗节权力制约原则………………………………………………………………………106

第五节法治原则……………………………………………………………………………110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115

 第一节宪法形式…………………………………………………………………………115

 第二节宪法结构…………………………………………………………………………120

第六章宪法规范……………………………………………………………………………127

 第一节宪法规范概述……………………………………………………………………127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133

 第三节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137

第七章宪法关系……………………………………………………………………………142

 第一节宪法关系概述……………………………………………………………………142

 第二节宪法关系的主体…………………………………………………………………143

 第三节宪法关系的内容…………………………………………………………………147

 第四节宪法关系的客体…………………………………………………………………152

第八章 宪法的价值与作用………………………………………………………………156

 第一节宪法的价值………………………………………………………………………156

 第二节宪法的作用………………………………………………………………………161

第九章 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168

 第一节宪法观念…………………………………………………………………………168

 第二节宪法文化…………………………………………………………………………174

第十章宪法与宪政…………………………………………………………………………181

 第一节宪政概说…………………………………………………………………………18l

 第二节宪法与宪政的关系………………………………………………………………185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187

第二编宪法基本制度

第十一章国家性质…………………………………………………………………………197

 第一节国家性质概说……………………………………………………………………197

 第二节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20l

 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206

 第四节 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215

第十二章 国家形式(上)…………………………………………………………………220

 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概说………………………………………………………………220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25

 第三节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232

第十三章 国家形式(下)…………………………………………………………………237

 第一节国家结构形式概说………………………………………………………………237

 第二节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39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241

 第四节特别行政区………………………………………………………………………246

 第五节 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254

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259

 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说………………………………………………………259

 第二节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266

第十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下)……………………………………………………269

 第一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269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286

 第三节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290

第十六章选举制度…………………………………………………………………………294

 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说……………………………………………………………………294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301

 第三节选举的民主程序…………………………………………………………………305

 第四节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309

第十七章国家机构…………………………………………………………………………312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说……………………………………………………………………312

 第二节代议机关…………………………………………………………………………315

 笫三节国家元首…………………………………………………………………………327

 第四节行政机关…………………………………………………………………………330

 第五节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336

 第六节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340

第十八章政党制度…………………………………………………………………………342

 第一节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述……………………………………………………………342

 第二节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351

第三编宪法实胞  

第十九章宪法实施及其保障………………………………………………………………359

 第一节宪法实施概述……………………………………………………………………359

 第二节宪法实施的条件及过程…………………………………………………………365

 第三节宪法实施保障……………………………………………………………………371

 第四节宪法实施评价……………………………………………………………………380

第二十章宪法解释…………………………………………………………………………387

 第一节宪法解释概说……………………………………………………………………387

 第二节宪法解释的机关…………………………………………………………………392

 第三节宪法解释的原则、方法及程序…………………………………………………395

第二十一章宪法修改………………………………………………………………………399

 第一节宪法修改概说……………………………………………………………………399

 第二节宪法修改的限制…………………………………………………………………402

 第三节宪法修改的方式…………………………………………………………………405

 第四节宪法修改的程序…………………………………………………………………408

第二十二章违宪审查制度…………………………………………………………………412

 第一节违宪审查制度概述………………………………………………………………412

 第二节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415

 第三节违宪责任…………………………………………………………………………417

 第四节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422

第二十三章 宪法秩序……………………………………………………………………426

 第一节宪法秩序概述……………………………………………………………………426

 第二节宪法秩序实现的因素分析………………………………………………………431

法律法规缩略语对照表……………………………………………………………………439

参考文献……………………………………………………………………………………442

第二版后记…………………………………………………………………………………446

后记…………………………………………………………………………………………447

试读章节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宪法学又称宪法科学。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而且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人类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因而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学知识进行分门别类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往往是区分不同学科的基本依据。正是由于各门学科都以具有矛盾特殊性的特定客体为研究对象,从而使各门学科各自具有的个性相互区别开来,才使各门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由于它们在研究对象方面的共性或联系,而使它们一起构成某类学科群,或者彼此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界定研究对象,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对于我国宪法学来说尤为明显。过去人们关于“宪法学内容较空”、“宪法学与其他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宪法学大而杂,什么问题都不深透”等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研究对象的模糊不清。

在宪法学界,尽管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还未曾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各种观点仍然异彩纷呈。比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宪法学者中就有两种典型的观点:一是以维辛斯基为代表,认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法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制度,研究苏联公民的权利和公民对国家和社会负担的义务,研究苏维埃国家、苏维埃社会、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功能以及它们从产生时起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以克拉夫楚克为代表,认为宪法学是研究国家法规范和国家法关系的法律科学。①

在我国宪法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同样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宪法学是以宪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①二是认为宪法学是一门研究宪法现象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体系,同时它是一种未来指向性的,具有预测功能的知识体系。②三是认为法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由法律所调整即规范的社会关系,那么,宪法科学就应当主要地研究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宪法的本质、特征、形式和作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解释、修改和监督,以及各种宪法规范和思想现象等方面的宪法关系。⑨四是认为宪法学研究就是从静态和动态结合的角度对“立宪一行宪一护宪”问题的全方位研究,这就是宪法学的研究对象。④五是认为宪法学是以宪法规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我国的宪法规范集中地表现在宪法典上。但是作为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宪法是作为法的一个部门的宪法,它的范围除宪法典之外,还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法,代表机关的选举法以及其他的宪法性法律在内。㈤六是认为宪法学研究的对象应从宪法的实质内容着眼,举凡一国宪法,莫不规定根本的国家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及其组织与活动原则等内容。⑥七是认为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具体而言,宪法学是研究国家的根本法,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体,国家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门学科。⑦八是认为,宪法学总的来说是以宪法为其研究对象的,宪法学是研究宪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说可分为宪法理论与宪法规范。⑧等等。

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的表述互有差异,但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从列举宪法规定的内容角度,阐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另一类则是从综合概括的角度,阐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尽管列举的方法能够让人们对列出的方面清楚、明了,印象深刻,但它最大的弊端则在于无法穷尽有关方面的内容。而且,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虽然大致说来是相重合的,但二者之间还是存有区别:研究内容往往是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同时,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宪法的调整对象也不容混淆。宪法调整的对象是各种社会关系,而宪法学所研究的则是经过宪法规范所调整的各种宪法关系、各种宪法制度等等。因此,我们认为综合概括的方法更为科学一些。但是,上述观点中基于这一方法得出的认识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都是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角度进行归纳,诸如立足于宪法规范或者宪法关系,或者宪法本质,或者宪法本身等等,因而其结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这也就是说,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第一,宪法。宪法学应该研究宪法,但并不限于研究宪法典。除宪法典外,还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法、代表机关的选举法以及其他的宪法性法律等等。第二,宪法现象。所谓宪法现象是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与宪法有关的人的行为、心理和观念,通过宪法的规范作用所建立的机关和制度,以及这些机关、制度等根据宪法规定运行的状况等等。第三,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本来,发展规律应该是研究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对宪法和宪法现象的研究,探寻出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任何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存在着规律性的东西。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某一系列互相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的。而这里的“运动形式”,主要即指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指出了确定科学对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任何一门科学都以某一事物的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宪法和宪法现象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与运动不可分离。而且,任何客观事物、社会现象都有其来龙去脉、因果变化和运动轨迹。由于运动必有其规律,因而事物的因果变化、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宪法和宪法现象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因果变化、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因此,当宪法学以宪法和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时,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以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在不少教科书和学术著作中,“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往往不加区分地含混地放在一起阐述。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是不妥当的。①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每一事物,由于研究者研究的侧面不同,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不同,以及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就可能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围。因此,“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就两者的联系来说,研究的“范围”不能脱离研究的“对象”而随意确定;从两者的区别来讲,由于同一研究对象,可以从无数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因而“研究范围”是“研究对象”的具体表现,而且这种表现还有可能只是无数侧面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在阐述宪法学的研究范围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将其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

如果说宪法学研究的对象主要着眼于宪法的实质内容,那么宪法学研究的范围则指宪法学研究对象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尽管在宪法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宪法学界存在诸多说法,但一般都肯定对象与范围不过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宪法学的研究范围是指具体的宪法形式。因此,它既包括现在的宪法,也包括过去的宪法;既包括本国的宪法,也包括外国的宪法;既包括条文的宪法,也包括现实的宪法;既包括宪法典本身,也包括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等等。

然而,在宪法学研究范围的具体内容上,或者说在具体的宪法形式中主要应该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由于宪法学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不同,加之宪法学研究范围本身也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而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如日本学者通常认为,宪法学的研究范围通常包括宪法意识、宪法规范以及依宪法而组织起来的制度;在法国,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国家、宪法、民主主义等内容,其宪法学中政治学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美国的宪法学中,对宪法判例和现实宪法的研究居于主导地位;在韩国的宪法学中,除宪法规范的实证性研究外,宪法的现实运动也是最基本和主要的部分。①我国宪法学者在此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宪法学的研究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宪法的理论、各国宪法的历史和现状、有关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基本问题的法律、涉及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基本问题的习惯、判例,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通过的涉及国家生活中基本问题的法律、法令以及决议等等。②有学者认为,宪法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国家是如何组织起来的问题、国家建立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上、国家文化制度方面的问题、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国家职能如何实现的问题、国家的标志问题等等。③还有学者从时间上、空间上、表现形式上、内容上对宪法学的研究范围进行阐述。④等等。我们认为,对宪法学研究范围中的问题进行列举,同样无法全面系统地加以概括,因而上述意见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如果我们紧紧抓住构成宪法学知识体系的中心环节,而且在时间上、空间上、表现形式上以及内容上都不脱离这几大环节,那么宪法学研究范围中的具体问题也就清楚明确且全面系统。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就是这样的中心环节。

1.宪法的基本理论。任何学科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宪法学也不例外。宪法的基本理论是宪法学最基本的原理、原则,是中外宪法学家从宪法规范、宪政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结论。对宪法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宪法并指导本学科的发展。

2.宪法的基本规范。宪法的基本规范是指采用民主制形式进行统治的国家,通过立宪活动,将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意志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下来的主要的行为规范。弄清宪法的基本规范,对于理解有关宪法理论、了解和推动宪政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

3.宪法的实施。与其他法律一样,宪法也应当贯彻实施。否则无异于一纸空文。列宁关于“书面宪法”与“现实宪法”的区分表明,研究宪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实际情况,总结其基本规律,对于实现宪法的价值和目的,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宪法学理论体系,真正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至为关键。

序言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高等学校的宪法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1990年起,原国家教委即已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教授开始编写新的《宪法学》教材。该教材是国家教委文科类专业教材编写计划中的重点教材之一,其编写工作被列为国家教委“八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宪法学》分为“中国部分”和“外国部分”两册。以适应高等学校开设中、外两门宪法课程之需。《宪法学(外国部分)》已于’1996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为《宪法学(中国部分)》。它之所以未能与《宪法学(外国部分)》同时出版,其原因是为了便于吸收和反映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有关的重大理论发展以及八届人大、九届人大对宪法修改后的新内容。因此适当滞后定稿付梓,是必要的。

编写组的同志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宪法学教学的经验,广泛听取了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意见以及学生们的意见和要求,总结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成就,吸纳了宪法学界的学术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精心写作,是一部适宜于高校使用的教材。特此予以推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0年4月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高等学校的宪法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1990年起,原国家教委即已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教授开始编写新的《宪法学》教材。该教材是国家教委文科类专业教材编写计划中的重点教材之一,其编写工作被列为国家教委“八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宪法学》分为“中国部分”和“外国部分”两册。以适应高等学校开设中、外两门宪法课程之需。《宪法学(外国部分)》已于’1996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为《宪法学(中国部分)》。它之所以未能与《宪法学(外国部分)》同时出版,其原因是为了便于吸收和反映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有关的重大理论发展以及八届人大、九届人大对宪法修改后的新内容。因此适当滞后定稿付梓,是必要的。

编写组的同志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宪法学教学的经验,广泛听取了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意见以及学生们的意见和要求,总结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成就,吸纳了宪法学界的学术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精心写作,是一部适宜于高校使用的教材。特此予以推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0年4月

后记

本教材由许崇德、胡锦光、韩大元写出初步大纲,然后组织参编者进行讨论并确定最后写作大纲。在结构体系上,本教材与传统的宪法学教材相比较,作了一些变化。试图通过这些变化,以使宪法学的内容在安排上更为合理,更突出宪法的科学性和法律性,也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本书的写作分工是(按撰写章节顺序):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一章宪法学导论、第九章选举制度、第十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十八章第五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二章宪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除外)、第十二章国家象征。  李元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章第二节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吕泰峰(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四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五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七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张庆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八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廉希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一章“一国两制”。  王文彤(南开大学法学系教授)、胡锦光、韩大元:第十三章权利义务概述、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十五章公民的基本义务  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六章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第十七章中央国家机关、第十八章地方国家机关(第四节、第五节除外)。  魏定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八章第四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刘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职博士生):第十九章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全书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审改定稿。  主编许崇德  2000年3月  本教材由许崇德、胡锦光、韩大元写出初步大纲,然后组织参编者进行讨论并确定最后写作大纲。在结构体系上,本教材与传统的宪法学教材相比较,作了一些变化。试图通过这些变化,以使宪法学的内容在安排上更为合理,更突出宪法的科学性和法律性,也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本书的写作分工是(按撰写章节顺序):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一章宪法学导论、第九章选举制度、第十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十八章第五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二章宪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除外)、第十二章国家象征。  李元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章第二节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吕泰峰(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四章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五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七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张庆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八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廉希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一章“一国两制”。  王文彤(南开大学法学系教授)、胡锦光、韩大元:第十三章权利义务概述、第十四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十五章公民的基本义务  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六章国家机构的沿革和原则、第十七章中央国家机关、第十八章地方国家机关(第四节、第五节除外)。  魏定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八章第四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刘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职博士生):第十九章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全书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审改定稿。  主编许崇德  2000年3月  本次修订,考虑到时间较为紧迫,原作者工作又都较为繁忙,因此修订工作主要由我一人承担。在修订过程中,李德龙、戴激涛两位同志给予了大力协助,特此表示感谢。  另外,我再一次真诚地重申,“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没有大家的批评,我们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也就不可能真正战胜自己,更不可能超越自己。”  本书撰稿人及撰稿分工如下(按撰写章节顺序排列):  周叶中:绪论、第一章、第四章、第七章(与胡伟合作)、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  刘茂林:第二章、第二十五章。  韩大元:第三章、第六章。  汪进元:第五章。  程 华:第九章。  司久贵:第十一章。  胡锦光:第十三章、第二十三章。  王 磊: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焦洪昌: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秦前红:第二十二章。  肖北庚:第二十四章。  全书由周叶中修改、定稿。  尽管我们曾先后于1998年9月在浙江杭州、1999年9月在广东虎门,以及其他一些场合,就写作大纲及初稿征求过许多专家的意见,并尽力弥补有关不足,但直到最后交稿时止仍觉有不少遗憾。然而不管怎样,我们对许崇德教授、吴家麟教授、廉希圣教授、浦增元教授、张庆福教授、李龙教授、魏定仁教授、蒋碧昆教搜、吕泰峰教授等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司久贵、胡伟、胡涓、潘洪祥等同志给予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并吸收了许多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我们真诚地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和建议。我们坚信:没有大家的批评,我们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也就不可能真正战胜自己,更不可能超越自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