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颇具典型性的采写个案,阐述、剖析了新闻采写的理念、本质、原则及实际应用,注重"求新"与"适用"的结合,是一本能给读者一定的工作方法或人文感受的教科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平面媒体新闻采写原理与应用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李克//朱杰//芦毅刚//范文德//赵晖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颇具典型性的采写个案,阐述、剖析了新闻采写的理念、本质、原则及实际应用,注重"求新"与"适用"的结合,是一本能给读者一定的工作方法或人文感受的教科书。 目录 上编 平面媒体新闻采访原理与应用 第一章平面媒体采访概述 (3) 第一节采访的来历 (3) 第二节 采访的定义及其特点 (5) 第三节采访与写作 (11) 第二章平面媒体新闻记者 (13) 第一节 平面媒体记者的产生 (14) 第二节 平面媒体记者的工作 (17) 一、采写新闻 (17) 二、反映情况 (18) 三、做群众工作 (19) 第三节 平面媒体记者的类别 (20) 第三章平面媒体的种类及传播特点 (24) 第一节报纸 (25) 一、报纸的种类及传播特点 (25) 二、报纸的传播手段 (28) 三、报纸的生产过程 (35) 第二节通讯社 (36) 一、通讯社的产生与特点 (36) 二、国内外的通讯社 (39) 第三节 杂志 (41) 一、杂志的产生及特征 (41) 二、期刊独特的传媒功能 (43) 第四章平面媒体的社会功能 (45) 第一节传播信息 (45) 第二节舆论导向 (46) 一、舆论的定义、特征及其作用 (46) 二、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48) 第三节舆论监督 (50) 一、舆论监督的定义 (50) 二、舆论监督的特点 (51) 三、舆论监督的内容 (52) 第四节新闻批评 (53) 一、新闻批评的定义和主要形式 (53) 二、当前新闻批评的难点 (55) 三、新闻批评的原则 (55) 四、新闻批评的方法 (56) 第五章发现与辨别新闻 (59) 第一节 新闻敏感 (59)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59) 二、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61) 第二节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 (62) 一、新闻价值 (62) 二、新闻政策 (64) 第六章新闻线索 (67] 第一节 新闻线索及其特点 (67) 一、新闻线索的特点 (67) 二、新闻线索的作用 (69) 第二节 获知新闻线索的渠道 (70) 第七章提问与倾听术 (72) 第一节提问的艺术 (72) 一、善问 (73) 二、技巧 (81) 三、方法 (89) 第二节倾听的艺术 (93) 一、善听 (93) 二、诀窍 (96) 第八章观察与应变术 (104) 第一节观察的艺术 (104) 一、怎样才是善察 (104) 二、人物观察 (106) 三、观察的方法 (107) 第二节应变的艺术 (108) 一、应变的前提 (108) 二、如何应变 (109) 第九章跑动与记录术 (110) 第一节善跑是采访的前提 (1lO) 一、用脚跑出来的新闻 (110) 二、善跑是深入采访的关键 (111) 第二节 采访记录的艺术 (112) 一、善于心记 (112) 二、善于笔记 (112) 三、录音记录与图案记录 (113) 第十章采访方式 (114) 第一节 直面采访 (114) 第二节视觉采访 (117) 第三节 书面采访 (119) 第四节体验采访 (120) 一、体验采访的优势 (121) 二、体验采访的几种方法 (121) 第五节 电话采访 (123) 第六节 因特网上采访 (124) 一、因特网的由来和传播优势 (124) 二、因特网上采访 (125) 第十一章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采访 (127) 第一节记者招待会的采访 (127) 一、特点 (127) 二、采访要求 (128) 第二节新闻发布会的采访 (129) 一、特点 (129) 二、方法 (129) 第十二章突发事件的采访 (130)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130)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种类 (131)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132) 第二节 对突发事件采访的要求 (133) 第十三章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 (148) 第一节旅行采访 (148) 第二节旅途通讯 (150) 一、旅途通讯的种类 (152) 二、旅途通讯的价值 (153) 三、旅途通讯的写作要求 (154) 第十四章隐性采访 (158) 第一节 为什么要隐性采访 (158) 一、什么是隐性采访 (158) 二、隐性采访的种类 (159) 三、隐性采访的特点和必要性 (159) 第二节 隐性采访涉及的法律问题 (16l) 一、有关隐性采访的法律规定、道德准则 (16l) 二、隐性采访的合法性考察 (162) 下编平面媒体新闻写作原理与应用 第一章新闻的种类 (173) 第一节 动态新闻 (173) 第二节 综合消息 (175) 第三节新闻述评 (178) 第二章新闻的结构 (182) 第一节新闻标题 (182) 第二节新闻导语 (185) 一、导语的类型 (186) 二、导语的写作要求 (188) 第三节新闻主体 (190) 一、新闻主体布局 (190) 二、新闻主体的写作要求 (191) 第四节新闻结尾 (191) 第三章新闻写作的原则 (193) 第一节遵循内容完全真实铁律 (193) 一、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原则 (194) 二、新闻写作真实与媒体公信度 (197) 三、"有偿新闻"对新闻真实的危害 (205) 第二节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206) 第四章新闻体裁 (213) 第一节 新闻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213) 一、写作意识与思维过程的区别 (213) 二、写作文体的区别 (214) 三、文章结构的区别 (217) 四、修辞手法的区别 (218) 第二节 消息 (220) 一、简讯 (221) 二、经验性消息 (222) 第三节通讯 (223) 一、特点与分类 (224) 二、人物通讯 (225) 三、事件通讯 (228) 四、工作通讯 (230) 五、风貌通讯 (232) 六、新闻故事 (233) 七、特写 (233) 第四节调查报告 (235) 一、含义与特点 (235) 二、类型 (236) 三、结构 (238) 四、写法 (240) 第五节专访 (242) 一、特点 (242) 二、种类 (243) 三、写作要求 (244) 第六节 新闻评论 (246) 一、特点 (246) 二、分类 (247) 三、写作要求 (248) 第五章 新闻新样式 (252) 第一节记者来信采访札记采访日记 (252) 一、记者来信 (252) 二、采访札记 (253) 三、采访日记 (253) 第二节调查附记深度报道 系列报道 (254) 一、调查附记 (254) 二、深度报道 (254) 三、系列报道 (255) 第三节 对话式报道幽默新闻 现场短新闻 (256) 一、对话式报道 (256) 二、幽默新闻 (256) 三、现场短新闻 (257) 第四节 大特写体验新闻精确新闻 "口述实录"新闻 (257) 一、大特写 (257) 二、体验新闻 (258) 三、精确新闻 (258) 四、"口述实录"新闻 (259) 第五节 解释性报道批评性报道连续性报道 (259) 一、解释性报道 (259) 二、批评性报道 (260) 三、连续性报道 (261) 第六章专业新闻写作 (263) 第一节 时政新闻 (263) 一、政治新闻的重要性 (263) 二、政治新闻的意义、范围和特点 (264) 三、政治新闻的内容 (265) 四、政治新闻的采写要求 (268) 五、政治新闻中消息的结构形式 (269) 六、政治消息中结尾的写作 (278) 第二节经济新闻 (280) 第三节科技新闻 (285) 第四节教育新闻 (290) 第五节社会新闻 (295) 一、社会新闻的含义 (295) 二、社会新闻的特征 (296) 三、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 (298) 四、学生习作及其点评 (301) 第六节 文艺新闻 (309) 一、文艺新闻的特点 (309) 二、文艺新闻中的述评 (313) 第七节体育新闻 (316) 第八节会议新闻 (320) 第九节 军事新闻 (326) 一、军事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 (327) 二、军事新闻写作的要求 (329) 第十节人物新闻 (351) 第十一节 法制新闻 (354) 一、法制新闻的定义及其社会功能 (355) 二、法制新闻的报道范围 (356) 三、法制新闻的特点 (357) 四、法制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358) 第七章采写个案分析 (361) 第一节标题制作得失 (363) 一、主题 (364) 二、多行标题 (364) 三、分题 (364) 第二节切入角度剖析 (372) 第三节导语修改示例 (378) 第四节稿件结构分析 (381) 附录一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403) 附录二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二则 (407) 序言 近一百年,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进入2l世纪,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势头更为旺盛,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新闻系和新闻专业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截至1999年,全国设有新闻类学院、专业的高校已有60所以上,专业点已超过100个,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格局。 许多新闻教材曾为新闻教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目前成系统的教材较多,而操作性强的教材却少见。本教材打破新闻教材惯常的陈旧体例,引入当前正在使用的观点和内容,尤其关注于学科前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开课程,重在弥补传统教材与新闻实践之间的空档,缩短纯粹理论熏陶与实际动手操作之间的距离,完成由高分低能向实用型人才的转变。本书在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其内容取舍以服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原则,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第一次对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分而治之",力图对平面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业务作全方位的论述和指导,并对近年来新闻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增加了实际操作环节中以往未能探究的问题,并尽力拉近高校学生和媒体运行之问的距离,其中凝聚了作者在新闻采写实践和新闻教学中的体会,吸纳了历届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 本书在新闻采写个案的选择上本着"新颖、贴近、时效、典型"的原则,通过有代表性的个案阐述新闻采写的理念、本质、原则、作用及操作手法,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灵活、生动、易懂、适用的实例剖析。将个案分为"新闻素材"、"学生习作"、"教师剖析"和"发表稿件"四个部分,适合初学者和自学者循序渐进地学习。本书虽然定位于平面媒体新闻记者的采写,但其基本规律与方法对平面媒体记者之外的摄影记者、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也都是适用的。 作者依据我国高校新闻院系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系框架设计了本书的体系和内容。所选新闻采写个案涉及各个层面,来自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适用于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中文专业和参加全院选修课学习的学生以及青年记者和新闻爱好者,对于初学者准确、扎实地掌握平面媒体新闻采写的基础知识和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本书共二编二十一章,编写工作由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五位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师担纲。本书上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章及下编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由李克同志执笔。本书上编第七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由朱杰同志撰写;本书下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出自芦毅刚同志之手;本书上编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由范文德同志写作;本书上编第十三章、下编第四章由赵晖同志著述。全书由李克同志统稿。 新闻学是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对新闻传播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教材针对新时期新闻院系学生和广大的特约记者及通讯员队伍,注重"求新"与"适用"的结合,运用生动具体的采写实例,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去阐释新闻理论与新闻法规政策。除了记者撰写的新闻作品外,本教材还将与新闻同时发生的幕后故事挖掘出来,并提供采写中所产生的对人生、对新闻工作的感悟,以及记者在特殊时间、特殊场合的特殊心理感受,讲述记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采写报道的经过。如新闻是如何被开掘出来的,记者怎样得到了新闻线索,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了采访,用什么眼光看待问题,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写作过程、思想提升的过程,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思考,给读者一定的工作方法或人文感受。 本书虽然几易其稿,但限于作者的水平,错误疏漏之处估计仍有不少,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 2004年春于西北民族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