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注中国的科学吗?你关注中国的人本文化吗 你关注中国国情吗?你关注中国的和平崛起吗,你关注中国崛起的道路吗?在这里是世界的顶端智慧探讨中国问题,为你解答中国的未来。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平崛起(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2) |
分类 | |
作者 | 路甬祥等编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关注中国的科学吗?你关注中国的人本文化吗 你关注中国国情吗?你关注中国的和平崛起吗,你关注中国崛起的道路吗?在这里是世界的顶端智慧探讨中国问题,为你解答中国的未来。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二辑,共收入“中国科学与论坛”2004年中青年专家“中国和平崛起与周遍关系”专题讨论会主题发言3篇。演讲者分别为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外国政要、我国高层领导等,内容涉及政治、科技、教育、经济、外交、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与中国和平崛起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既体现了高深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坚实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目录 中陈至立国务委员 时代国情使命 (2004年4月20日) ·····················1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归根的反思 (2004年4月20日) ·····················l 7 李开复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 科技、人才、教育 --从个人旅美30载得到的启发 (2004年4月21日) ·····················29 李光耀新加坡资政 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化 (2004年4月21日).·····················51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原因与对策 (2004年4月22日) ·····················61 郑必坚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若干思考 (2004年4月22日) ·····················75 王岐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2004年11月4日) ·····················93 刘东生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来自环境演化研究的启示 (2004年11月4日) ·····················105 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国大使 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中欧关系 (2004~:11月5 H) ·····················119 张德广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前驻俄罗斯大使 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2004 N.11月5日)····················139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2004 q1 11月6日)··················161 斯宾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 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经济 (2004 q1 11月6日)····················177 附录: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2004年中青年专家专题研讨会 『--"中国和平崛起与周边关系" ·····················.193 李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普京的强国战略······················195 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日本加紧磨砺科技利剑·····················213 孙士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崛起中的印度经济:优势与挑战并存 --兼与中国比较···················-239 Chen Zhili State Councillor Times,National Conditions and our Mission(April 20,2004)····1 Zhen NingYang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Some Reflections afterReturningfromAbroad(April 20,2004)···17 Kai.Fu Lee Corporate Vice President of the Natural Interactive Services Division, Microsoft Corporation. Sci-Technology,Human Resources and Education:Reflectionsfrom Residing in USfor Three Decades(April 21,2004)··········29 LeeKuanYew Minister Mentor of Singapore Eastern&Western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April 21,2004)·····51 Li Zhensheng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Fellow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i Grain Held:Problems,Causes and Solutions(April 22,2004) ······6 1 Zheng Bijian Former Chief Vice President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Some Considerations on China 0 Peaceful Rising(April 22,2004) ···75 Wang Qishan Mayor of Beij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the Unique and Excellent Olympic Games (November4,2004) ··················93 Liu Dongsheng Winner of 2003 National T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Fellow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nkind and Nature in Hnrmony-F-the Perspective ofEnvironmental Evolution(November4,2004)-·····-······...-...105 Wu Jianmin President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Former Chinese Ambassador to France The Sino-Europe Relationship:A Great Growth Ahead(November 5,2004) ································119 Zhang Deguang General Secretary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Former Chinese Ambassador to Russia Russia"s Future and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November 5,2004) ·········139 Li Xueqin Historian,Profess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Splendid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November 6,2004)·······161 Michael Spencer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Professor Emeritus of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Chinese Economy in he Context ofGlobal&ation(November 6,2004) ····································177 Appendix China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Forum:2004 Young Exper~Seminar on China 0 Peaceful Rising and its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193 Li Jianmin Senior Research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utin古Strategies onBuilding up a StrongNa~on··········195 Feng Zhaokui Senior Research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apan0 PowerfulAdvocatefo,Sci-Technology···········213 Sun Shihai Senior Research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Rising Indian Economy:Coexistence of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Comparedwith China·······-················。"239 试读章节 主持人:刘志鹏(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演讲人: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1929年,我父亲就任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我们一家搬入了清华园居住。那时我是七岁。在清华园里我度过了八年的童年生活,直到1937年抗战开始。关于那八年的生活,我曾在1983年的一篇演讲中这样描述: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的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 今年我即将82岁了。最近搬回清华园居住。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干六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有感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归根》: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首联取自骆宾王诗句。"三旋律"指我最近一篇演讲的题目:((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题旋律:量子化、对称与相位因子》) 回归几个月,感想良多。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几点感触和反思。 首先,最近到过的几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在急速变化,一派欣欣向荣。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五年来大大地进步了。在清华园几乎天天能看到蓝天,不像七八年前那样经常烟雾迷蒙。当然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希望2008年奥运会开会时可以宣称污染问题已彻底解决。 清华园中添了许多新楼。在校学生数量白抗战前的八百多人增加到今天的两万多人。海淀新开的书城里新版旧版的图书美不胜收,大中学生都在争相看书,十分拥挤。这些都是新气象。. 我还有机会去了北京的现代中国文学馆。这是巴金倡议修建的。收藏甚丰,并有13座塑像。我特别喜欢巴金的雕像和鲁迅的雕像。 李学勤教授带我去参观了东二环的保利博物馆。小而极精美。展示方法是绝对的第一流。他们近年来收购了许多流失海外的青铜器与雕塑,这是极有远见、极有长远意义的措施。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件收藏是遂公盔。在其铭文之中,"德"字出现了六次。 这九十多字的铭文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差不多三千年前的铭文,而开头即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为上古史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 我还有机会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李白》,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演出的《哥本哈根》。后者是前几年在伦敦和纽约都曾轰动一时的话剧,讲的是1941年海森堡(1901-1976)去哥本哈根访问玻尔(1885-1962)的故事。那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涉及能不能和应该不应该造原子弹的历史性大问题。 像这样的学术性话剧,竞有那么多年轻人与大学生去看,这给了我中华民族已迈入文艺复兴时代的感受。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经过了戏剧性的转变。回想1898年中国几乎被列强瓜分了: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t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I湾,"租借"99@;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被"租借"25年,后者被"租借"99年。 1900年有八国联军占领首都北京的惨剧。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成立了"7NT)I"IN"。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清华园里的成志小学念五年级。韩老师给了我们一些小册子,关于日本人在东三省的暴行。1937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兵在北京近郊做"军事演习",准备将华北变成另一个""满洲国"。那个时候我刚刚读完高中一年级。 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多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十分悲观。王国维先生是国学大师,1927年在颐和园投水自杀。他的遗书开头四句是: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记得我和我小学的同学们常常去诵读在清华园中他的纪念碑的碑文,我们不能了解他为什么要自杀。 1938年秋天,清华大学搬到昆明,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因为当时的校舍不够多,所以文法学院搬到蒙自,陈寅恪先生在蒙自写了下面一首诗: 景物居然似故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恐待来生。 当时他显然以为像北宋南迁一样没有再回到故京的希望。 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情是什么呢?也许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所写的一段话是有代表性的: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我有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音乐声中冉冉上升,想到父亲如果能目睹这历史性的、象征中华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他出生于1896年--一百零一年前,马关条约、庚子赔款的年代,在残破贫穷、被列强欺侮、实质上已被瓜分了的祖国。他们那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目睹洋人在租界中的专横,忍受了二十一条款、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说不完的外人欺凌,出国后尝尽了种族歧视的滋味,他们是多么盼望有一天能看到站起来了的富强的祖国,能看到大英帝国落旗退兵,能看到中国国旗骄傲地向世界宣称:这是中国的土地。 这一天,1997年7月1日,正是他们一生梦寐以求的一天。今天在世的中国人必须明白我们是多么幸运,能生活在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的大时代。毛主席的这一句名言的意义,就可以理解了。 我认为再过一百年如果讨论20世纪最重要的,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的话,将不再是两次世界大战,将不再是希特勒的兴起与灭亡,也将不再是苏联之崛起与解体,而是在此世纪中: (1)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强了生产力; (2)中华民族的"站起来了"。1947年,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Toynbee,1889一1975)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审判文化》((7ivilization D,z nial),其中曾讨论美国与苏联以外会不会有第三个强国。他说: 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第三个强国?不在欧洲,也不在英联邦,当然也不在中国或印度,因为虽然这两国都有悠久文化,众多人口,广大土地,丰饶资源,但是这两个大国极不可能在未来关键性的历史年代里发展出它们的内在潜力。 汤因比错了。因为他在1947年没有看到中华民族的潜力,也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潜力。当然,这不能怪他,因为这两种潜力当时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可是今天,知道后来五十多年的历史以后,我们必须要问,这些巨大的、汤因比没有看到的潜力的来源是什么? 我不是研究历史、政治、经济或社会学的。可是我曾在中国居住过二十多年,在美国居住过五十多年,今天我以外行的身份来大胆提出我觉得这些巨大潜力的内在来源。 任何一位在中国和在西方都长久住过的人都会感受到二者有极大的本质的不同。住得愈长久,对此不同的深度就愈多了解。我认为此不同的根源必已萌生于四五千年以前人类开始聚族而居的时代:从那时代起中国文化就走了人本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就走了神本的道路。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方向的道路就逐渐制度化而演变出来众多的语言、观念、社会、经济、政治、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都根源于人本与神本的基本差异。比如在家族中父母子女及兄弟姊妹间的关系,中西文化有冷暖亲疏的显著的分别,就是因为人本文化是建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面,与神本文化迥异。 至于朋友之间的关系,"义"字是西方极少有的观念。而在《水浒传》、《三国演义))、《今古奇观》等中国小说中"义"字是极重要的、贯穿民间的、中心的观念。 近年来,许多书籍与文章讨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可是我觉得其中一个要素是:"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本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后来发展成"理在心中",要用人文规律来"格"自然现象,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而在神本文化中,神与自然本是一体,所以神本文化发展出客观分析自然的活动。这些活动最后引导出了现代科学的萌生。 至于"利"与"德",孟子见梁惠王时就曾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关于"德",保利博物馆就特别指出遂公盔上的铭文,98个字中。"德"字就出现了六次。那是差不多三千年前的历史文献,还在西周时代,表示一个民族的深层价值观有极长久的渊源。 注重德与注重利的社会有基本的分别,是长期居住中国和居住美国的人都体会到的。要看出二者的不同只须观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处人处事的态度:中国小孩子一般听话、勤而静、能忍耐,而美国小孩子一般不听话、好动、急求满足(Instant Gratil"ication)。 能忍耐的文化才能有韧性,有韧性的民族才能承受巨大的、全民的、政策性的转变。我们如果比较一下毛泽东于20世纪20年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描述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改革开放伊始时的中国现状,和今天提倡的"与时俱进"的国策,就会了解到中华文化有多么大的韧性,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多么有利用此韧性的组织能力。 别的文化,如印度文化,别的政治体制,如巴西的"民主",都没有中国文化的韧性,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所以它们都不能在一穷二白的时代发展出两弹一星,都不能在20年内创造出经济腾飞,都不能使城镇居民文盲率降到5%以下,都不能在20年之内迁移两亿农民到城镇工作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换言之,它们都还没有像中国这样找到脱贫的道路。前面我曾说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有长远影响的史实是:(1)科技促进人类生产力之猛增。(2)中华民族的崛起。那么21世纪的最重要史实将会是什么?1996年哈佛大学的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Ftuntington)教授曾写过一本书《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的新秩序》(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这本书曾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有一些精辟的见解,但是我认为他过分注意文化的冲突,而忽视了经济因素。 到了21世纪下半叶,全世界各种资源都将短缺,以能源为最。我认为那时左右世界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将是资源的争夺。这是今天已经可以看得十分清楚的总趋势。资源的分布是区域性的。所以资源争夺成为主要因素的世界会产生"地缘政治"(Geopolitics)主导的形势。那时极可能出现全世界分成三大地区对峙的局面:美洲、欧盟与可能产生的北亚盟,如果这种局面产生,在北亚盟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将是中国。即使北亚盟不产生,中国变成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也是必然的。假如有人问我,中国现在面临许多问题:有"三农"问题、贪污问题、外交问题、贫富不均问题、环保问题等等。你怎么对前途的发展如此乐观?我的回答很简单:虽然我的乐观态度确有感情成分在里面,可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些众多的问题,比起过去一百年中华民族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小得太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也能够帮助中华民族解决目前这些复杂的问题。 1971年夏天,我在离开祖国26年之后,第一次来新中国参观访问。在那次去过的地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城。长城的连续性、长城的韧性,使得我在回到美国以后,在一次演讲中讲了下面一段话: 长城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它象征着中国历史的悠久,它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坚韧。它表现出了几千年来无数中国人民的胼手胝足,以及他们的辛劳为人类所做出的优异贡献。它象征着历史上中国一统的观念:尽管中国历经盛衰兴亡,尽管中国有如此大的地域和多种的方言,尽管中国有过多次内战和朝代的更换,但是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 P(19-24) 序言 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新道路(代序) --在第30届世界高峰年会的演讲 (2004年9月3日) 郑必坚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应邀来到美丽的意大利科莫湖,参加第30届世界高峰年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新道路。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怎样估计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根本动向。围绕这个问题,我谈两点看法。 --怎样评估中国已经取得的发展? --怎样看待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已经取得的发展,这里我仅想以几组数据来说明。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GDP平均年增长9.4%。 --197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到l%,现在已经达到了4%。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去年已达到8 512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三位。 --十几年前我国刚刚开通移动通讯业务,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达2.96亿户,居全球之冠。到今年6月,中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8 700万,上网计算机达3 630万台。 这几组数据说明,过去1/4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当然,如果我们只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一面,显然还不足以看清中国的真实情况。 去年,我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曾列举了两道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中国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任何一个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人口,就会变成一个超大规模的问题;而无论有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人口,就只能是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从经济总量上看,算得上是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世界是有影响的;同时,即便从总量来说,中国在2003年的经济总量也只等于美国的1/7,日本的1/3。至于人均,中国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仍属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我们的13亿以至15亿人民过上好日子,并且越来越适合人的全面发展。这件事就够我们若干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现在,国际上对中国的经济过热问题很关注。我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能源、环境、投资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去年下半年起,中国政府针对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目前看,我们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日渐宽松。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实行宏观调控,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仍有望达到8%一9%。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活跃起来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是多么巨大! 这里就回到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怎样看待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发展道路?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十点看法: 第一点,我们讲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算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总共70年。这就是说,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25年,还要再走45年,到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就可以算是崛起了。 第二点,为什么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称为"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后兴大国,不是像近代历史上某些后兴大国那样,依靠对外侵略、扩张以至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去掠夺资源,而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资源。过去25年中国连续的迅猛发展,证明这样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出来了,这当然是值得重视的。 第三点,中国之所以能够用和平方式取得资源,一个极重要条件是对外开放,也就是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这样的后兴大国实现崛起,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引进各种资源包括能源,而不必走对外侵略、掠夺的崛起之路。在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和平崛起。与此同时,我们对内实行全面改革,实行市场经济。结果是,五千多亿美元的外资进来了,十多万亿人民币的民间资本投入了,庞大的国有资产盘活了。这就叫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四点,在扩大对外开放、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过程中,又实行独专自主的方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中国既要通过平等、互利的竞争,从世界市场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又不能过于依赖世界市场,更不能"狮子大开口"引起世界市场的恐慌。我们主张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就是依靠自己的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依靠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不断转化为投资,依靠更广和更深地开发人力资源即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科技进步,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第五点,进入21世纪,我们能不能继续坚持这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就发展问题来说,中国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资源问题。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水资源和耕地的人均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巨大,回收率低,已成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在迅猛发展进程中的这三大挑战,意味着中国正面对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关节。中国的方针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这个中心,一要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二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三要可持续发展。总之是立足国内,依靠科技革命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开源、节流并重,同时争取以双赢原则,推进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国际合作。 第六点,当然还有一个巨大风险和挑战,就是台湾问题。和平崛起道路本身就要求和平统一,并且有利于和平统一。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谋求和平统一。但是,如果"台独"势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或者如果外国势力敢于插手支持"台独",也决不排除使用武力。即便如此,那也完全是属于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护国正义行动,而绝不是什么对外侵略! 第七点,在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问题上,中国摒弃那种依靠发动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依靠集团对抗以争夺霸权的老路,而主张通过改革即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途径,逐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样一条新路。简而言之,不争霸、不称霸、不当头,也不当附庸,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 第八点,我们所说的"和平崛起"同"和平发展"是一个意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极重要的"中国特色"。这里有两大超越:一是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所必然带来的争夺资源大拼杀的旧路,通过和平方式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持续发展走向崛起。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超越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拒绝和平、发展、合作的冷战思维,勇敢地实行改革开放,即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通过学习、借鉴乃至引进人类文明的各种有益成果,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走向崛起。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九点,正因为这样,中国的和平崛起道路,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就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去年中国从东盟和韩国的进口增加50%以上,从日本和欧盟的进口增加近40%,从美国的进口增加24.3%。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有关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到2020年,当我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中国市场潜力和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各种机遇将更为巨大。 第十点,也是最后一点,走向和平崛起并非中国一家。我们高兴地看到,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一批国家正以不同途径、模式和进度,走向和平崛起。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在再发展。这是当代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新趋势。我认为我们应当欢迎它。 谢谢大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