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为拉丁美洲魔幻主义文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作家莫言、马原等人的创作曾深受其影响。作者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照片与生动传神的文字展现了马尔克斯多姿多彩的一生。同时,对于《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名篇产生的背景作了介绍与分析。马尔克斯的图片在国内刊载的不多,这次借着图文本的机会作一次全面的展示是颇有意义的,也是很具收藏价值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插图珍藏本)/二十世纪外国经典作家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众议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尔克斯为拉丁美洲魔幻主义文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作家莫言、马原等人的创作曾深受其影响。作者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照片与生动传神的文字展现了马尔克斯多姿多彩的一生。同时,对于《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名篇产生的背景作了介绍与分析。马尔克斯的图片在国内刊载的不多,这次借着图文本的机会作一次全面的展示是颇有意义的,也是很具收藏价值的。 内容推荐 本书是二十世纪外国经典作家传记之一。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善于编织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而闻名与世。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了这位具有丰富想像的作家,让我们一同游历了他充满神奇的童年生活和在文学海洋里的遨游。 目录 第一章 童年——记忆的天堂 第二章 少年——人生的历练 第三章 青年——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 第四章 模仿——为了写作的写作 第五章 流亡——巴黎的“乞丐” 第六章 墨西哥城——第二故乡 第七章 百年孤独——“美洲的《圣经》” 第八章 成功之后——“做一个普通人是多么幸福” 第九章 诺贝尔奖——众望所归 第十章 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加西亚·马尔克斯年谱 试读章节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记忆中,读书写字并非他从小的志向。和许许多多同时代的男孩一样,他最初的想法是长大以后当魔术师,这也许是受了马戏的影响。稍大一点以后,他又改变了初衷,想当侦探了。那是受了各色各样的侦探画报的影响。 一九三四年秋,罗莎·埃莱娜·弗格森小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受命到阿拉卡塔卡推广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启发式教育法。当时,阿拉卡塔卡只有一所小学。罗莎的到来使延续已久的传统教育方法受到了冲击。不久,老师之间出现了分歧。地方当局决定暂时关闭学校,并希望通过所谓的整顿将罗莎逐出阿拉卡塔卡。岂知那姑娘也是个倔脾气,竞自个儿办起学校来了。学校即以蒙台梭利命名。开始时,一切因陋就简。校舍和课桌都是临时凑合的,却注定要使加西亚·马尔克斯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 据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他并不像那些好学生那样从小求知若渴。他说,他当初去学校完全是为了能够天天看到漂亮的老师,听她说话、吟唱悦耳动听的歌谣、朗诵莫名其妙的“黄金世纪”诗歌。当时,蒙台梭利学校就是她,她就是蒙台梭利学校。她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甚至还有音乐和形体,整天忙里忙外,不可开交。 加西亚·马尔克斯遇到罗莎是幸运的,也是偶然的。当时,他的父亲还没有来得及过问儿子的教育,否则,他是不会同意让儿子进蒙台梭利学校的。父亲思想保守,只知道“严而后成”之类的古训。因此,翌年,趁着上校因病重而自顾不暇的当儿,他就不动声色地把儿子接走了。从此,加西亚-马尔克斯被送进了教会学校。父亲指望儿子学业有成,长大以后当个律师。做律师被认为是通向上流社会的一条捷径。父亲几乎打好了如意算盘,要让老大当律师,老二当军官,老三当建筑师,老四当医生,老五当教授……那样一来,他就什么都有了。然而,阴差阳错,孩子们竟逐一使他的愿望落了空。到末了,他的一大群孩子中,只有老八海梅·加西亚·马尔克斯勉强撑到了大学毕业,其余的不是目不识丁,就是中途辍学…… 罗莎遇到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十分偶然的。当她几乎手把手地教会他拼写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她正在放飞一只雄鹰。她所感到的只有一般老师的欣慰和满足。多少年以后,当她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段历史被传为美谈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笑笑,说:“小加博像个洋娃娃……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她恐怕连他的模样都淡忘了,因为他只不过是千百个孩子中的一个。 但是,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她却是惟一的。她是把他带进文学殿堂的最初的维吉尔。塞万提斯、贡戈拉、安徒生、格林兄弟、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凡尔纳、大小仲马、勃朗特姐妹以及荷马、歌德、达里奥等人名字就是通过老师之口悄悄地铭刻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心里的。 老师的仁慈、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提倡启发式、反对灌输式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给加西亚·马尔克斯提供了最初的想像的翅膀和自由的空间。 此外,罗莎不但是他的启蒙老师,而且还是他童年时期的偶像。她的美丽使他萌发了“柏拉图式的爱情”。他渴望接近她,但每次接近她都会赧然脸红,怦然心跳。正因为如此,对她的优雅、她的音容笑貌,他至今记忆犹新。 书被认为是知识的宝库。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阿拉卡塔卡度过的却是个无书的童年。 除却马戏团出售或赠阅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漫画杂志和连环画,小加西亚·马尔克斯几乎不知书为何物,直至他成为罗莎·弗格森小姐的学生。但是,囿于阿拉卡塔卡“贫困”得连一家书店都没有,加之经费等方面的原因,罗莎无法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要求:发给应有的课本。所以,教学基本上是依靠黑板来完成的。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家长也只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正因为这样,加西亚·马尔克斯所遇到的第一本书竟命定般地是一本散了架、发了黄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但当时并不知道它就是《天方夜谭》。他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从而对那堆“黄纸”爱不释手。它们用“魔鬼”、“神灯”、“飞毯”、“仙洞”等等,演示着一个和外婆的阿拉卡塔卡十分相似的世界,并使他马上联想到:外婆的故事不但是可信的,而且是存在的。 从此以后,他将外婆和山鲁佐德连在了一起。她们叙述故事时用的都是“现在时”,而且总是那样的镇定自若、有声有色,好像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发生。 从此以后,他被书的魔力所慑服,开始了漫长而又执著的书山之行,并相继发现了老师所推崇的塞万提斯、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们和老师未及推崇的卡夫卡、海明威和福克纳们。 P21-25 序言 海明威说过,作家的最大不幸是童年的幸福。我们可以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却无论如何不能否定童年对于一个作家的至关重要。前不久,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二十几个西班牙语国家同时发行了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生活》,从而又一次郑重地宣扬了童年的神奇、童年的重要。他在这本凡579页、洋洋数十万言的自传中,再一次迷醉般地游历了记忆的天堂:远逝的童年。 这不能不令我想起李贽的一番心思。李贽视童心为本真之源,谓童心失,则本真失。盖因“童心者,心之初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但古今圣贤又有哪个不是读书识理的呢?这不同样是一对矛盾、一种悖论吗?于是李贽的劝诱是:“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美则美矣,然而它实在只是李贽的一厢情愿、想入非非罢了。因为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留住自己、留住童年的。这的确是一种遗憾。 好在童心之真未必等于世界之真,人道(无论是非)也未必等于天道(自然之道)。由于认识观和价值观的差异,真假是非的相对性无所不在,其情其状犹如人各其面。倒是李贽那“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的感叹,使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文艺家施克洛夫斯基的陌生说。施克洛夫斯基说过,“艺术知识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施克洛夫斯基突出了“感觉”在艺术中的位置,并由此衍生出关于陌生化或奇异化的一段经典论述。其实所谓陌生化,指的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第一感觉。而这种感觉的最佳来源或许就是童心。它能使见多不怪的成人恢复特殊的敏感,从而“少见多怪”地使对象陌生并富有艺术的魅力、艺术的激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轮的增长,童年的记忆、童年的感觉总要逐渐远去,直至消失。于是,我们无可奈何,更确切地说是无知无觉地实现了拉康曾经启示的那种悲剧:任由语言、文化、社会的秩序抹去人(其实是孩子)的本色,阻断人(其实是孩子)的自由发展,并最终使自己成为“非人”。但反过来看,假如没有语言、文化、社会的秩序,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显然是一对矛盾,一个怪圈。一方面,人需要在这一个环境中长大,但长大成人后他(她)又会失去很多东西,其中就有对故事的热中;另一方面,人需要语言、文化、社会的规范,但这些规范及规范所派生的为父为子、为夫为妻以及公私君臣、道德伦理和形形色色的难违之约、难却之情又往往使人丧失自由发展的可能。 因此,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留住自己、留住童年。这的确是一种遗憾。但庆幸的是人创造了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可以留住童心,用艺术的天真、艺术的想像。 换言之,正因为人类无法回到自己的童年、恢复童年的敏感,作家、艺术家才不得不通过想像使人使己感受事物。比如冰块: 箱中只有一块透明的东西,上面有无数枚细针,帐篷里暗淡的光线照耀在细针上,折射出五彩的星星。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知道孩子们等待着他的解释,就不自然地嘟囔道: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不,”吉卜赛巨人纠正说,“这是冰块。”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听不懂。他把手伸向那块东西,可巨人阻止他说:“要摸,得先付五块钱。”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付了钱,把手放在冰块上搁了几分钟。由于摸到了那东西的神秘,他既害怕又兴奋。他不知该如何解释这奇妙的感觉,于是又付了十块钱,让两个儿子去体验。何塞·阿卡迪奥不敢,奥雷良诺朝前迈了一步,但刚把手放上去就缩了回来。“这东西烫着呢。”他吓得大叫起来。 当时马孔多热得像火炉,门闩和窗子都变了形;用冰砖盖房,可以使马孔多成为永远凉爽的城市。 《百年孤独》便始于这一细节,而它又恰恰源自童年的记忆、童年的感觉。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像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