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是对有关东亚各国经济方面的分析和考察。主要的国家是中国、日本以及东盟各国。此书除了分析国与国的双边关系外,也考察了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多边关系。同时,也着重讨论了东亚的华人经济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序 言
自 序
1.“东亚经济圈”构想:理想与现实当前东亚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2000年6月13日)
东亚多边合作的基本特点
(2004年10月26日)
评小泉的“全面经济合作构想”
(2002年2月22日.日本《朝日新闻》)
小泉南游意义何在?
(2002年5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日本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阵营之外
(2002年1月11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经济复苏与日本
(2000年10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的和平与稳定,如何维持?
(2002年2月21日)
剖析“东亚经济圈”构想
(2004年1月22日)
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课题和展望
(2003年3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讨究》第五号)
2.中日经济关系论:合作与困惑
中日,日韩关系的恶化给东盟带来困惑
(2005年4月23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瀛迎来“神舟”震荡
(2003年10月24日)
日本对中国经援的含义
(2004年5月31日)
日中贸易战的代价
(2001年8月31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企业向中国发展为何落后?
(2001年11月16日)
论在华投资对日本、中国台湾产业空洞化的影响
(2002年12月10日)
东亚的劳工流动和人才确保
(2002年10月4日,日本《朝日新闻》)
3.日本经济论:经验与教训
日本经济复苏,昙花一现?
(2004年5月31日)
日本经济为何不见曙光?
——从没有飞机的飞机场谈起
(2003年7月15日)
从“意见决定”的方式来看日本社会的低效率性
(2003年3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日本的“服务文化”
(2002年8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
日本人“无家可归”
(2003年7月,香港《战国策》)
封闭的日本社会课题
(2002年10月14日,日本《朝日新闻》)
东亚如何看待日本?
(2002年6月10日,香港《大公报》)
日本人喜欢吃“无骨鱼”
(2003年4月10日)
SARS何时会在日本登陆?
(2003年5月14日)
4.中华经济圈论:困境与展望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2003年9月25日(上)、9月26日(下),新加坡《联合
早报》;2004年3月24日,中国《国际金融报》]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东盟的苦恼
(2001年1月29日,日本《朝日新闻》)
连战能够连胜吗?
(2005年5月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与亚太地区的形势
(2005年5月29日)
变化中的中国与新加坡关系
(2002年4月24日,香港《大公报》)
中国是否能够救得了APEC
(2000年12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裔、华侨、华人
(2001年3月5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人企业的国际化与爱国心
(2001年7月6日,日本《朝日新闻》)
华人、中华经济圈与日本
(2001年5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
亚洲金融风暴和马来西亚华人经济
[2001年7月12日(上)、7月16日(下),香港《大公报》].
5.访谈录(东亚、中日关系论)
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坚冰渐破
(2005年8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
东亚共同体合作:在荆棘中前进
(2005年4月,北京大学)
立体透视中日经济
(2002年9月26日,《中国经营报》)
中日经济合作是发展的大方向
(2002年9月23日,《经济观察报》)
中日两国应共同发展携手共建新时代
(2002年9月15日,日本《中国经济新闻》)
日本担心未来经济地位被中国取代
(2002年2月,香港《中国评论》)
日本经济再生与中国经济的关系
(2001年11月15日、22日,日本《华侨报》)
缩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