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背负着沉重的思想文化与政治包袱,举步惟艰。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封闭保守难道是中国与生俱来的弱点吗?自1840年以后,诸如此类的问题萦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脑际,挥之不去。本书以深刻的家国情怀、独特的视角和雄厚的史学功底给出了一个历史的答案。
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近代中国背负着沉重的思想文化与政治包袱,举步惟艰。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封闭保守难道是中国与生俱来的弱点吗?自1840年以后,诸如此类的问题萦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脑际,挥之不去。本书以深刻的家国情怀、独特的视角和雄厚的史学功底给出了一个历史的答案。
近代中国历史性格之趋于内向自省,并非自古皆然,而是形成于12世纪早期。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专制皇权膨胀为绝对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首先,这个社会必须是值得拯救的,然后,社会便会实现自救。”在12至13世纪严酷的国内政治斗争和东亚国际竞争中,他们的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却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向、保守、封闭、自省,中国失去了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