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以其丰富的姿彩,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勾画出极为生动的民俗画卷,余春明作为一个见解独特的画家,把民居画画得更为宽阔,本书为你带来他的优秀民居画,在这些创作里,无处不渗透着一种亲切,淳朴的感觉。这也为我们时代对民居文化的观察和理解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实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余春明(中国民居绘画精品选)(精)/艺术家书系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余春明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居以其丰富的姿彩,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生活勾画出极为生动的民俗画卷,余春明作为一个见解独特的画家,把民居画画得更为宽阔,本书为你带来他的优秀民居画,在这些创作里,无处不渗透着一种亲切,淳朴的感觉。这也为我们时代对民居文化的观察和理解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实录。 序言 也许是因为文化艺术这个世界喧闹得太叫人心烦意乱了,寻求一种宁静的心态、一种审视的眼光、一种沉着的思维已成为不少学者和艺术家的渴望。 流行歌曲唱道:“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依我看,这世界对谁都还是一个样——是客观上的存在。惟有不同的是,对周围事物有新发现的只属于某些人。多一点也好,少一点也好,只要是通过自己诚实而艰辛的劳动所得,而在别人那里又不曾有过,或不曾完全有过的,都具有”发现”的意义及其相应的价值。 民居,作为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就像大路货的茶壶茶碗一样,大家都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令人高兴的是,在当代文化之争——”传统”与“现代”厮杀得难以开交的时候,有人对民居既不是投以虚无的眼光,又不是缠绵于怀旧之情,而是在无成见的孩子般的真挚中深入体察,去顿悟它的文化哲理与文化风韵,去汲取这其中能继续支持我们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特殊营养。余春明就是这样一位青年美术家。 1955年,他出生于南昌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年幼就体弱多病、少言寡语。1972年,高度近视的余春明面临着文学与美术的选择,最终倒向了美术。从那时起,他画起画来就有一股子玩命的劲头。他在搬运公司拉板车,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三点起床,拉一千二百斤重的货走十几里路,再苦再累,回来只要能画画就心满意足了。这样一种生活磨炼,使他具备了一个优秀美术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1978年,余春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四年后分配到江西工业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绘画教学工作。不熟悉的工科教学环境使他苦闷、仿徨了一段时期,在周围良师益友的帮助下,他进行了自我解剖,自我反省,抛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1984年的西部之行,使他切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与绘画形式美之间的关系。1986年皖南之行,他目睹了流逝的历史和时间在民居上刻下的斑驳痕迹,震动极大,加上对浪漫派的重新认识与理解,使他深深地迷上了民居。1987年以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充分利用建筑绘画教学的舞台,深入民居调研、写生与创作,跑遍了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画了近千幅民居速写,完成了近百幅油画、漆画、水彩画等创作,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中国美术馆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画家,而过了“而立之年”的余春明却成了以画民居见长的新秀。他的身世使他与民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像民居一样朴实,民居也像他一样无华。 所谓民居,是对我国历史上各个地区、各个时期民间居住建筑的统称。它不同于历代显赫的官式建筑,不受”法式”、“则列”的束缚。它土生土长,依照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营造技术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风水观念、生活习俗等逐步形成了支系繁多、各具特征的民居总体风格。余春明的作品,对我们去领略民居的风采、感受民居的文脉乃至寻求民居文化的精神气质,都是有益的。 “创作”总以“汲取”为先。称得起“创作”的建筑作品总是带有“艺术兮兮的东西”的,而越是”艺术兮兮”,就越要求汲取多种多样的营养。由单一营养维持的作品必然贫瘠乏味,缺少血色。没有非洲的民间艺术就没有毕加索,没有非洲的民居也就没有勒。柯布西埃在朗香教堂传作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新地方主义”的兴起,国内外对民居的深层研究与开掘,已成为促使现代建筑文化向多元、多价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 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们学习和借鉴民居的具体途径也是很多的:从整体环境的协调到室内外空间的构成,从材质、色彩的运用到光影,虚实的表现,从构件造型的夸张到装饰主题的隐喻等等,真是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然而,在我看来,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和借鉴它的气质,它的性格。一句话,是该全神贯注于它的”自在表情”——即无拘无束而又台宜得体的自在表现。 笔者曾在“自在表现论”一文(《新建筑》1988年第1期)中作过这样的阐述,ArcrlitectLjraI expressiorl既是“建筑表现”,也是“建筑表情“。自在的建筑表现,就是寻求自在的建筑表情。在各种环境中,有文化的建筑,正如有文化的人一样,不论其”身价”如何,也不论其”装束”怎样,总应该是有一种恰当而微妙的”表情”的。 ……评论建筑“漂亮不漂亮”、“完美不完美”,不如深刻检讨一下“建筑表情有没有味道”、“建筑表现自在不自在”。 民居的自在表情就在它的外表(哪怕是一个窗洞),就在它的内部(哪怕是一道油彩),就在它的整体(哪怕是院落中的一口水并、一根拴马石)。民居自在表现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手法是令人陶醉的,但这并不是说,要把民居中所涉及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方面愚昧落后的东西也都一并加以渲染。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体验与学习民居的自在表现、自在表情呢? 我想,关键还是在于,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走出来“,而且后一条原则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学习民居的最终目的在于随心运用,自如创造。照猫画虎或张冠李戴都是可悲的。 此外,要达到这一层,还必须有理性的头脑和直觉的眼睛,特别是随着大脑皮层想像力的丰富和艺术细胞的增长,“直觉”——常被称之为“第六感觉”的灵气,对于艺术敏感力和艺术整体把握来说,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余春明说:”我追求理性与直觉在高层次上的融合”。他的追求是真诚的,也是有一定成效的,这种真诚就潜藏在理性与直觉的融合之中。作为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艺术家,我读他的作品并不是想增长或积累有关民居建筑方面的知识。他的作品使我最感兴趣的,是从中揣摩如何去培养艺术家所应持有的那种直觉。面对他的每一幅作品,我喜欢一边欣赏一边细想:现实存在的画面对象是什么样的?作者在作画时突出表现了哪些?忽略了哪些?画面传达了民居的一种怎样的特征和表情?隐藏着一种怎样的文化意蕴?假如我去画时会不会捕捉到这些?我会把对象表现成什么样子?与余春明的表达会有什么不同?这种差异是何原因所致?我该弥补些 他的路正在伸展。 他的确需要我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他今后还要画民居,继续收集、整理有关民居的各种资料,继续考察、研究传统居住文化。在搞完长江流域之后,还要深入到黄河流域。认识他的人几乎都说他是”劳碌命”。他在经济上、精力上困难重重,妻子没有工作,每月工资只够三个人吃一个星期,因而不得不有半年的时间去搞设计、画广告、作壁画,为全家生活和自己献身的事业筹资。但理想和志气已使他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时时刻刻挂在他心头的只有一句话:“争取把中国民居的造型美学、文化研究推向世界,并通过这些来深化自我。” 我和余春明第一次见面是在1985年春夏之交,他受委托来京邀请我为赴北京实习的学生作一次讲座。我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验讲了《假如我重新学习建筑》,此后,我们便成了真诚的学友,虽然连书信往来也寥寥可数,但始终都在共同探讨民居文化。四年多过去了,体弱寡言而坚韧勇进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得到不少激励和启示,这篇随笔是可以为证的。 余春明也同我所结识的其他中青年学友一样,有一颗热血浸透的赤子之心,我衷心地为他祝福、祈祷:艺术天堂的上帝呵,愿你赐福于他……!
1990年春节前夕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