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丈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范文澜
出版社 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当外力侵入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是永远应该崇敬的。本书作者以“大丈夫”为标准,精选出中国历史上25位最具高尚民族气节的人物予以大力表彰;同时严正地揭露和鞭挞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民族败类,以此激发民众的爱国思想,弘扬民族正气。

内容推荐

本书是范文澜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写成的。这部著作以表彰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沙场,或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方式,呼吁广大青年和亿万民众挺身而出,挽救民族危亡,勇敢抗击侵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著作,仍能从中感受其震撼人心的力量,获得新的启迪。

目录

《大丈夫》:激扬民族正气,鼓舞抗日斗志的名著(代序)  陈其泰 /1

抄在书头 /1

凡例 /1

张骞 /1

卫青 /8

霍去病 李广 /16

苏武 /25

赵充国 /32

马援 /38

班超 /45

刘琨 /52

玄奘 /59

颜杲卿 /70

张巡 许远 /75

狄青 /81

宗泽 /86

岳飞 /94

张世杰 陆秀夫 /108

文天祥 /116

方孝孺 /126

戚继光 /130

熊廷弼 /138

袁崇焕 /149

史可法 /161

[附录] 范文澜生平表 /183

编后记 /215

试读章节

张骞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荣的一个朝代,尤其是在汉武帝时候,把汉族声威,发扬得庄严灿烂,直到现在看起来,还不禁眉飞色舞,心向往之呢!当时兵力所到,极南的儋耳珠□,西南的滇国夜郎国,东北的朝鲜高句骊全入了中国的版图。不过,这些伟大的武功,在汉武帝整个事业中,只占着次要地位,他的精神却专注在讨伐北方最强悍的匈奴。因为要围困匈奴。必须开辟中国与西域诸国的交通,才能断绝他的外援。于是大探险家张骞应运而出。成就他非常的永久不朽的大功绩。

张骞汉中城固县人。武帝即位之初,就有击灭匈奴的雄心。听说匈奴攻杀月氏王,取月氏王头颅做盛酒器具,月氏向西方远逃,怨恨匈奴.力弱不敢报仇。乃招募敢出使月氏者。那时张骞正做郎官,应募愿去。建元三年——武帝即位的第三年——张骞与堂邑氏奴名叫甘父的,从陇西郡出塞,经过匈奴境地。被匈奴捕获。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吾国北,汉何得派使臣去!我要派人到南越,汉肯听我么?”骞被拘留在匈奴中十多年,娶妻生子,乘监守稍宽,突与部属西向月氏国逃去。奔走几十天,到了大宛国。

大宛国去汉都城长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里,出产良马、葡萄。葡萄可以酿酒,富家藏酒多至万余石。良马体格高大,鬣长到膝.尾长拖地,蹄大如升,腕部能屈,一日行千里,前膊有小孔流血。大宛人异常宝爱它,说是天马传下的种子,号为汗血马。张骞走到大宛,对宛王说:“汉遣我往月氏,被匈奴禁闭,现在逃亡过贵境,请派人导引我前去。将来回到汉朝,汉朝一定送你很重的谢礼。”后来张骞回朝,奏知武帝,遣使者带千金去求汗血马。宛王爱惜宝马,舍不得送给汉朝,心想汉兵路远,不能来攻,把汉使杀了,夺取带来的财物。武帝大怒,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十余万前后两次征宛斩宛王毋寡头,取良马数十匹,中等马牝牡三千余匹。P1-2

序言

激扬民族正气,鼓舞抗日斗志的名著

70年前,史学家范文澜的名著《大丈夫》,曾在抗日救亡巾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和广大民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重温这部著作,仍能从中感受其震撼人心的力量,获得新的启迪。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范文澜是一位既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闻名,又以国学名家著称的人物。在他的著述生涯中,有一部曾经在广大读者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名著《大丈夫》,它撰成于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时刻。在抗战时期曾经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和广大民众。

上篇

一、《大丈夫》是范文澜处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写成的,以表彰历史上那些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或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方式。唤起民众、鼓舞抗战,挽救民族危亡

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的野心早已有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野心更加膨胀。至1935年,日本侵略者越过长城进攻华北。造成华北危急!平津危急!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蒋介石统治集团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并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借口,残酷镇压抗日爱国活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紧急动员起来,共同对外,抵抗日本侵略,停止压迫人民、残害爱国力量的反动政策”,成为全国军民共同的呼声,抗日民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就是在中华民族行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亡国奴的危急时刻,范文澜于1935年撰成了旨在振奋民族精神的著作《大丈夫》。这部著作以表彰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沙场,或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方式,呼吁青年和亿万民众挺身而出,挽救民族危亡,勇敢抗击侵略;同时严厉谴责蒋介石统治集团对外屈辱卖国、对内残害革命人民的罪恶行径。书前《凡例》即为画龙点睛之笔,作者明确说:“每当外力侵入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是永远应该崇敬的。”“本书志在叙述古人,发扬汉族声威,抗拒夷狄侵凌的事迹”,以唤起伟大的民族精神。书的命名,则取自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用通俗读物的形式,反映“要抗日,要民主”这一时代要求,号召民众人人争当坚决抗日、无所畏惧、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因而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发挥了唤醒人民觉悟、鼓舞抗战热情的巨大作用。因此,这部著作在1936年7月由上海开明店出版后,便成为教育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的好教材,至1940年10月就印行了4版。

二、范文澜以“大丈夫”为标准,精选出中国历史上25位最具高尚民族气节的人物予以大力表彰;同时严正地揭露和鞭挞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民族败类

中国历史上道德高尚、大有作为的人物不胜枚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范文澜以“大丈夫”为标准,精选出25位最能代表高尚的民族气节,其精神和事迹特别感人者,予以大力表彰;并以充满感情的笔触详细记载他们的功业,以此激发民众的爱国思想,弘扬民族正气。

(一)讴歌怀着崇高的志愿和坚决的自信,英勇无畏。为国立功的志士。两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代,书中记述了张骞、卫青、霍去病、李广、苏武、班超等人物。就是为了表彰他们开拓疆土、英勇杀敌、出使绝域的历史功绩。例如,书中记述的出使绝域的张骞。汉武帝即位之初,就有击灭匈奴的雄心,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相约共攻匈奴,张骞时为郎官,应募出使。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他带着副手甘父,从陇西郡出塞,经过匈奴境地,被匈奴捕获,被拘留达十一年。后来,乘监守稍宽,突然带着部属西向大月氏国逃去。范文澜在这篇《张骞》传中写道:“骞为人意志坚忍,宽大诚信,蛮夷都尊敬爱护他,饿急的时候。赖甘父射禽兽充饥,得以不死。”张骞出使时带去一百多人,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回朝,十三年工夫,只活着张骞与甘父两个人。武帝酬报他们的功劳,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被拜为中郎将。后来,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邻近诸国,从此加强了边远的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范文澜赞颂他敢于冒险犯难立功绝域的精神:“考察他成就大功的原因,只要看他被匈奴拘留十多年,好容易逃离虎口,却依然向西奔去,绝不畏难退缩,勇敢不屈的精神,谁及得他,谁就也能做他的事业!”《卫青》传中,写卫青与霍去病于元狩四年(前119年)共同打败匈奴主力,建立殊功:“青出塞行千余里,见单于亲将精骑列阵待汉兵,下令武刚车自环立营,纵五千骑往试匈奴,匈奴亦纵万骑会战。时太阳西下,大风狂起,沙砾击而,天地昏黑,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见汉兵多,士马强悍,匈奴渐失势,料不能取胜,独与壮骑数百,直渍汉围,向西北遁去。青发轻骑连夜追逐,自率火兵随后,匈奴网散拜窜,沿路捕斩一万九‘r级。天明已行二百余里。”从此匈奴恐惧远遁,不敢游猎漠南。作者在篇末评论说:汉武帝发扬围威,对长期侵掠威胁中原的世仇匈奴奋起征讨,确是民族生存的模范。反之,苟安偷活,唾面白干,甚至尽量摧残自己同有的力量,给敌人做先锋,这种奴性的民族,定将不容于天地间的!

(二)热情赞扬砥柱中流的爱国志士。国家多难,狂澜滚滚,也正是忠臣义士砥柱中流,发挥伟大人格,英名永垂青史之时。两宋是中围历史上积弱的年代,北宋末年至南宋,一班昏君庸臣把持朝政,致使二百余年问连受外族侵凌。范文澜在书中记载的宗泽、岳飞、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物,英勇地抗拒外族侵犯,自觉地担当挽救国家危亡的重任,其爱国忠心光照史册!例如,书中《宗泽》传写宗泽于靖康元年(1 126年)授磁州知州,到任后修复经金兵焚掠后破败的城池,掘壕沟,治器械,招募义勇,不多时候,顿成黄河以北的一个重镇,连连阻击金兵。康王赵构出使金国去求和,路过磁州,宗泽以“出使金国将一去不返”力劝,康王自知危险乃折回。泽旋任副元帅,南下救援京师。次年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他召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联络河南、河北八字军等部,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因此“戚名远大,敌人畏敬,称为宗爷爷,不敢直呼泽名”。他多次上书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前后上奏二一卜余次,都被奸臣搁置。泽忧愤成疾,疽发背不可救,诸将进内问病,泽张目愤慨说道:‘我因国耻深重,忧愤得病,诸君能努力杀贼,我死何恨!’诸将流涕笞道:‘敢不尽力。’诸将退出,泽长叹诵杜甫诗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月初一日泽病急,临死大呼过河过河过河三声,没有一句说及私事。”

写入书中的人物,还有刘琨、玄奘、颜杲卿、张巡、许远、狄青、方孝孺、戚继光、熊廷弼、袁崇焕、史可法、黄道周等。这些公忠体国、为民族事业献身的杰出志士的事迹,无不令人感奋,构成自西汉至明末汉族历史的“忠义谱”、“英雄传”,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两千年民族的盛衰、国家的兴亡。

(三)愤怒鞭挞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大丈夫》热情地讴歌为民族强盛奋不顾身建树功业、为国家英勇死难的英雄。同时也严正地揭露、鞭挞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民族败类。这两项,目的是要从不同方面提倡和培养为民族生存和祖国富强而忘我奋斗、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试看《袁崇焕》传结尾的评论:

像袁崇焕那样功业卓著,庄烈帝那样信任专一,温体仁只为满足个人入阁的私欲,设计诬陷,破坏大事,一如崇焕“妒功忌能”的预料。大抵小人只认识势力,不知有是非,只酷嗜富贵,不知有国家,看各代亡国历史,如出一辙,绝无例外。宋以后异族轮流入主,已成公式,士大夫如果心理上没有改变温体仁的老调,历史公式也会一次一次重复下去的。

在这里,范文澜反复总结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忠心匡辅国家的正直人物被暗算、被诬陷,置国家大局于不顾、以获取龌龊私利为能事的邪恶势力占上风,必然导致外敌的入侵、国家的覆亡。从而有力地启示爱国民众决不能听任国民党反动当局残害抗日力量的阴谋得逞,才能争取民族的光明前途。

下篇

一、在范文澜的治学历程中, 《大丈夫》的撰著是其学术旨趣产生根本转变的标志

在范文澜的治学历程中,《大丈夫》的撰著是他学术旨趣产生根本转变的标志。他早期撰成的《文心雕龙注》等著作都属于训诂、考证范围,当时其志愿也是“追踪乾嘉诸老”。做他们的学术传人。但是,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受苦受难的事实教育了他,1925年至1927年在南开大学任教时,他成为一名进步教授,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转到北平几所大学任教,不怕特务的监视和反动当局的逮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勇敢地为团结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做了许多工作。政治水平的飞跃提高,反映在治学上,便是将学术研究与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用自己深入探讨总结所得的历史知识来教育民众。1936年,范文澜到河南大学任教。当时处在民族危难的关头,他毅然脱下教授的长衫,满腔热情地投入抗日宣传工作,创办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领导河大抗训班服务团,对河南的抗战动员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1938年秋,他在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参加了新四军,次年年底根据中共中原局的指示到延安,此后便成长为出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总之, 《大丈夫》这部反映抗战时代脉搏的名著,成为范文澜转变为集学者与革命者于一身的可敬人物的重要标志。

二、从《大丈夫》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历史学家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来。就能使书本走向社会。发挥强大的力量

范文澜广采历代正史及其他官私记载,慎重地选择重要而确凿可靠的史料。且为了避免行文难懂和枯燥,一般不采取直接引用史料的方法,而加以融会贯通,熔炼成简洁、生动、明快的现代汉语表述,因而广泛地在群众中传播,更好地起到动员、教育的作用。如《岳飞》传中最后一段写道:

飞事亲至孝,家无妾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自然太平。”军令严肃,常训诸将道:“我的命令天不能移,地不能动,违者按军法。”士卒取民麻一缕,立斩示众。军中口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凡有赏犒,分给军吏,秋毫不私。善用少击众,先谋后战,战必克捷,猝然遇敌,坚定不动,金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法,飞说:“仁、智、勇、严缺一不可。”博览经史,文章壮伟,雍容谦退,洵洵如书生,但一及国事,忠愤激烈,慷慨议论,不屈于人,终因此得祸。……后来金使臣刘 来聘,构及岳飞何罪受诛,馆伴无话可对,只说飞心想谋反,被部将告发。笑道:裪江南忠臣善用兵的只有岳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岳飞就是你们江南的范增啊!”秦桧听说,把馆伴贬窜出去。

结尾这段简洁明快的评论和记述,更加激起读者对岳飞耿耿忠心的崇敬。和对卖国贼秦桧无耻行径的愤恨!

《大丈夫》无疑是雅俗共赏的著述典范,其成功对我们提供的宝贵启示是:历史学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来,就能使书本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发挥教育和激励群众的强大力量。范文澜撰著此书的态度极为严肃认真,诚如他所言,参考正史及多种野史笔记,“审慎稽核,组织成篇,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可以当一部信史读”。以后他著《中国通史简编》及《中国近代史》(上册),内容当然远比此书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规模宏廓得多,而就其稽核各种史料、熔铸成篇,和将文言文改写成恰当、传神的现代汉语而论,则是《大丈夫》的手法和风格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原载2005年3月7日《北京日报》,原题为《重读范文澜的<大丈夫>》。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后记

《大丈夫》一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于1935年撰写的。这部著作以表彰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沙场,或不畏艰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方式,呼吁广大青年和亿万民众挺身而出,挽救民族危亡,勇敢抗击侵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它曾经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和广大民众。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著作,仍能从中感受到其震撼人心的力量。获得新的启迪。这部反映抗战时代脉搏的名著,也是范文澜转变为集学者与革命者于一身的可敬人物的重要标志。

本书写于70年前,书中的部分表述自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为体现本书原貌,此次出版未对文字进行变动。历史不能,也不应该被遗忘。只有正视历史、了解历史,才能真正面向未来。

在本书付印之际,首先感谢范作申(范文澜先生的孙女)老师。她为我们提供了本书的书稿及授权;感谢陈其泰老师。他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文章《重读范文澜的<大丈夫>》是我们出版本书的缘起,并允许我们将该篇文章作为本书的“代序”。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范文澜先生,我们选取了《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一书中的“范文澜同志生平年表”作为本书的附录,为此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表示感谢。为增强可读性,本书增加了相关图片。由于种种原因,书中部分图片未与版权人取得联系。请图片版权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有关标准支付稿酬并致谢意。

编者

 2005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