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嘉墀/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照德//熊延岭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丝业世家、古镇启蒙、蔚然成才、初试锋芒、留洋闯荡、规划蓝图、奠基两弹、发展卫星、创新航天”本书为你描绘了我国著名航空航天专家杨嘉墀先生的人生画卷,他不仅为我国的“两弹”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我国卫星发展方面的功勋人物。

目录

第一章 丝业世家 /1

 1.寻根 /2

 2.震泽底定街30号杨家 /5

 3.慈母沈慧珍 /7

第二章 古镇启蒙 /11

 4.“丝小”求学“自我”觉醒 /12

 5.“震中”少年志存高远 /14

第三章 蔚然成才 /18

 6.“上中”五年千锤百炼 /19

 7.乌云孤岛交大求索 /23

第四章 初试锋芒 /29

 8.投奔联大助教生涯 /30

 9.草创载波电话样机 /34

第五章 留洋闯荡 /38

 10.几经周折离国境 /39

 11.哈佛攻坚开阔视野 /42

 12.创建生物电子学 /47

 13.胸怀祖国辞聘请 /52

第六章 规划蓝图 /57

 14.自动化规划增条款 /58

 15.参加自动化调查团 /64

 16.学会外交获取信息 /69

 17.空间探索从此起步 /76

第七章 奠基两弹 /8l

 1 8.火箭试验特殊仪表先行 /82

 19.核潜艇反应堆控制系统探索 /85

 20.原子弹试验测试仪器创新 /89

 21.导弹热应力试验装置攻关 /94

第八章 发展卫星 /99

 22.新的起点——卫星规划 /100

 23.“红海洋”中研制成功卫星返回控制系统 /104

 24.科学春天的卫星总师 /111

 25.对外开放卫星通信 /118

第九章 创新航天 /124

 26.倡导发展高技术 /125

 27.促进航天科技产业化 /130

 28.谱写航天新乐章 /136

 29.遨游太空名垂星汉 /144

后 记 /155

附  录

杨嘉墀生平活动年表 /157

杨嘉墀部分论著目录 /163

试读章节

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陆元九等负责组织拟订的。杨嘉墀也应邀参加了规划研究工作。草案初步设想先搞100~200公斤重的卫星,再搞1000公斤重的卫星。规划小组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技术形势,认为中国虽然已经有一套由苏联帮助建立的火箭研究机构,但我们还要走自力更生的路,搞一套独立的空间技术体系,配合做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对这件事态度非常积极,力学所、自动化所、地球物理所冲锋在前,中国科学院还成立了新技术办公室,主管这方面的工作。

考虑到火箭推力对卫星发展的制约,钱学森主张中国科学院先行一步,研究高能燃料。1958年中国科学院召开高能燃料会议,组织北京、上海、大连、长春四个化学所的精兵强将,开展液体、固体高能燃料的研制,并探索固液型、游离基及重氢燃料。为此向聂荣臻做了专题报告,建议火箭制造也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即在国防部五院利用苏联资料和一般燃料研究火箭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发挥各有关研究所的潜力,完全依靠自己摸索创造,从高能燃料人手开发研制火箭,作为五院的补充。事实证明,在苏联突然单方面中断履行合同,撤走专家以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很快将工作衔接起来,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还加快了某些领域前进的步伐。

自动化所党委书记、代所长武汝扬宣布:“为了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和运载火箭,需要先进行地面试验,搞试验就需要特殊仪表,特殊仪表是搞尖端的先行官。因此,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责成自动化所组建特殊仪表研究室。现在宣布特殊仪表研究室成立,在所内编制为第九研究室,杨嘉墀同志任主任。”九室成立后,主要根据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和风洞实验需要特殊仪表的性质,逐步建立了温度、压力、液砸和流量、气体密度、振动加速度测量及调节器等研究组,以及制图组。

力学所所长钱学森、郭永怀,在力学所以火箭技术为中心开展的工作是:研制风洞序列,进行与火箭技术有关的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进行液体推进剂研究,探索各种高能推进剂组合与大型、中型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设计,开展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的基础理论与探索性研究。

推进剂是为火箭发动机提供能源和工质(工作介质)的化学剂,它包含可燃物质和氧化剂。最早使用的推进剂是中国发明的黑火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相继开展推进剂的研制试验工作。在液体推进剂方面,液氧、煤油得到很大发展。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方面,研制出肼(一种有机化合物,是一种高能燃料)的衍生物偏二甲肼和一甲基肼,采用了四氧化二氮,改进了红烟硝酸的腐蚀性能。当时在中国液体推进剂尚处于开创阶段,提出了要进行高能推进剂、低温推进剂的研究工作。以氟、氧元素为主组成的液体氧化剂具有强的氧化能力,含氧的液体氧化剂具有较高比冲,但燃烧温度高,毒性大。氢以及它与锂、铍、硼、铝、碳、氮元素组成的液态化合物可做燃料。每一种高能燃料研制出来后都要进行试验,要试车。火箭的发动机、尾喷管均要试验。这项探索性任务由力学所承担,还需要建一个实验基地。1958年张劲夫、钱学森等乘民航专用飞机,在北京上空转了几遍,选定北京怀柔县山区的一片林地,建立了北京矿冶学校(后改为力学所的怀柔分部),进行液体推进剂研究,由林鸿荪研究员负责。

林鸿荪按照钱学森、郭永怀的总体部署,开展火箭发动机试验站的建设工作。该站是对火箭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及其组件进行各种冷、热试验的场所。他们首先设计了一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小推力试车台,推力为200公斤,由推力架、推进剂供应系统、供气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环境以及消防、通信、环保等辅助设施组成。考虑到发挥各学科优势,中科院党组决定控制系统、测量系统研制由自动化所承担,责成由杨嘉墀领导的特殊仪表研究室完成这项任务。

杨嘉墀和林鸿荪早在美国就已熟识,而今他们又在一起共事了。杨嘉墀根据林鸿荪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调研。他深感用于火箭发动机试验的测量量设备与工业控制仪表不同,对它们大都要求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强烈振动等苛刻的条件下工作,并且具有较高的动态性能。在所领导的支持下,杨嘉墀率领由所里各室抽调的人员吕宝华、廖炯生、邵久豪、齐汝先、杨树智等十余人,组成一支精干的队伍,逐步开展了温度、压力、液面和流量、气体密度、振动加速度测量及调节器等多种仪表项目研究。他们首先开始了任务和方案讨论,文献调研和学习。P83-84

序言

在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奋斗历程中,科学技术进步亦不愧为其中的一个华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造就了一大批为之奋斗而成长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为振兴中华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为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激励知识创新,弘扬科学精神,贵州人民出版社不惜投入组织编著并出版《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这是适应社会需要和未来发展的可喜之举。

入选这套丛书的,是我国当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专家。通过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不懈追求、科技成就、突出事件的介绍,生动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富强、人类福祉而表现出来的刻苦发奋,坚忍不拔,勇于探索,赤诚奉献的智慧和品格,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为中华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再创辉煌。

从这套丛书中可以感受到,这些科学技术专家与众多科技人才一道,有理想有抱负,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为加速提高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做出一番事业;这些科技专家与众多科技人才一道,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些科技专家与众多科技人才一道。为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不断地贡献出辛勤劳动、聪明才智、巨大能力和重要成就。这些科技专家既是中华民族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部分,又是众多科技人才中的榜样,他们的人生志向、科技思维、治学精神、优秀品格和科技成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鲜活体现。我们理当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可贵的精神,使之继续成为中国民众在民族振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力量。

我们期待着这套丛书所发挥的作用。

  

钱伟长 朱光亚 杨福家

 2004年5月

后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50年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已建立起自己的空间科学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重天,中国空间技术跨过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神舟5号”飞船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创业维艰,这段艰苦的创业路程已经走了过来,并已奠定了继续发展的比较坚实的基础。

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杨嘉墀先生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宋健主编的《“两弹一星”元勋传》,将科技专家们从幕后请到台前,让亿万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认识了他们。

我们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多年来深受老一辈科学家的教诲。作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往事历历在目,备感亲切。2000年初,我们欣然接受了撰写杨嘉墀传记的任务。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杨嘉墀先生大力支持,他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照片。我们于2000年8月完成了6万字的第一稿,送请杨嘉墀先生审阅指正。随后将第一稿送交编委会,收入《“两弹一星”元勋传》一书。该书分上下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4月出版。

根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钱伟长院士、朱光亚院士和杨福家院士主编“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入选科学家每人单列一本。经主编组的推荐,应杨嘉墀先生邀请,我们欣然同意编写《杨嘉墀》一书。按照主编组的要求,我们首先继续研究杨嘉墀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思想,查阅有关史料,并多次访问杨嘉墀先生,然后在第一稿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正。改写后的《杨嘉墀》一书,内容更加丰富。完稿后我们于2004年1月送请杨嘉墀先生审阅,获“稿件已阅,内容基本属实”的批示。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鼓励。

我们在取材和叙述上,力求忠于事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努力提供史料而让读者自己思考,判别。由于各方面条件和我们水平有限,并因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给予补充和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使用了许多专家提供的史料,主编组及贵州人民出版社给予了大力协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照德 熊延岭

 2004年1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