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元文化中的科学史--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论文集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江晓原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2002年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国际会议论文集,内容涉及东亚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各领域,包括古代数学、统计学、天文学、生物医药学、科技文化、科技哲学、工艺技术以及古今中外科技思想比较研究等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现今学术界关于东亚科技史研究的前沿课题与水平,同时也是对过去成就的一次总结,对广大科技史研究者将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序言

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3月成立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后,在国内外科学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1999年8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上,各方面人士希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来承办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Fhe1O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简称10th ICHSEA)。不久此事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正式批准(沪府外办综[2000]1557号),并得到“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一医学史学会”的正式授权,上海交通大学遂决定独家承办此次会议。

“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ICHSEA)是有关中国科学史最重要的系列国际会议。最初名为“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ICHSC),第一至第六届会议承办简况如下:

第一届,鲁汶大学,比利时,鲁汶,1982

第二届,香港大学,香港,1983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北京,1984

第四届,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悉尼,1986

第五届,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圣迭戈,1988

第六届,剑桥大学,英国,剑桥,1990

此后分为两个系列,其一为“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ICHSEA),承办简况为:

第七届,京都大学,日本,京都,1993

第八届,汉城大学,韩国,汉城,1996

第九届,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1999

第十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上海,2002

另一个系列保留原先名称,承办简况为:

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深圳,1995

第八届,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柏林,1998

第九届,香港城市大学,中国,香港,2001  第十届,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哈尔滨,2004

在上述两个系列中,以“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系列更为重要,举办者需经“国际东亚科学一技术一医学史学会”正式授权,通常参加者中70%左右为海外学者。而另一系列的参加者则以中国学者为多,当然也有不少海外学者参加。

历次会议已经构成丰富的学术资源,故此次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承办第十届会议,有多方面的意义。

(1)提高了中国科学史界的国际地位。

(2)促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

(3)促进了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进一步对话。

(4)增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科学史界的国际声望。

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英国)协办。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包括路甬祥、席泽宗、席文、何丙郁、刘钝、谢绳武等中外著名学者。地方组织委员会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师组成,江晓原教授任主席,钮卫星博士任秘书。

全部会务皆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狮和研究生承担(仅外聘专职翻译一人)。

经过两年的认真筹备,会议于2002年8月20日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至23日圆满闭幕。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博士(Dr.Christopher Cullen)、国际东亚科学一技术一医学史学会会长金永植教授、日本著名科学史家中山茂教授、著名科学史前辈胡道静教授(现已归道山)等,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以色列、菲律宾、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学者90人,以及中国大陆学者约60人,共约150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谢绳武校长致开幕辞,宣读了席泽宗院士的贺信(他因眼科手术不克前来),金永植、中山茂、胡道静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江晓原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古克礼博士主持了欢迎晚宴,刘钝教授主持了闭幕式。

虽然由于本次会议恰好和北京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同一天开幕,媒体的注意力大都被前者所吸引,但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光明日报》、《科学时报》、《文汇报》、《中华读书报》、《新闻晨报》等媒体仍然纷纷对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作了报道。

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有如下四个主题:

(1)科学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2)科学的文化功能:回顾与展望。

(3)科学史在教育中的作用。

(4)科学史研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会议地方组织委员会既考虑到地域代表性,同时又注重学术声望和质量,共安排了6次大会邀请报告。分别为:

(1)金永植(汉城国立大学教授):《让我们思考一下基本问题》。

(2)古克礼(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以中国特色面向世界科学史》。

(3)辛元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关于郑和宝船复原的相关思考》。

(4)徐光台(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熊明遇<绿雪楼集>初探:以<则草>为重心》。

(5)律山茂久(日本学国际研究中心):《金钱与医学史》。

(6)刘钝(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史研究及其建制化》。

这些报告普遍被认为是“出乎意料的精彩”。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辛元欧教授的报告,准备充分,论证有力,积极使用了多媒体展示技术,尤受好评。

除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收到报告论文90多篇,这些论文同时进行小组报告。在三个半天的讨论时间里,共有24个不同专题的小组,在4个会议厅同时进行了报告。

此次会议上还完成了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一医学史学会首脑的换届,刘钝教授当选新一任会长。会上还宣布2005年第十一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将在德国慕尼黑举行。

会议期间,组织委员会安排了参观上海博物馆和外滩夜游两项活动,帮助各国学者领略腾飞的大上海迷人风貌,同时也提供了另一种社交的氛围,受到各国学者的热烈欢迎。

此次大会获得圆满成功,与会代表认为,大会还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新生力量闪亮登场。在此次会议上,世界各地年轻的科学史研究者纷纷亮相,介绍了他们富有生气的研究成果。由于以往出席此类会议的经常是资深学者,新秀或困于经费,或限于资历,往往得不到机会参加。此次会议致力于扭转这种状况,根据申请和提交论文的情况,地方组织委员会为来自各国的一些青年学者免除了注册费和住宿费,使他们得以前来参加盛会。这一景象,使得与会的资深学者——前面好几届会议他们都曾参加一一感慨万端,发现“原来我们的事业真的后继有人”。

二是组织工作颇为完善。在会议筹备期间,地方组织委员会申请了会议专用电子信箱,并指定“SHC频道”网站(http://she—channel,top263.net)为会议官方信息网站。所有在此次会议上报告的论文,都事先从网上将摘要传送给会议地方组织委员会,并印刷在与会代表人手一册的会议手册中。此外大量注册、通知、订房等等会务工作,都借助网络通讯,完成了远程受理。与会各国学者普遍认为,会议组织井井有条,对于地方组织委员会所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以及全体会务工作人员的较高素质,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予了多方好评。

此次大会的论文集,经过两年多艰苦的编辑工作,终于可以付梓了。

本次大会的秘书钮卫星博士为这部文集的编纂工作贡献了最多的心力,我要借此机会向他表示最真切的感谢和敬意。没有他的辛勤工作,就不会有这部论文集。

我也要感谢本系的关增建教授、纪志刚教授、孙毅霖教授,他们也为这部论文集的编纂做了许多工作。

2005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9: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