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方位地思考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它分别从保卫战、原因、范畴、安全区、性暴力、规模、抗争、幸存者、影响和记忆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披露了一些最新资料,以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所犯下的深重罪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孙宅巍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全方位地思考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它分别从保卫战、原因、范畴、安全区、性暴力、规模、抗争、幸存者、影响和记忆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披露了一些最新资料,以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所犯下的深重罪恶。 目录 序 1 一、保卫战篇: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 l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前后相互承接,南京大屠杀自南京 保卫战失败而开始,南京保卫战以南京大屠杀发生而终结。但它 们之间的关联远不止此。保卫战的壮烈进行,必然遭致日本侵略 军的疯狂报复;滞留南京的中国军人是南京沦陷时人口的重要构 架;被屠杀的中国军人是大屠杀遇难同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中 国军人潜入民间,被日军利用为屠杀的借口。 (一)南京保卫战是一次独立的战役 1 (二)中日双方兵力的投入与损失 4 (三)保卫战的时空范畴 16 (四)南京城的失陷不是保卫战失败的标志 19 (五)保卫战的历史地位 28 (六)如何看待唐生智“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31 (七)客观分析唐生智对战役失败所应负的责任 4l (八)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 44 二、原因篇:多视角探讨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48 事出皆有因,世上不存在没有原因的事件。南京大屠杀为什 么会发生?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在南京?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规 模?此乃由多方面复杂因素所决定。导致侵华日军暴行发生的基 本原因,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暴和中国军民的正义抵抗;大 屠杀发生在南京的直接原因,是首都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唐生智 不成功的撤退,使遇难同胞中增加了九万名军人;南京大屠杀的发 生,还与某些战场条件及日本军人的复杂心态有关。 (一)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背景 48 (二)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 53 (三)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遭致报复 57 (四)首都的特殊地位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 60 (五)九万大军滞留南京的严重后果 64 (六)日本侵略军的预谋 71 (七)日军心态与战场环境分析 82 三、范畴篇:对南京大屠杀内容与时空范畴的讨论 92 南京大屠杀具有综合暴行的内涵,决非单指日军的屠杀而言。 对南京大屠杀时空范畴的不同界定,直接关系到南京人口、遇难人 数的计算。人们通常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范畴界定为自南京城失 陷后的6周内,地域范围界定为南京市的12个行政区内;但事实 上,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记载,已超越了这一范围,似应适 当延伸;如果考虑到施暴部队相同,暴行时间相近、地域相邻等因 素,则还存在着一个“大南京”的概念,在这一时空范围内,日军共屠杀中国军民40万人。 (一)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综合暴行的概念 92 (二)南京大屠杀时空范畴的界定 94 (三)还是称“南京大屠杀”为好 101 (四)“大南京”概念 104 四、安全区篇:安全区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的历史地位 115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救助机 构。它的存在,在一个特定的恐怖环境中,保护了难民生命、财产 的安全,保障了难民的生活必需,揭露了日军的野蛮暴行,伸张了 人类的正义。在事发60多年后的今天,有必要彻底澄清历史上曾 经有过的一切误解,客观公正地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貌。 (一)关于安全区成立的若干史实探析 115 (二)安全区阻挡不住日军的暴行 128 (三)安全区和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历史评价 144 五、性暴力篇: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位置与特点 163 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占有重要位置。性暴力是仅次于 屠杀暴行的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内容;由于性暴力而被杀的妇女及 男子,构成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中令人瞩目的部分;性暴力又是 日军暴行中最无法进行辩解的部分。南京大屠杀期间性暴力的普 遍性、野蛮性与官方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极端 野蛮和残忍,完全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暴行。 (一)性暴力的普遍性 166 (二)性暴力的野蛮性 168 (三)性暴力的官方性 171 六、规模篇:新发现的埋尸资料及其诠释 176 根据最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尸体的掩埋 与处理,共有慈善团体、市民群众及个人、伪政权及日军部队等四 个渠道参与,而有具体埋尸记录或费用支出的慈善团体,又有世界 红刑字会南京分会、世界红刑字会八卦洲分会、中国红十字会南京 分会、崇善堂、同善堂、代葬局、顺安善堂、明德慈善堂等八家。 “30万人以上”被屠杀的认定,有充分的历史资料支持。不过,在 遇难人数的认定上,还需要走出求精、求多、求恒的误区;对尸体处 理的交叉统计,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 (一)沦陷时南京人口的构成 176 (二)新发现的埋尸资料及其诠释 186 (三)有待澄清的埋尸活动相互交叉现象 248 (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 252 (五)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过程 255 (六)“广田电报”不能作为30万人遇难的直接依据 266 (七)研究遇难人数应走出三个误区 273 七、抗争篇: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277 在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中,不仅充满了中国人民的悲惨 灾难,而且包含着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南京军民在城陷时进行 了勇敢的巷战,在屠杀中实行了不屈的反抗,在惨案后坚持了不懈 的斗争。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这是同一事件中不 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城陷后仍有勇敢的抵抗 277 (二)屠杀中有不屈的抗争 280 (三)屠杀后有持续的反抗 288 (四)客观评价与宣传人民的抗争 316 八、幸存者篇:准确界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31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断出现在国 内外各种场合;2004年,南京市又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 存者援助协会”。但是,何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迄今为止,尚 无准确的定义。广义说,所有当时身在南京、未在南京大屠杀中死 难者,均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狭义说,应当是在南京大屠杀的 某一场或某一次屠杀中,被列为或实际成为被屠杀对象,而幸免于 难者。目前有些场合,仅将能提供证言的那部分人群认定为“南 京大屠杀幸存者”。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够科学的。 (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词的出现 319 (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定义 322 (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多层定位 322 九、影响篇:多层面透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 327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是值得人们深沉考虑的命题,它使南 京人民付出了30万人的生命代价,使南京的社会经济生活与工农 业生产遭到根本的毁坏;但同时,它又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激 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导致了日本军国主义失道寡助,并告诫 炎黄子孙警钟长鸣。 (一)严重破坏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 327 (二)激起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344 (三)导致日本侵略者失道寡助 346 (四)告诫炎黄子孙警钟长鸣 350 十、记忆篇:南京大屠杀的记忆 354 对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英美记者最早向世界发出 快讯,中国报刊发表了对难民的独家采访,西方人士作出了强烈抗 议和严厉谴责。国共两党对此表现出高度的共识,共同对暴行进 行了早期的揭露,对残暴的敌人坚持了顽强的抗争,对暴行规模作 出了客观的认定。中国官方与个人、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在 不断加深与加强。这一记忆,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新旧政权记 忆的一致性,二是官方与个人、社会记忆的一致性。 (一)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早期传播 354 (二)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 361 (三)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 370 附录一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搜集的日军暴行记录(第1—470件) 380 附录二 本书引用资料来源 446 试读章节 抛尸入江,是日军处理尸体、毁灭罪证最常用的手段。日军攻陷南京后的数日内,曾在下关煤炭港和中山码头分别屠杀平民数千人,其中一名负伤逃回的青年证实:“敌于是日(按指12月16日)晚,将彼等押至下关煤炭港地方,用绳绑赴,即以机枪惨杀后,抛入扬子江中,彼当时应声而倒,故仅足下负伤。”另据从中山码头屠场逃回之市民张有仁称:被从安全区大方巷搜去之200余名难民,“次日用汽车装至下关中山码头,当时就拣下十余人,余者完全用机枪扫射后将尸体推人江中,所拣下之人用原车装回中岛部队,留作奴役,本人逞[趁]夜间跳墙逃回。”市民孙君亦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陈述日军屠杀及抛尸入江的暴行。他说:“日军曾绑缚中国平民一万人,使排列长江岸旁,然后用机关枪施行扫射,一小时内此一万人悉皆毙命。日军于杀死其中四百人后,即将彼等尸体一一抛诸江内,计费时三十分钟,一部分尸体在江岸曝露达数日之久。”市民史荣禄见证了日军在长边大窝子屠杀2万名军民,并让一部分被屠杀者先行抛尸入江的暴行。他说: 十二月的一天,我亲眼看到日本兵把很多“中央军”和平民百姓从下游笆斗山赶到老虎山下的大窝子集中起来。那里的两百亩江滩,都站满了解除武装的“中央军”和无辜的百姓。这时日本兵P244把外围的“中央军”的绑腿带解下来,把绑腿带连结起来,防止跑掉。然后,他们以升日本旗为号,三挺机枪,交叉进行扫射,把手无寸铁的“中央军”和无辜者全部射死。有没死的,日本兵就用刺刀捅。第二天日本兵又继续赶,把中国人赶到大窝子后,叫他们把头一天杀死的尸体抬去丢在大江里,然后又把这些中国人扫射死。这样连续屠杀了三天,被枪杀的“中央军”和无辜者约二万余人。 原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33联队士兵山冈敏一曾亲历这种屠杀、抛尸人江反复交替进行的行为。他说:“有的被枪当场打死,也有的只是被打倒。士兵们就把这些人统统扔到江里去。我就曾经拖着活人的手脚把他们扔进了江里头。然后又是将中国人排成排给我们枪毙。然后又是咚咚咚往长江里扔。”原日军军官黑濑市夫于1954年作证:“在南京下关扬子江岸有500具弃尸(中国人),由日本军汽艇将其拖入江心。”也有些时候,日军部队专门进行屠杀,另强迫一部分百姓,跟着按其指令,将尸体抛入江中。原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33联队士兵上西义雄曾见到这种处理尸体的场景。他说: 我看见过处置尸体的场景。扫荡完了用机枪扫射,大概花了一个星期到10天的时间。我们每天都出动。关于那些尸体的处理,就是我们中队先把人处置了,再让中国人收拾干净,第二天再打死一批,然后再收拾,天天这样。 处置尸体的地方在城外,扬子江沿岸的码头一带。说到处理,就是把尸体扔到江里。负责扔的是中国人自己。他们的衣服上有蓝色和黄色的圆形标记,形状像是菊纹(日本皇室的徽章。——译者注)上的花瓣。这标志就别在胸前。别了这标志的中国人就只负责处理尸体。我们_般用普通老百姓来干这活。 他们用手把尸体拖起来扔到江里去,人数大概有一个分队,12P245个到13个。这些人都是听从日本兵的指示来收拾尸体的。 日本随军记者今井正刚,目睹了中国苦力将被屠杀者的尸体抛入江中后,又遭日军屠杀的场面。他写道: 来到江边,只见酱汤色的扬子盘像条黑带子,筋疲力尽地缓缓地流着,江面上漂溢着乳白的朝雾,天就要亮了。 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人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对岸隐约可见,码头的地面上满是粘滞的血,像月夜的泥泞似地反射着微光。 过了一会,结束了清理作业的“苦力们”在江岸上排成一列,接着是一阵“哒哒哒哒”的机枪声,于是这伙人向后仰,翻转过去,倒下来,像跳舞一样掉进江中。一切都结束了!P246 序言 1997年,由我任主编,陈娟、胡菊蓉、段月萍任副主编的学术专著《南京大屠杀》,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诸多好评与鼓励。国内《抗日战争研究》、《东南文化》、《江苏社会科学》、《民国档案》、《学海》、《南京社会科学》等多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长篇书评,指出该书有“新的观点”、“新的资料”与“新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香港《大公报》以“史实最终将谎言击破”为题,发表了对我的专访文章。美国《星岛日报》、日本《星期五周刊》发表评论文章,称该书“严肃、谨慎地考虑了多方历史文献,采集了众多不同层面之历史见证人及大屠杀之幸存者们的记录,向全世界指控了日本侵略者之罪行”,是一部“详述南京大屠杀全貌的著作”。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主编的英文史学论文集《南京1937:纪念与反思》(Nanjing 1937:Memory and Healing)将该书绪论中有关南京大屠杀发生原因一节译成英文,完整收入。该书于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11月,由著名翻译家曹章祺先生译成日文,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文版。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其研究著作,不外“史”与“论”两大类。属“史”类者,虽可寓论于史,但因着重于对史实的纵向论述,不便深入展开理论上的探讨、论证与争辩。上述由我主编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即属此列。正因为如此,从该书问世之始,我心中就筹划着另一部可以横向展开进行理论探讨的著作,作为它的姐妹篇。这样的书,不受专题史、事件史论述方法的约束,可任凭著者根据自己的擅长与兴趣,随机选取自己研究成熟、社会关注的众多问题,纵横驰骋,深入论述。有些问题,由于资料的不足,虽一时难有定论,若能提出与发现有价值的思考线索,也应是一种理论上的进步与创新。按照这种思路,经过七八年的思考与努力,终于逐步形成了本书现在的架构与主要观点。 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成果究竟如何?当应由读者来评判。这三个方面是: 广。全书论述的内容,涉及到南京大屠杀的方方面面,从它与南京保卫战的多重关联,到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时空范畴、难民区、规模、性暴力、抗争、幸存者,再到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的记忆,凡10篇。从时间跨度来说,从1937年秋冬的南京保卫战,直到今天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从对南京大屠杀早期传播的历史考察,直到今天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定位的思考。在论述各有关问题时,我力求做到思路开阔,把它们放到尽量大的历史空间和思维空间去考量。开阔的思路,也是“广”的一种内涵。例如对南京大屠杀地域范畴的探讨,我列出了三种看法:一是限于南京市所属的12个行政区,这是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二是划进与市区毗邻的江宁、江浦、六合三县,这是我的学术主张;三是划出长江三角洲这一“大南京”地区,这是为了从宏观上来考察南京大屠杀准备、实施和延伸的完整过程。再如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定位,我认为“幸存者”、“受害者”均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两种认识都符合情理,但我个人更支持狭义的主张。 深。我写作本书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要把一些理论问题论深论透,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例如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表面看来,仅仅是前后承接的关系。但深入观察,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和内涵,包括:保卫战是大屠杀的重要历史背景;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是遭致日军报复的原因之一;滞留南京的军人是沦陷时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滞留军人的存在,增大了南京大屠杀的规模,等等。又如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我认为,它尽管在人力上、物质上给南京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又与加害者的愿望相反,激起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持久抵抗,导致日本侵略者在国际上的失道寡助,告诫炎黄子孙警钟长鸣,从正面意义上,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提高了人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同时,我在本书中也澄清了围绕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各种迷雾,包括:国际委员会中究竟有多少名委员?安全区的标志图案是什么颜色?究竟谁是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等等。 新。新的资料与新的观点,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近年新公开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日本松冈环编著),以及一批幸存者、目击者的新鲜证言外,还从历史档案中挖掘出一批有重大价值的资料。例如,以往人们谈到慈善团体埋尸时,都只讲到四家,即:红卐字会南京分会、崇善堂、红十字会、同善堂。我在本书中,又最新披露了另外四家参与埋尸的慈善团体,这些团体是:红卐字会八卦洲分会、代葬局、顺安善堂、明德慈善堂。这对一心要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的日本右翼势力,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我在坚持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为“30万人以上”这一观点的同时,又根据资料及人文环境等具体情况,提出在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认定上,要走出三个误区和注意一个交叉,这就是在人数上求高、求精、求恒的误区,尸体掩埋与处理中的相互交叉。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规模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支配。随意压低死难者的人数,固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任意抬高这一数字,同样也将经不起历史实际的检验。在此次新披露的档案资料中,既有新的参加埋尸的慈善团体,也有能够证明各支掩埋队埋尸活动交叉的资料。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与本书有关的资料,本书特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提供的日军暴行记录1—470件及本书引用资料来源列为附录。日军暴行记录1—470件,是迄今为止所收案例最多、最完整的一份记录,其中部分案例属首次披露。本书引用资料来源,录有各项被引用资料的完整信息,书中页下,为节省篇幅,对引用资料的著者、译者、出版社均只列为首者,其余则以“等”字示之,故在附录中补足之。 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对本书的资助和重视,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大屠杀研究中心暨张连红教授对本书的关注和帮助,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在我查阅资料时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我的妻子李德英在搜集资料工作中全心全意的投入,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对本书的厚爱与珍视,感谢所有关心我的研究工作的人们所给予的精神上、资料信息上的帮助和鼓励! 谨以此书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孙宅巍 2005年4月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