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出现、手机短信风靡、数字电视行将风行时,当受众从沉默的羔羊变成媒介的积极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曾经忽视的媒介交流功能。本书作者从交流的初始状态说起,一直说到互联网和交互电视,对媒介与交流做了精当而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些十分精要的观点“媒介既是传播的媒介,也是交流的媒介”,“传播交流化,交流传播化”,“强化媒介的交流互动,可以把传播和交流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值得媒介从业人员借鉴。
一群类人猿从树上爬下来,互相招呼着走出了大森林,从此与动物告别。这是几千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这个物种日后之所以成功地演变成地球的主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拥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交流沟通能力。
他们似乎很明白这一点,也很在意这一点。于是有了烽火台、消息树、活字印刷,有了酒幌、广告、电话机,又有了广播和电视乃至今天的互联网。拿它们干什么呢?交流。
从根本上说,人类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交流欲望,才有了越来越丰富的交流媒介,正是需求在鞭策着媒介的进步。反过来,媒介的日新月异,又使交流变得愈发便捷和直观。正是这种良性互动,推动着人类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交流由单向转为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载体也由简单粗陋变为复杂而美丽,以至于可以浓缩成佩戴在女孩胸前的漂亮饰物。
说到交流与媒介,很自然会提到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当然,你也可以读报,但你能对着一张纸说话吗?非要绕个圈子找到办报的人才行。打电话交流最直接,论快捷方便,谁也比不上它。可它的最大特色是私密性,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与旁人无干(电话会议另当别论,是小圈子的事情)。广播和电视正好相反,听到看到的人越多越好。而互联网,二者兼而有之,既可二人对谈,也可大家插嘴。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和多向交流,这个转变的最大意义在于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传播者有了更加宽阔的游动和发挥的空间,受众也从此摆脱了无法选择和参与传播的无奈。好像可以这样说,媒体发展到今天,从其交流功能上看,已经到了想怎样便怎样的境界,只是我们对它的研究和利用尚大大不足。
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对媒介的交流功能潜心研究,比如本书的作者安思国。他从交流的初始状态说起,一直说到互联网和交互电视。一本书从头到尾,对媒介与交流做了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其中一些观点十分值得玩味。比如,“媒介既是传播的媒介,也是交流的媒介”,“传播交流化,交流传播化”,“强化媒介的交流互动,可以把传播和交流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等等。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都能很容易听懂他的意思,悟出他讲的道理。如果你是广播电视业内人士,看看这本书,再想想每天做的节目,可能会发现以前没去多想的道理;如果你是业外人士,合上这本书再去听广播、看电视或上网聊天的时候,可能会点点头说:“嗯,这个安思国说得还有点道理。”
从交流的角度来审视今天的媒体,安思国走在了前面。有兴趣的不妨读读看,看他到底想跟我们交流什么。
胡占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
200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