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和靖与西湖(西湖全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钟婴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西湖全书》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

本册为《西湖全书》之《林和靖与西湖》。

内容推荐

孤山有遐迩闻名的“梅妻鹤子”林和靖,然而世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多,本书堪称第一部全面介绍林和靖的著述。作者在搜集《宋史》、《咸淳临安志》以及《梦溪笔谈》、《东坡志林》等数十种古籍记载,研究林和靖现存全部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撰写,材料翔实,文笔清新优美,同时还运用了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林和靖归隐的背景、原因提出了新的见解,还运用新的历史观和美学观重新评价这位隐士的人生价值和“隐士文化”——他的山水诗等,并点明了他对孤山景点开发的卓著贡献。

目录

梅花岛上的诗人

满地和烟雨

结庐在孤山

巢居阁

山中宰相

耕樵可似居山者

一室琴书自解颜

三百六十株梅树的趣闻

招得梅花枝上魂

孤山鹿和鹿之歌

一首写猫的诗

来访孤山雪

“鹤子”韵事

林中放鹤天

隐士心中的湖

深得雪湖美

孤山多泉石

通帘竹翠深

但爱松风入耳声

孤山不孤小宴客

中秋思潮伤情深

西子湖边梅花冢

我不识君曾梦见

附:林逋生平系年

试读章节

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之称,事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456—536)。他曾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后隐居,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又常咨询于他,因此有“山中宰相”之称。

说林逋是“山中宰相”的是范仲淹。虽是诗中一句戏语,却也反映了范仲淹对林逋的别有卓识。

从林逋的诗里推测,可能在宋仁宗天圣四五年问(1026—1027),范仲淹来拜访林逋。那时,范仲淹的母亲去世,按当时制度应去官离职,守孝三年,称“丁母忧”。这时,范仲淹住在南京、苏州一带,可能于此时来杭。这时林逋趋六十高龄,范仲淹不满四卜岁:一个是垂老之年,一个是年力富盛;一个是遁迹山林、洁身自好的隐士,一个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后来还是“威镇西夏”的军事统帅:一个“出世”,一个人世。这两个气质很不相同的人,在孤山会见,却又谈得非常投机,实在是很有意思的。

范仲淹第一次去拜访林逋时,约了几个朋友同去,可是天气突变,风雨交加,船停路阻,不能前进。范仲淹还写了一首诗《与人约访林处士雨阻凶寄》给林逋,说明这次不能来的原因是“江天风雨忽飘零”,“兰舟无赖寄前汀”,感到非常惋惜:“方怜春满王孙草,可忍云遮处士星”,并表示:“湖山早晚逢晴霁,重待寻仙人翠屏”——天一晴,马上来看你。范仲淹为什么对林逋这样景慕呢?林逋名声大固然是一个原凶,按诗人梅尧臣的说法,林逋在“咸平景德问已大有闻”,归来隐居后,声望更高,所谓“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不过范仲淹去访林逋,只是出于对这个隐居诗人的钦慕。他对林逋的评价是:“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认为林逋一生的为人,给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尚又是如何呢?

宋太祖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搞兵变登上宝座的。他对武将素有疑戒,有意重用文人,优遇文官。所以宋代文人应试争官的风气特别浓厚,一旦中举,地位骤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富易交,贵易妻”。趋炎附势,尔虞我诈,有的甚至丧尽天良。这可以从宋代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如《赵贞女》、《王魁》等看到这个时代一批丑恶义人的嘴脸。站在这股浊浪之外的有两种人:一种是范仲淹式的苦读、科举,经世致用,想于国于民有所作为的人,即“达则兼善天下”者;另一种是林逋式的苦读,不科举,恬于荣利,即“穷则独善其身”者。这两种人的道路不同,却同是儒家处世哲学的两个不同侧面,相辅相成。所以,范仲淹理解并赞赏林逋。

当时文人向上爬,除了科举,还有一个方便之门,那就是“终南捷径”,终南山隐士种放就是一个典型。他以隐居为名,结交权贵,把名声搞大了,让朝廷“征辟”,种放就是这样而成为官僚。(林逋虽有《读种先生丁密谏诗》,称种放为“先生”,应在种放隐居未得官时)。“隐士”们被“征辟”、“赐官”,在林逋的时代,又有一个有利的时机,那就是皇帝搞“封禅”,文人一纸谀文可得官。

比之那股争名逐利的世风,比之那些科举场中争官,终南捷径得利,封禅途中谀颂,显贵衙中作弄人……林逋的为人,让人高山仰止!范仲淹以“山中宰相”誉之,有着这种敬仰的感情,而“风俗因君厚”,正是从道德人品上对此的阐解。

范仲淹再访林逋时,正值孤山晴日,万木葱茏。上岸后就沿着芳草丛中一条小径走去。他所见到的是“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处处新翠骄人,山山白云可亲。后来《寄西湖林处士》诗中又回忆那“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从冗杂的宦海来到明净的孤山,顿觉心清意净,真是“寻仙人翠屏”了。冉往前走,就是林逋带着仙鹤经常散步时所写“疏篁百本松千尺”的幽境。顺着小路一转,义使人眼目一新:桃花,杏花,梨花,或星星灼灼,或苒苒如云,疏落有致地间隔在一片竹林中,义是林逋诗中的“水上花枝间竹开”。旁有一脉细流,载着缤纷的落英叮咚流去,如闻林逋对人的笑语:“乞我浣花溪上春!”一语双关,既是实景之美,又含唐薛涛“浣花笺”的诗篇往来。溪水流进一口池塘——林逋诗中的池塘:寒日,这里有“清月上林塘”的幽静;秋天,有“水痕天影蘸秋霞”的明丽;夏季,有菱塘“满匣青铜莹古花”的奇异,菱角又是林逋馈赠僧友的礼物。此时的“春晴”日,则是“岸傍花影动春枝”,“一池水色绿于苔”的佳境。穿过竹林,踏着松径,来到玛瑙坡,又是“苒苒苔衣滑,磷磷石子圆”……只觉得处处都是林逋的诗。他走进林逋的诗境之中,湖山已为林逋“诗化”了。

再向前,走进三百多株梅树林时,更是处处有景,株株婀娜,至于畦高沟整,管栽勤谨,布局得体,巧思时见,无不使人叹服。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到林逋确有才华,虽持才而不能为时所用,却能自用其才:他明智地找到了另一种生活,让自己的才华融进自然,创造了与山水相依的隐士文化。

当范仲淹从梅林中走来时,林逋已闻讯从岁寒岩上走下来迎接贵客了。过去,诗人潘阆见到林逋时的印象是:“云剪乌纱雾剪衣,存神养气语还稀。人人尽唤孙思邈,只恐身轻白鸟飞”,真是翩然一仙翁,但只看到林逋是高士。范仲淹见到林逋时的印象是:“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好像山岩的石门忽然大开,走出这山里王国的“宰相”,豪放而洒脱地下来迎接他的客人。潘阆的“仙翁”印象,代表了常人对林逋的看法;范仲淹则有不同于常人的评价:他看到的是山中一“宰相”。

林逋邀范仲淹攀上孤山的岁寒岩,这里可以一揽孤山翠色,俯视里外西湖。石桌上备下薄酒鲜果,把酒扣琴,纵谈古今。虽未知谈话的详细内容,但肯定讨论了治国安邦的大题目,因为范仲淹诗中记述了“吊古夫差国,怀贤伍相津”。他们凭吊总结吴国的兴亡: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为宰相,取得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益强盛,以至攻破楚国使吴国一时称霸于诸侯;亡——吴王夫差即位,伍子胥力劝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停止伐齐,因而为夫差疏远,最后赐剑命伍子胥死。不久,吴国遂亡于越。总结这段历史,势必怀念伍子胥的远见卓识、赤胆忠心以及他壮志未酬杀身遗恨的悲剧。让范仲淹印象深刻的是林逋在谈论伍子胥时是那样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简直成了一位豪侠壮士,以至他离去以后给林逋的诗中还写到:“剧谈来剑侠,腾啸骇山神。”范仲淹赠林逋的诗有五首,他们谈得很投机:“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挹圣贤清。”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说的范仲淹,对林逋作这样高的评价,可见林逋的襟怀。林逋虽不像陶弘景那样朝廷大事常被咨询,但他并非不问世事者,他纵论国家兴亡,褒贬历史人物得失,以至识别宋真宗“封禅”等朝政是非,都自有“识趣过人”处。范仲淹尊之为“山中宰相”,又还有对他识见、才学等方面的评价。

当然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目竦眉”而终身不娶,林逋“云剪乌纱雾剪衣”同样潇洒逸秀,也终身不娶;陶隐居著药书,林隐居作诗词……两人还有许多相似处,用陶弘景“山中宰相”称呼林逋,亦无不可。但林逋自称“幽人不作山中相,且拥图书卧白云”。但有时也风趣地自诩“酒中贤圣药君臣”,他更超然。

皇祜元年(1049),范仲淹到杭州来做知州,遗憾的是那时林逋早已去世了。     P30-37

序言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人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像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冷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得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