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修行生活,妙文细说解脱;僧侣世界行走,趣解众生自由。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他们的户口档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为什么要以素食为主呢?禅机又有什么奥秘呢?……本书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当初决心要做和尚,是在松江的禅定寺,住持是逸琳法师,“大千”就是逸琳老方丈为我取的法名。起初,我完全根据佛经,崇奉释迦牟尼的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张炎千
跟老和尚做朋友时间很短,原来他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只是自此之后几十年间,总不免时常想起艺术交往以外的一点印象——奋然一刀两断于尘俗的坚决和心灵的蕴藉与从容,细酌起来不免震慑。在我们“俗人”处理人间烟火事务时,有没有值得引进的地方呢?
——黄永玉
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求,进入了佛法的境界。
——金庸
我是在传授三皈五戒仪式举行的前半小时才明确表示皈依决定的。……皈依的仪式庄严隆重,我和朋友都流泪了泪。此时此刻也对弘一法师圆寂前写下的“悲欣交集”有点儿体会。
——戴厚英
我把泾佛供奉在书屋,每目烧香,我厌烦人的可怜和可耻,我并不许愿。
“不,”昨夜里我在梦中,佛却在说,“那我就不是佛了!”
今早起来,我终于在插上香后,下跪作拜,我说,佛,那我就许愿吧,既然佛作为佛拥有佛的美丽和牺牲,就保佑我灵魂安妥和身躯安宁,作为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痛苦烦恼吧。
人都是忙的,我比别人会更忙,有佛亲近,我想以后我不会怯弱,也不再逃避,美丽地做我的工作。
——贾平凹
和尚祖师是佛陀
公元前6世纪,一位被尊为佛陀的圣哲在印度创立了佛教。公元2至12世纪之间,佛教传遍了整个亚洲。今天,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3至4亿信徒,大部分居住在亚洲东南部。
大约在公元前624年,悉达多·乔达摩王子生于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城。在传说中,乔达摩王子诞生后,不扶而行,向东南西北各走7步,自己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地下随王子足迹所至涌出莲花,天空出现两条金龙,在空中口喷清泉,为王子沐浴。
乔达摩王子自幼在父母亲的王宫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是29岁那年所经历的4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巡游出城,先是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手持拐杖,行动极其困难;接着又看到一个病人,喘息呻吟,痛苦万状地在道旁挣扎;他还看见一些人抬着一具尸体,那尸体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亲属痛哭流涕。王子感慨万分,想到世人无论富贵贫贱,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大关。最后,王子看见一个印度教的苦行僧人,一手持钵,一手持杖,严肃安详地走过。王子肃然起敬,感觉这才是令人向往的生活。
于是,悉达多·乔达摩王子离开王宫,离开了父母妻儿,决心做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侣,出家修行。他先和印度教的苦行僧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教会了他斋戒和专心静思默想。然后,他又研读了印度教的圣典,可是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他决定从自身寻求获得真谛和自我解放的道路。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