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下两编采用不同的体例。上编,重在描述辛稼轩在清代词史上之于词人创作方面的影响,故以地域影响并兼顾时间之流变为论述视角,重点描述山左词坛和江左词坛的创作状况,尤以清初词坛为描述重心;下编,重在词学理论中之于稼轩词的探讨及其对清人词学观影响的理论总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代辛稼轩接受史/文史哲博士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朱丽霞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上下两编采用不同的体例。上编,重在描述辛稼轩在清代词史上之于词人创作方面的影响,故以地域影响并兼顾时间之流变为论述视角,重点描述山左词坛和江左词坛的创作状况,尤以清初词坛为描述重心;下编,重在词学理论中之于稼轩词的探讨及其对清人词学观影响的理论总结。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稼轩的经典化及读者反应……………………1 第二节 清代稼轩接受史之研究策略…………………14 上编创作中的稼轩接受……………………………………24 第一章易代之际的词坛与稼轩接受……………………25 第一节 时代风会与学术 ——稼轩接受之背景………………………25 第二节 学术的宗宋思潮与稼轩“关注” ……………33 第三节 “稼轩风”与清词中兴………………………38 第四节 民词中的“稼轩风”——以王船山、吴梅村为例…………………46 第二章百家腾跃中的稼轩接受…………………………67 第一节 “稼轩、东坡之间”的关陇词人——孙枝蔚…………………………………67 第二节 东北流人与“稼轩风”——以吴汉槎为例…………………………76 第三节 西陵词人丁澎对稼轩的“心律认同” ………87 第四节 与“稼轩之神味差浑洽”的周在浚——兼及中州词人的稼轩接受………………94 第三章清初山左词人与稼轩精神的追寻………………107 第一节 清初山左遗民创作概况………………………110 第二节 山左词人对江南词坛的影响——以莱阳文士为中心……………………114 第三节 曹贞吉与“稼轩风”…………………………151 第四章阳羡词派对“稼轩风”的鼓荡…………………160 第一节 阳羡词派接受稼轩的背景探源………………161 第二节 阳羡词人与“稼轩风”………………………168 第三节 “青兕”后身的迦陵与稼轩…………………181 第四节 阳羡晚期与稼轩 ——以蒋士铨为例…………………………202 第五节 阳羡词派分化中的稼轩接受…………………210 第五章广陵总持——王渔洋的词体期待与稼轩接受…219 第一节 渔洋的东南交游及词坛影响…………………221 第二节 渔洋词坛中心与稼轩走向“边缘”…………226 下编词论中的稼轩接受……………………………………240 第一章清初词论与稼轩…………………………………240 第一节 清初辛稼轩词史地位之评估…………………240 第二节 从云间之流变看稼轩之接受…………………255 第三节 西陵词派与稼轩………………………………263 第二章乾隆盛朝——稼轩的“边缘”位置……………276 第一节 浙派词学观探源………………………………278 第二节 浙派词学观与稼轩……………………………286 第三节 从浙西派之“变”看稼轩……………………297 第四节 蒋敦复词学视野的转变与稼轩论……………306 第五节 浙派晚期对稼轩的重新审视…………………31l 第三章嘉、道词坛与稼轩接受…………………………32l 第一节 常派词学观背景探视…………………………330 第二节 张惠言以经治词及稼轩论……………………338 第三节 常州词派对稼轩的认同——周济词论及其稼轩“阅读” …………354 第四节 刘熙载对稼轩的“人格”解读………………376 第四章同光词坛与稼轩接受……………………………393 第一节 谢章铤的稼轩研究……………………………396 第二节谭献对稼轩的“界说”………………………418 第三节 陈廷焯对稼轩的独特审视……………………431 第四节 清末词坛辛派之殿军——文廷式……………446 第五节 晚清四大家的稼轩接受——以王鹏运、况周颐为中心……………462 第五章世纪之交词学转型中的稼轩接受………………496 第一节 近代词论的曙光………………………………496 第二节 新理论的冲击 ——王国维的稼轩“重读” ………………503 第三节 梁启超的稼轩接受……………………………523 第六章从清代词选看稼轩词之接受……………………546 第一节 清初词选与稼轩词接受“境遇”……………550 第二节 浙派崛起中的稼轩“彷徨”…………………566 第三节 清中期词选与稼轩词之受“冷遇”…………577 第四节 晚清的“末世情怀”与“稼轩”关注………589 附编稼轩经典文本接受史述略……………………………602 第一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接受境遇……602 第一节 “四十三年”的追寻…………………………604 第二节 词旨的论争……………………………………609 第三节 典故的困境……………………………………615 第二章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之诠释史…………623 第一节 “本事”背景的追寻…………………………624 第二节 “西北”之诠解………………………………633 第三节 “长安”之情结………………………………641 第四节 “鹧鸪”之关怀………………………………645 第三章 《摸鱼儿·晚春》的诠释历程…………………649 参考文献………………………………………………………661 后 记………………………………………………………676 试读章节 术个性,还是从词史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来考察,“辛稼轩的词作为一派宗风的典范,是无法突过的”①。晚清词学大家况周颐即因自己q眭情少”,竟而“未敢学苏、辛”②。作为一种内蕴十分丰富的文化经验和文化智慧,在历代词论中,辛稼轩已被文学之河汇集而成词坛主流并逐渐“经典化”了,辛词已占据词学研究的中心地带。而且,词史上的经典作家无论如何排列,辛稼轩永远不会游离于外,这种“聚焦”的文化命运昭示了这样一种文学事实:对稼轩词接受史进行逻辑梳理的时机已经成熟。 宋以后的词人几乎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稼轩风”的影响,无论创作上还是理论研究方面,辛稼轩均成为历代词坛所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历久不衰的文化命题。 对稼轩人格精神的追寻。明末谭元春将稼轩词作为自己心灵的自祭,他说:“余庐居多暇,常携《稼轩长短句》,散步于荒墟平畴间,不哭而歌,壹似乎违礼者,然一人其中,形神栖泊,所谓闻犬声,望烟火,便知息身之有地耳。……稼轩一片烟月自肺肝中结出也。方诸古人,其渊明之诗、云林之画、怀师之书、梅亭之四六、致远、汉卿之曲乎?”③稼轩词给他一种心旷神怡的生命体验,他从中得到的是自我心灵的净化和升华。稼轩词在谭元春这里被置换为基于其人格精神的道德意 第 3 页 后记 本书是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重点科研项目,是在我博士论文《清代辛稼轩接受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李清照、辛稼轩是词史上婉约和豪放的两座峰巅,始终是齐鲁学者的学术情结,也始终是齐鲁文学研究的重心所在。2000年,我到浙江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唐宋方向的陆坚先生。在先生的指导下,我选取了辛稼轩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经过近三年的寒窗酷暑,2003年初夏,顺利通过答辩,并受到各位专家的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 在文稿即将出版之际,向我的导师陆坚先生表达衷心敬意和感激,先生对我做人做文的谆谆教诲我将铭记在心。在我搜集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沈松勤先生、吴熊和先生、肖瑞峰先生也多次赐教,谨此致谢。 博士毕业后,我有幸到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在博士后研究阶段,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修改书稿。身兼院长的导师罗时进先生在公务繁忙之际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感谢先生对我事业上的关心和学术上的宽容。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本课题的研究和成果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心各位专家的鼓励和支持,也得到了我的家人和亲朋的多方关照,在此一并感谢。 朱丽霞 2004年1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