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第一本书,即“薛涌美国政治笔记”第一辑《直话直说的政治》,就有几篇专门讨论美国的教育问题,一度引起国内不少读者的关注。2005年初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批判中国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绍美国教育的状况。同年出版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则更是以美国教育为主题。本书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的姐妹篇。所不同的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除了美国教育外,还涉及了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则专门讲美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问题,内容更集中,写得更有针对性一些。总而言之,本书与上述三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有相当的连贯性。读者将这些书结合起来读,会对美国的大学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急剧全球化的进程中。留学从过去少数人的特权,开始变得日益大众化。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美国是最大的留学生接纳国。所谓留学,主要就是留美。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中美高等教育将变得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本书,就是为了迎接这个挑战而写的对美国教育的分析。
这是一本写给想出去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看的书:美国的大学是世界最好的,但是,不了解人家的制度、文化和教育哲学,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理想、事业规划和人家的教育相衔接,盲目出去乱撞,很可能大败而归。这也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出去的人写的书: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即使人出不去,理解人家的教育哲学,有针对性地弥补国内教育的不足,比那些没头没脑出去乱撞的人可能更有成功的机会。这当然也是给中国的大学教授、教育的管理者、领导阶层看的书:高等教育全球化已经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闭关自守地维持自己落后的教育制度。
序
变迁中的美国大学
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
谁是世界第一名校?
美国名校扶贫斗富
大学要培养未来的领导阶层——寄宿学院与中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误解
世袭精英在美国大学扎根
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
大学选专业:人文学科的价值
自以为是的弱势阶层
世界一流商学院
附录:哈佛、宾西法尼亚大学挑战商学院排名
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苏珊·霍克菲尔德,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
小大学的理念
营利大学的崛起
大学:老人的新边疆
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
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
近观哈佛
哈佛政变记
谁来领导哈佛?
哈佛校长栽倒在俄罗斯?
“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扶贫
走后门进哈佛
看看哈佛商学院的6个亿
在美国养孩子
新“白人群飞”——亚裔与美国白人的文化冲突
在美国养孩子——为“海外中国人”辩护
我女儿的万圣节
开放的圆圈——孩子应该怎样开始读书
美国的孩子为什么与中国的不同
体育与精英教育
用橄榄球来塑造精英
体育:精英教育的主课
运动员统治美国?
球星的智商
大学要“酷”
美国大学球队教练的工资
附录:大学篮球场上的贵族席
体育不能从教育中独立
美国精英大学中的体育特长生
大款玩命——硅谷的新企业文化
教皇的体育与王子的体育
人生半途:生活可以重新开始
美国的教育与社会
未来的精英之母
附录:华盛顿的单身“超女”
女性优越论
移民的美国梦
河流与教育质量——美国“教育券”争论之今昔
美国贵族高中校长的工资
美国的高分复读生
高中生当市长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小镇
你能富吗?——重新界定“美国梦”
从美国看中国教育
美国人上得起大学吗?——兼论中国如何学习美国的经验
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不行?
中国大学的失衡
美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
“海龟”为什么不灵?
名校情结有何错?
大学不能产业化,但要市场化
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
类似这样的故事已经没有什么新奇感了:清华某系1989级的毕业生在美国聚会,大家屈指一算,大部分同学都在美国,留在国内的反而是凤毛麟角。这一现象不仅限于清华。北大、科大、复旦,中国名校不知有多少班,同学聚会在美国要比在中国更方便。
这反映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高等教育正在全球化,美国的大学又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带头羊,中国则是跟在后面的羊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请看几个简单的事实:美国吸引着最多的外国留学生;外国留学生给美国的GDP每年增添130亿美元;2002—2003学年,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接近60万。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中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0%,远远高出排在第二的印度(4%);据说北大的有些系,有1/3的教授有美国的博士学位。
“9·11”后美国施行新的签证政策,草木皆兵,致使留美学生(特别是中国留学生)人数锐减。在2003—2004学年,留美学生人数下降2.4%,申请研究院的外国学生下降了28%,实际注册人数下降了6%。这是自1971—1972学年以来30多年里的第一次下跌。不过,此一局面已经引起美国教育界、企业界、政治界人士的警醒。签证制度正在酝酿重大改革。据美国高等教育权威杂志《高等教育编年》(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联邦政府正和各州、大学协调,要制定一个吸引外国学生的“国策”,其中不仅包括改革签证制度和政策,而且还在考虑放松对外国学生在校外打工的限制,使外国学生更容易在美国生存。可以预见,未来美国大学对中国的影响将更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到美国读书。讨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把美国的高等教育置之度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许多中国学生要在美国的大学拿到学位,许多美国的博士要到中国的大学拿到教职。同时,中国高等教育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许多美国的学位包含着中国教育的初期训练,许多中国大学的毕业生要在美国教书。特别是未来几十年,留学将从极少数精英的特权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中美高等教育的交互影响将愈来愈大。了解在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也就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和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毫无疑问,未来几十年,美国的大学会主宰全球化的世界高等教育。这种主宰建立在两个互相联系的因素的基础之上:美国大学的优异和其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
美国大学的优异,不仅在于我反复强调的一些基本事实:美国大学占据了大部分世界名校的位置,生产着世界大部分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着最有质量的教育,拥有无与伦比的财政实力,等等。其优异还体现在其不可取代性,即没有别的地方的大学能够与之竞争。在美国之外,大学最有实力的当属欧洲。欧洲大学曾经是美国大学的范本。但是看看现在的欧洲大学如何呢?仅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例。1900—1909年,该校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1910—1919年出了6位,1920—1929年4位,1930—1939年6位,1940—1949年1位,1950一1956年4位。蒙森、普朗克、爱因斯坦、海森堡都曾是这个学校的骄子。但是,1956年后,诺贝尔奖得主在此校就消失了。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该校排在第九十五位,与美国的犹他大学并列。当然,如此戏剧性的下跌,和希特勒时代迫害犹太学者以及冷战时代该校在民主德国治下有关。但是,即使纵观今天的德国大学,也几乎没有一所能够在世界上列入一流。整个欧洲,只有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可以和美国的精英大学相提并论。但这两所大学也是赤字累累、危机重重。
反观美国,仅以芝加哥大学为例: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55位获奖者中有9位在芝加哥大学教书,14位接受过芝加哥大学的训练或曾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而美国这种重量级的大学,还有许多家。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力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竞争,美国大学自然是主宰。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学生、教授都会进行跨国界的迁徙,哪里的条件好就在哪里落脚。第二是课程、校园跨越国界:一些大学利用自己的品牌,到处建立校园,成为高等教育的全球连锁店。
P3-5
不久前,一位亲友在越洋电话里和我讨论他儿子上大学的事情:高考成绩差几分没有能上北大,第二志愿的学校水平又差一大截,再算算学费,和去欧洲留学也差不多了。为什么不出国呢?
世界高等教育正处于急剧全球化的进程中。留学从过去少数人的特权,开始变得日益大众化。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美国是最大的留学生接纳国。所谓留学,主要就是留美。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中美高等教育将变得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已经开始改革现在草木皆兵的签证制度,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增长,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承担美国教育的费用。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官办高等教育如果不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好大喜功的工程将人为地抬高教育成本、刺激学费的上涨,使留学的费用和在国内读大学的费用越来越接近。几个因素相加,留学对许多中国学生而言,就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本书,就是为了迎接这个挑战而写的对美国教育的分析。这是一本写给想出去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的书:美国的大学是世界最好的,但是,不了解人家的制度、文化和教育哲学,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理想、事业规划和人家的教育相衔接,盲目出去乱撞,很可能大败而归。看看现在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海龟”。他们中有许多只是到美国转了一圈,所获甚微,在美国站不住脚,回来也找不到位置。有心出去的人应该知道如何回避他们的命运。
这也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出去的人写的书:教育的本质在于精神。即使人出不去,理解人家的教育哲学,有针对性地弥补国内教育的不足,比那些没头没脑出去乱撞的人可能更有成功的机会。这当然也是给中国的大学教授、教育的管理者、领导阶层看的书:高等教育全球化已经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闭关自守地维持自己落后的教育制度。因为不管是学者还是学生,跨国界流动越来越方便。你这里不行,人家马上就走人。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还不断上涨,质量还没有本质的改善,那么,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兜里有钱的教育消费者,即学生,就会跑到美国去读书。中国的大学,就将丧失一流的人才。
我从1994年赴美,开始了对美国教育的观察与亲验。先是在耶鲁读了八年的研究生,外加日本进修一年,再到波士顿的一个普通私立大学当助理教授。同时,小女也长到上学的年龄。从幼儿园到公立学校,她的经历,使我感受到美国中产阶级的孩子从五六岁就开始的竞争常青藤(Ivy League)的压力。在这几个读书、工作和生活的领域,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也读了许多报刊、书籍,对美国的教育进行过一些研究。我的第一本书,即“薛涌美国政治笔记”第一辑《直话直说的政治》,就有几篇专门讨论美国的教育问题,一度引起国内不少读者的关注。2005年初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批判中国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绍美国教育的状况。同年出版的《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则更是以美国教育为主题。本书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的姐妹篇。所不同的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除了美国教育外,还涉及了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则专门讲美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问题,内容更集中,写得更有针对性一些。总而言之,本书与上述三本书中的有关内容有相当的连贯性。读者将这些书结合起来读,会对美国的大学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另外,本书试图突破一些“海龟”所撰写的同类著作。这些“海龟”的书和言论有两个特点令人担忧。首先,这些人大多数是出去读博士的书呆子,不仅对当地社会了解甚少,甚至对大学的本科教育也没有什么接触。特别是那些拿了学位就回来的人,这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他们常常不能突破自己的经验,只知道研究院里那点事情,甚至发出“衡量一个大学的水平要看其博士课程”的无知怪论,殊不知美国大学教育的重点在本科,没有一个学校能靠博士课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他们对美国的草根大学,如我教书的地方性大学,乃至新崛起的营利大学,就更加无知。但这些学校,是美国大学最基础的一部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绝不能放过这些学校的经验,只盯着几个精英大学。第二,许多“海龟”,要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压力太大。写东西常常为了吹嘘自己,就把美国的事情讲得神乎其神。比如美国的博士课程多么难,自己拿博士多么快等等。殊不知,博士常常是肯努力的笨蛋就能拿,拿不到的多半是不肯努力的笨蛋。美国大学虽然遥遥领先于世,但是问题也不少。正如同《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指出的,美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统治地位,不在于它太优异,而在于其竞争者太差劲。所以,本书不是一味吹嘘美国教育之作。有许多文章,实际是分析其中的内在矛盾,戳破若干神话。我在这方面做得如何,请读者判断。但是我在这方面有明确的意图,有责任向读者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