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位淘金者,在美国北部的一段生活遭遇和顽强拼搏历程。这个人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严冬,孤苦一人,风餐露宿,在漫无边际的荒原上,艰难而缓慢地向东南方赶去。他身边没有食物,就在途中挖野草、抓小鱼生吃来维持生命。天黑之后,他就倒在地面或岩石上度过寒冷的长夜。一路上他与大棕熊、野狼等野兽进行了艰苦的周旋和搏斗。他先是蹒跚而行,后来由于体力的减弱而不得不用四肢在地上爬行,最后只能是下意识地用身子在地上蠕动着向前。他与极度的饥饿、疲劳展开了难以想像的斗争。凭着求生的本能和顽强的毅力,还有朦胧的希望,他最后终于活了下来,在北部荒原上奏响了一曲热爱生命的凯歌。
这部小说中融入了作家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困难遭遇,渗透着作家切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读来令人震撼。
杰克·伦敦的作品多表现人与自然的较量,野性和人性的角逐,死亡压力下的生存意志,自然困境中的挣扎,极限状态下的自我挑战,濒死状态下的不屈抗争。无论荒原狼、淘金人、拳击手、水手还是作家,甚至那条名叫雪虎的被驯化的狼,都是美国文学中典型的硬汉形象,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斗志,代表着蓬勃向上、乐观不疑的美国精神。
本书收录的全是杰克·伦敦这种题材的代表作,语言富于弹性和力度,极具表现力。
热爱生命
一切都结束了,现在只剩下了这一点,他们经历了生活和动乱,能做到这样也算是胜利,尽管他们输光了赌博的本钱。
1
他们俩一瘸一拐、跌跌撞撞地沿着河岸往下走。满脸的倦容和痛苦,肩上扛着沉重的毯子——毯子里包着衣物用品——一摇一晃地朝前走着。走在前面的那一个不小心让乱石绊了一下,踉跄了好几下才算站稳,没有摔倒。
他们的额头上绑着一条皮带,帮着吊住身后的行李。手里各自拿着一枝来复枪,头压得很低,眼睛瞅着地面,弯着腰,一步一步地朝前迈着步子。
“我们把藏在地窖里的那些子弹,带两三发在身边就好了。”走在后面的那个人说道。他说话的音调冷冰冰的,完全没有一丝感情。走在前面的那个人没有答话,只顾一拐一拐地向小河边走去。
后面的那个人跟着他走下河去。两个人都没有脱下鞋袜,忍着冰凉的河水向前瞠着。河水冰得足关节酸疼,不一会儿,两个人的脚都被冻麻木了,直打颤。当走到河水淹没膝盖的地方时,两个人都前后晃荡,行走不稳。
后面的那个人一脚踏上滑溜溜的卵石,差一点摔倒,他猛力一挣,总算没有倒下,嘴里发出痛苦的尖叫。他眼前发黑,身体摇晃起来,他急忙伸出那只空着的手,想要在空中抓住什么似的。站稳之后,他再向前走去,不料又摇晃了一下,几乎摔倒。于是他就站着不动,瞧着前面那个一直没有回过头来的人。
他在那里足足站了一分钟,等稍稍稳定一些。接着,他就叫了起来:“喂,比尔,我的脚脖子扭伤了呀!”
比尔没有回头,依旧在白茫茫的河水里一摇一晃地走着。后面那个人望着同伴远去的背影,他的脸上连最后一点表情也没有了。他感到他像荒原中一只受伤的鹿,完全地孤立无援了。
“比尔!”他又大声喊着。
这是一个坚强的人在患难中发出的求救声,但比尔始终没有回一下头。他的伙伴干瞧着他,只见他古里古怪地跛着腿,登上一片不陡的斜坡,跌跌撞撞地向矮山头那边蒙胧的天际走去。他一直瞧着他跨过山头,背影完全消失了。他失神地转过头去,环视四周空旷的世界,现在只剩下他独自一人了。
太阳接近地平线,像一团快要熄灭的火球,被那些混混沌沌的雾和蒸气遮没了,变成了一团不可捉摸、密密实实的东西。
这个人支着一条腿,让身体的重心移到这条没有受伤的腿上,掏出了怀表。他看了看,四点钟。这一两个星期来,他已经说不清确切的日子了,大约是七月底或八月初吧,这个时节太阳应该是在西北方。他朝南面看了看,蒙蒙胧胧地觉得小山丘后面应该是大熊湖。他还知道,在那个方向,北极圈的界线深入到加拿大平原的冻土范围之内。他所站的地方,是铜矿河的一条支流,那铜矿河向北流去,汇入入加冕湾和北冰洋。他从没到过那儿,只是有一次,他在哈得逊湾公司的地图上曾经看见过那地方。
他把周围的世界重新打量了一遍,到处是叫人看了发愁的景象,放眼望去都是模糊的天际线。光秃秃的小山,没有树,没有灌木,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睛立刻露出了惊恐。
“比尔!比尔!”他压着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喊着。
他在白茫茫的水里畏缩着,他觉得这片浩大的世界正在用压倒一切的力量挤压着他,正在残忍地摆出得意的威风来摧残他。他像发疟疾似的抖了起来,手里的枪“哗啦”一声掉进水里。这一声响突然把他惊醒了,他鼓了鼓勇气,打起精神,在水里摸索着,找到了枪。他把包袱换到了左肩,减轻了受伤的右脚腕的负担。他慢慢地、小心地、忍着疼痛艰难地向河岸蹬去。
2
上岸之后他一步也没有停,发疯似的拼着命,不顾疼痛,匆匆登上山坡,向比尔失去踪影的山头走去——比起他那个瘸着腿、一跛一跛的伙伴来,他的样子显得更加古怪可笑。等他爬上山顶,那景象更让他心寒,只看见一片死沉沉的、寸草不生的浅山谷。他稳定了一下恐惧的心,把包袱向上挪了挪,蹒跚着走下山坡。
山下一片潮湿,厚厚的苔藓像海绵一样吸足了水,紧贴在水面上。他每走一步,水就咕唧一下从脚底溅出来,他每提起脚,就会引起吧唧吧唧的声音,潮湿的苔藓吸住他的鞋底,甩也甩不掉。他踮起脚走路,从一块沼泽走向另一块沼泽,并且顺着比尔留下的脚印,走过一堆一堆的、像突出在这片苔藓海里的小岛一样的岩石。
他虽然孤身一人行走在这空旷的荒野上,但自信没有迷路。他知道,再往前走,就是一个小湖,那儿有许多细小的、枯死的枞树,当地人把那里叫做“提青尼其利”——意思是“小棍子地”。还有一条小溪通到湖里,他记得很清楚,溪上有灯芯草,但是没有树木,他可以沿着小溪一直走到水源尽头的分水岭。他会翻过这道分水岭,走到另一条小溪的源头。这条小溪是向西流的,他可以沿着水流走到它汇入狄斯河的地方。那里有一条底朝上的独木船,船下有一个小坑,坑上面堆着许多石头,石头下面是他埋着的子弹,还有鱼钩、钓线和一张小渔网,那是他打猎钓鱼求食的一切工具。他还能找到一些面粉、一块腌猪肉和一些豆子。
他相信,比尔会在那里等他的。他们将顺着狄斯河向南划到大熊湖。接着他们还要再向南划,一直向南,划到马肯齐河。到了那里,他们还要朝南走,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会把冬天甩在后面。让河水结冰吧,让天气变得更寒冷吧,他们将会走到哈得逊湾公司一个暖和的驿站。那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食品也多得吃不完。
这位孤独的旅行者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艰难地向前移动着脚步。他不仅苦苦地拼着体力,也苦苦地绞尽脑汁,他竭力想着比尔并没有抛弃他而去,想着比尔一定会在藏东西的独木船那里等他。他不得不这样想。要不然,如果他扑个空,独木船、沙金、子弹和食物都叫比尔裹挟一空,他不敢想像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那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拼命,他早就会躺下来等死了。当那团模糊的太阳慢慢地向西北方沉下去的时候,他想像着他和比尔向南走完紧紧追来的冬天的每一英寸路,而且走了许多次。
他反复地想着地窖里和哈得逊湾公司驿站上的吃的东西。他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至于没有吃到他想吃的东西,日子就更多了。他常常弯下腰,摘沼泽地上一种灰白色的浆果,把它们放到口里,嚼几嚼,然后吞下去。这种灰白色的浆果有一粒小核在里面,外面是一层浆水,一到口里,水就化了,核又苦又辣。他知道这种浆果并没有养分,但他每天还是耐心地嚼着它们。
九点钟,他在一块石头上绊了一下。他已经极度疲惫和虚弱,摇晃一下就栽倒了。他侧了侧身子,一动不动地躺着。躺了好一会儿,他才费力地从捆在皮带里的包袱里脱出身子,笨拙地挣扎起来勉强坐着。这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他便借着昏暗的暮色,在乱石间摸索着,想找到一些干枯的苔藓引火。他收集了一堆,升起一堆篝火,放了一铁罐子水在上面煮着。
P1-5
杰克·伦敦是美国20世纪初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他生于1876年,死于1916年。在他的小说创作日渐完美、正当壮年的时候,便失去了40岁的年轻生命。作者一生命运多舛,历尽坎坷,他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和歌颂生命的本原为主题,通过动物和人的遭遇与命运,表现生存的艰难和斗争的残酷。为了生存和不被击败,为了继续前进和延续生命,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进行拼死的斗争。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位淘金者,在美国北部的一段生活遭遇和顽强拼搏历程。这个人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严冬,孤苦一人,风餐露宿,在漫无边际的荒原上,艰难而缓慢地向东南方赶去。他身边没有食物,就在途中挖野草、抓小鱼生吃来维持生命。天黑之后,他就倒在地面或岩石上度过寒冷的长夜。一路上他与大棕熊、野狼等野兽进行了艰苦的周旋和搏斗。他先是蹒跚而行,后来由于体力的减弱而不得不用四肢在地上爬行,最后只能是下意识地用身子在地上蠕动着向前。他与极度的饥饿、疲劳展开了难以想像的斗争。凭着求生的本能和顽强的毅力,还有朦胧的希望,他最后终于活了下来,在北部荒原上奏响了一曲热爱生命的凯歌。
这部小说中融入了作家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困难遭遇,渗透着作家切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读来令人震撼。
这套世界文学名著宝库在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已走过了三个年头,为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也为了使本书更为完善,特进行重新修订,力争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得到更多人士的喜爱!
编者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