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集伟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里有阿尔贝·杜鲁瓦《皮伪者的狂欢节》,爱德蒙德·莫里斯《里根传》,安妮宝贝《二三事》,鲍威尔《我的美国之路》,车前子《偏看见》,傅雷《傅雷书简》,海明威《流动的盛宴》,约翰·拉贝《拉贝日记》……

本书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和雅皮式的语言将这些陪伴他度过很多无聊时光的中外经典,以及往往被读者所忽略的许多“编外经典”做了温馨回顾。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阅读笔记,涉及中外图书近200册。与之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笔记不同,黄集伟以旁观者的视角和雅皮式的语言将这些陪伴他度过很多无聊时光的中外经典,以及往往被读者所忽略的许多“编外经典”做温馨回顾。作者独具慧眼,将书里与书外、传统与当下、经典与流行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既不正襟危坐,也不懒散油滑,深刻常常流于温情的笔端,其对书籍的个性化解读也时常令读者会心莞尔。

很多年前,作者曾扬言“读书要读有趣的书,做人要做有趣的人”。而其所谓“有趣”,说穿了,无非“走神儿”而已:要么走远,要么走丢……无可救药而外,也是不可抗拒。

目录

阿尔贝·杜鲁瓦《皮伪者的狂欢节》

阿坚《向音乐掷去》《肥心瘦骨》

埃迪特·施爱伯·威克《彩色的乌鸦》

艾德蒙·怀特《普鲁斯特》

艾克沙维·李比雄《远近丛书》

爱德华·傅克斯《欧洲风化史》

爱德蒙德·莫里斯《里根传》

安妮宝贝《二三事》

奥普拉·温弗瑞《奥普拉·温弗瑞如是说》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半夏《西皮二黄》《虫儿们》

保罗·巴里《克里·帕克传/一个媒体帝国的建立》

保罗·布兰德《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

鲍威尔《我的美国之路》

本杰明·富兰克林《穷理查德历书》

比得·梅尔《一只狗的生活意见》

比尔·埃文《山境之旅》

彼埃蕾特·弗勒蒂奥《要短句,亲爱的》

勃朗宁《勃朗宁诗选》

博·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蔡志忠中国古典系列

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

查尔斯·麦格拉斯《20世纪的书》

车前子《偏看见》

陈刚《三只耳朵听音乐》

陈丹青《多余的素材》

陈彤《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

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

崔永元《不过如此》

村上春树《村上春树RECIPE》

戴维·洛奇《小世界》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

丁天《像一场爱情》

董桥《语文小品录》

杜若《天舞-失落帝都的记忆》

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

费曼《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说》

丰子恺《几人相忆在江楼》

冯骥才《俗世奇人》

冯唐《万物生长》

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约你》

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

傅雷《傅雷书简》

高星《中国乡土手工艺》

戈尔曼《情感智商》

葛红兵《我的N种生活》

狗子《一个寄生虫的愤怒》

海德格尔《林中路》

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路84号》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韩美林《闲言碎语》

韩少功《暗示》

郝明义《工作DNA》

何立伟《星光失眠》

亨利·梭罗《瓦尔登湖》

洪晃《我的非正常生活》

黄灿然《必要的角度》

黄永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基蒂·凯利《南希外传》

几米《地下铁》

季羡林《牛棚日记》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

解玺璋《白镜头》

金敬迈《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

陆幼青《死亡日记》

略萨《略萨全集》

罗伯特·希尔福斯《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

罗丹《罗丹艺术论》

罗杰·戈登斯《欺骗时间》

罗杰·卡罗琳《学生探索百科全书》

罗林《哈利·波

特之凤凰令》

罗维克《人的复制》

洛兵《新欢》

洛西科夫《谁在操纵我们》

马里奥·普佐《教父》

玛·杜拉《情人》

玛莉莲·亚隆《乳房的历史》

迈克洛斯基《经济学的花言巧语》

麦尔维尔《与鸟为伴》

麦家碧《麦兜麦唛系列》

娜拉《乔伊斯与娜拉》

娜斯《纽约明信片》

尼克·阿诺德《可怕的科学》

一宁财神《进进出出》

宁肯《蒙面之城》

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

欧阳应霁《设计私生活》

齐夭大《妈妈的舌头》

乔恩·科菜考尔《走进空气稀薄地带》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

秦文君《小香咕系列》

让·弗朗索瓦·勒维尔《和尚与哲学家》

让·皮埃尔《众神飞■一希腊诸神起源》

人二雄《男人的贰佰零伍种脆弱》

荣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尚杰《解构的文本》

邵尔《弹指非典》

舍尔德勒韦尔《F字:所有粗鲁和不同用途的完整历史》

沈文昌《阁楼人语》

石黑谦吾《再见了,可鲁》

斯宾塞·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

斯蒂芬·金《凯丽》

宋铁军《e童安旅行篇》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

谭伯牛《战天京》

陶杰《无眠在世纪末》

田沁鑫《我做戏,因为我悲伤》

图雅《图雅的涂鸦》

托马斯·A·巴斯《再创未来》

托尼·莫里森《大盒子》

王灏铮《危险的脚步》

王世襄《锦灰堆》

王小波《王小波文集》

温普林《茫茫转经路》

乌尔沁《不良父母》

吴亮《闲聊时代》

吴思《潜规划》《血酬定律》

吴文光《江湖档案》

吴文兴《我的藏书票之旅》

吴真《永乐大点》

西蒙《植物园》

希拉里《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

橡子《王菲为什么不爱我》

肖恩·霍利《英汉双解美国20世纪流行文化词典》

萧乾《英国版画选》

萧森《一粒子弹》

萧言中《笨贼一箩筐》

萧元《自言自语》

谢宏军《乡村诊所》

辛波斯卡《一见钟情》

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

杨绛《我们仨》

杨葵《在黑夜抽筋成长》

一直《藏地牛皮书》

余凤高《呻吟中的思索》

余世存《黄昏的缤纷》

约翰·拉贝《拉贝日记》

约翰·托兰《历史捕影》

张立宪《记忆碎片》

张晓舟《你嘴上有风曝的味道》

赵珩《老饕漫笔》

赵世民《与大师面对面》

止庵《沽酌集》

钟健夫《一只狗的品牌见解》

周国平《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

周振鹤《逸言殊语》

向质平《胡适与韦莲司》

朱德庸《涩女郎》

庄周《齐人物论》

醉鱼《我的北京》

试读章节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的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中讨生活的故事:阅读的故事、妄想的故事、神游的故事、抒发与抑郁的故事、缠绵与孤绝的故事——一个被他本人称之为“Love stody”的故事:它与腐烂肮脏紧贴在一起,但淳美甘甜,它位居渺小、卑微,却博大,十分孤独,也十分富饶。

故事的主人汉嘉是一个废纸收购站的工人。他工作、居住在一个类似地下室的地方——在那里,老鼠成群,苍蝇成堆,潮湿恶臭。但三十五年间日复一日,他从那些被废弃的书报纸张里挑拣出一本又一本书伟大的书,与之耳鬓厮磨,纠缠不休。汉嘉说:“珍贵的书籍经过我的手在我的压力机中毁灭,我无力阻止这些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巨流。我只不过是一个软心肠的屠夫而已……”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汉嘉又是一个卑微、丑陋、貌似浑浑噩噩的酒鬼。三十五年间,他喝下的啤酒,可以灌满一个五十米长的游泳池。不过,作为酒鬼,汉嘉其实不是为了买醉——他说:“我憎恶酒鬼,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因为我读书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消磨时光,更不是为了催眠,我,一个生活在已有十五代人能读会写国土上的人,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

除此之外,汉嘉还是一个热烈、痴情、徜徉于妄想与幻觉中的读者。汉嘉说:“我的学识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实际上我很难分辨哪些思想属于我本人,来自我的大脑,哪些来自书本,因此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的每根血管的末梢……”

与汉嘉工人、酒鬼、读者三位一体的身份相似,神似一出独角戏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其通篇的嘀嘀咕咕呢喃不已的独白刚好也有三个支点——用一位评论者的话说,整部小说所构成的,是一个由诗歌、哲学、自传组成的“三角形”;而如果以一首叙事曲之类的音乐作品去比拟,那么,“诗歌”便是其高音部分:它洋溢着一种辛酸的甜美,一种逼仄到极致的辽阔——而所谓“哲学”和“自传”,则构成其中音、低音两部分:它写尽了一个妄想者在三十五年间与无数智者问的情谊与会心,也写尽了三十五年漫长岁月一个幻想者与垃圾、苍蝇、老鼠、污水、血迹、糜烂为伍时的无限沉郁悲欢。在电影《无间道》中,“梁朝伟”向“刘德华”介绍音响,称之为“高音甜、中音美、低音沉”……这个九字连喻刚好可以用来比喻汉嘉诡异、抒情的一生:一个以殉教般的热情无视灾厄、无视逆境、无视重荷、心智永如鸽子般飞翔的一生。

《过于喧嚣的孤独》写于一九七六年,出版于一九八九年。为了撰写本书,赫拉巴尔曾三易其稿,费时经年。在作者本人众多作品中,赫拉巴尔最为看中的是本书。一九九七年二月三日,八十四岁的赫拉巴尔死于一次因由不明的坠楼事件:有人说,他的坠楼是因为厌倦,有人说他的坠楼是因为失足,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给一只偶然降临到窗前的鸽子喂食而失足坠落……

在种种猜疑中,我倾向与鸽子相关的那最后一种——我以为它最有可能接近赫拉巴尔本人的精神指向,也更容易使读者进入赫拉巴尔就是汉嘉的幻觉。在《过于喧嚣的孤独》最后,绝望的汉嘉用打包机将自己与那些伟大的书一起打进了废纸包中。依我之见,这不是悲剧,那废纸包也并非汉嘉的坟墓,而是一个妄想者的飞机场——他不过是从那里腾空而起,去继续自己并未结束的上升。

蔡志忠

中国古典系列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如今想当然有点儿可笑,可当年,出版蔡志忠漫画,三联书店确遭到不少非议。有个顺口溜说三联书店改弦易辙,开始“炒菜(蔡志忠)淘金(金庸)”……不过,后来的市场业绩证明,三联其实领风气之先。

蔡志忠漫画开启以绘图样式普及、诠释古代典籍的先河。P36-38

后记

我很少向人提及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阅览室。原因在于,我吃不准这件事儿究竟属于时髦还是落伍,伟大还是渺小。尽管听上去所谓“私人阅览室”一说与“私人健康顾问”、“私人贴身保镖”、“私人生活秘书”、“私人财务总监”、“私人服装设计师”之类的时髦提法非常相像,可我终于没把握。

我的私人阅览室可说数量繁多,但每次我只能使用一个。其外形、构造、功能等等,就像一个模子扣出来的我们的兄弟姐妹:黄皮肤,黑头发,寻常普通。其外部为长方形,颜色多半是那种老老实实的红。其形体平,而且矮。搭上我本人的矮胖身材,殊为般配。它的高度大约一米以上.两米之下。每次走进它,我都有一种空间错乱之感——那个高高大大的爱因斯坦也多半有一问与我相似的阅览室吧?否则,他伟大“相对论”灵感何处得来?

我的私人阅览室总计有六扇窗户,它分别位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具体说,前后各一扇,大;左右各两扇,小。左右的那四扇窗户虽然狭小逼仄,但却配有玻璃升降装置。在里面读书看报的时候,我可以根据需要,将玻璃窗升起或降下。与那些知识分子们的读书习惯相反,读书看报时,我尤其惧怕孤独寂寞。所以,就算三九天,我也习惯将玻璃窗降下——那时,浪潮般的喧哗便会呼啦啦奔涌而至。它给我安慰.甚至鼓励。当我与喧哗、聒噪打成一片时,我会觉得自己是和岁月在一起。

当然,很多时候,我不过是打着读书看报的旗号,在私人阅览室里打瞌睡——那种半梦半醒似睡非睡的瞌睡。可那同样十分惬意。太阳的光线或黛玉葬花般的凄风苦雨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影响着我对外界的感受,忽冷忽热,忽喜忽悲……我从那一切中便知道,我还存在。我乜斜着一双老眼,或死死紧闭着它。不过,即或如此;我依旧能从环境的温暖与潮湿中感受岁月一寸寸流逝,一缕缕隐没.一滴滴消耗……心中悲喜交加。

于是,每次开门钻进私人阅览室,我总是会被那种伤感的快乐、平和的悲悯一再俘获。私人阅览室窄小的那扇门就像我的一个外壳,进入其中,我便成为一只可冬眠可忙碌可高歌可长哭的寄居蟹。阅览室的门已年久失修,开启或关闭时,声音嘎吱嘎吱,像油漆斑驳的柴扉,像过气歌手无法掩藏的喘息……可我知道,那其实是岁月和我一起开始陷入疲惫和惶恐的蛛丝马迹。也好听。悦耳如歌。

在私人阅览室中,我的阅读速度非常之快。一本三四十万字的读物不过两个早晨外加一个黄昏,我便足以草草读毕。以这样的速度计算,在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我完全可以将四部国产中篇顺理成章地误读为一部首尾齐整逻辑严谨气韵相衔的先锋长篇;我也可以在十分钟内干掉晨报午报晚报财经版文体版绯闻版讣闻版娱乐版社会版;我可以把一个犯酸的长句解析为无数跳跃、急促、欢快的短句,娇小玲珑,妩媚多姿;也可以瞬间将八卦消息绯闻头条畅销红人过气盟主等幻化为我左邻右舍同事朋友们的前世来生,有说有笑……

我向来不在我的私人阅览室里存放任何书籍报刊。我的阅读向来粗糙、草率,像极了我自己的一生。所以,每次进入阅览室,我随身携带的书包总是鼓鼓囊囊——其中装有小报若干、大报若干、畅销书若干、滞销书若干、高雅若干、低级若干、庸俗若干、垃圾若干、耸人听闻若干、悲苦绝望若干、仰天长笑若干、浅吟低唱若干……它大致也就是一个世界了。

我知道,如此粗糙、草率、不求真理、不求甚解的阅读与我所生活的火红年代极不相称。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并且,我觉得,我面对这个世界的那颗热忱之心卑微之心无助之心恰恰却因此昭然若揭。我向来承认,我不是被绑架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还承认.我是主动热情如飞蛾扑火般来投奔这个世界的……正因为如此,就更要承认,粗鄙的爱,毕竟是爱。在那一组组永无休止的铅字方阵中,我留下了自己永恒但浅薄的情感。

当然,也有例外。我承认,迄今为止,在私人阅览室中,我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其实是我自己。有关这一点,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我通过成吨的八卦垃圾,读懂了自己的猥琐卑微,也通过连篇累牍的凶杀血案,读懂了自己的内心之腥;我通过那些罕见的旷世之爱,读懂了自己的寡情薄义.也通过那些比比皆是的平庸之恋,读懂了自己的诚恳、敦厚、窝囊以及虔诚……在我生命终止之前,这样的阅读将一直持续下去。它以无序为有序,以快速为悠长,以芜杂为清澈……究竟.我也说不清。

……至此,我必须坦白了——此前一长串所谓“私人阅览室”之类,其所指.即我每天必“打”无疑的“夏利”出租车。我虚张声势.虚头巴脑,拼命想用文字还原出它的音容笑貌,可终于挂一漏万。本文唯一的价值是,自此之后,无论在北京的三环四环五环,看见任何一辆红色夏利,你都有可能想到我了:一个以车为室的人,一个过着粗鄙、草率阅读生活的人。那情景甚至也是我本人生存状态的一个隐喻:我无法忍受孤独,却又害怕喧嚣。我投入每公里1.20元的“的费”,并因此回收无限斑斓的一片混沌。甚至就连我与这个世界的真切关系也已包含在这个似乎混帐的假定中:我的热爱像水一样流进了这个世界,而这世界其实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

所以,事实上,就算将本文标题更正为“我的夏利阅览室”,终究不甚确切。有关我的私人阅览室的确切地描述或许可以这样:它是我的,却不属于我;它是我穿行聒噪喧哗年代时的一个孤岛,使我得以不至于过度惊慌进退失据;它是需要付费的,但却并不介意我从中获取的斑斓与混沌远远超过我所付出的三十元、四十元、五十元……归根结底,我有赚。

二○○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