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课堂评价论/当代中小学课堂研究丛书
分类
作者 刘志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当代中小学课堂研究丛书”之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评价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很好地运用了文献分析、课堂观察、问卷、访谈、实验等多种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确立了以“双基”教学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核心,重视课堂交往和合作,强调课堂生活意识和创造体验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提出了纵向和横向立体交叉,基础、提高、体验三个层次鲜明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想。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应综合运用理论方法、科学方法、艺术方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论原则,以及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应强调过程评价、自然调控重要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全面、深刻地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指导当前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当代中小学课堂研究丛书”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旨在为建构新型课堂提供一种指引。课堂重心越来越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课堂学习是本丛书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活动重心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模式的变化。新型课堂模式强调课堂互动,基于课堂交往,而基于课堂交往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活动,又必然打破原有的对课堂秩序的认识,课堂秩序便有了新的内涵与形态。课堂秩序的改变,必然要求课堂管理的变革。而近年来,评价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对课堂教学或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确实是课堂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形成本丛书的基本线索:课堂学习——课堂模式——课堂秩序——课堂管理——课堂评价。它们无疑是影响课堂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本丛书就是分别对上述影响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由此确定为《课堂学习论》、《课堂模式论》、《课堂秩序论》、《课堂管理论》、《课堂评价论》五册。

本丛书以实证为基本特点,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与反思;以变革为基本取向,对未来走向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说明。相信这套丛书对于改变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现有课堂的变革和新型课堂的建构会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章 课堂评价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课堂及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课堂与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节 课堂评价的界定

一、评价的内涵与构成

二、课堂评价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三节 课堂评价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堂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二、课堂评价研究的作用

第二章 课堂评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课堂评价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课堂评价基础理论的变迁

二、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课堂评价研究中争论和探讨的问题

一、如何认识和处理知识教学与个体体验的关系

二、如何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地位

三、关于确定课堂评价标准的策略

 第三节 现代课堂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课堂评价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现代课堂评价从重视结果评价向重视过程评价发展

三、现代课堂评价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四、现代课堂评价的评价方法由单一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第三章 课堂评价的理论透视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结构分析

一、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

二、课堂教学质量的形成分析

 第二节 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的确立

一、对过去课堂教学质量观的分析

二、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四、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的确立

 第三节 课堂评价的方法论研究

一、对过去课堂评价方法论的剖析

二、现代课堂评价方法论探讨

第四章 课堂评价的标准

 第一节 课堂评价标准的实证研究

一、课堂评价标准研究的设计

二、课堂评价标准研究的结果分析

三、对课堂评价标准调查结果的讨论

 第二节 课堂评价标准的确立

一、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课堂评价标准的分析

二、确立现代课堂评价标准的原则

三、构建现代课堂评价标准

第五章 课堂评价的实施

 第一节 课堂评价实施中的若干问题

一、课堂评价目的的确定

二、课堂评价方式的选择

三、课堂评价方法的确定

 第二节 课堂评价的实施过程

一、课堂评价的准备阶段

二、课堂评价的具体实施

 第三节 课堂评价实验验证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假设

三、实验方法和过程

四、实验效果

五、问题与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通过对课堂评价的界定,我们对它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在实践工作中,还有许多与它相关的概念如教学工作评价、教师评价、观摩教学中的听评课、教学比赛(优质课评比)、教学检查等,如果对它们不进行辨析,就很容易造成教学工作的混乱。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对有关的概念作一辨析。

(一)课堂评价与教学工作评价

教学工作评价是指学校对日常教学工作状况进行的评价活动,它常常包括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评价包括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成绩的考核等情况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运用的评价等;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成就上的变化和表现进行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在学习目的、态度、人格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的评价。从这一界定来看,教学工作评价比起课堂评价来,具有更大的范围,而课堂评价是从更具体的角度进行的评价。但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教学工作评价一般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更多地表现为总结性的评价;而课堂评价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的评价,更多地表现为形成性的评价。

(二)课堂评价与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指对教师的整体状况包括个人品质、教学职责等情况进行的评价,它可以以综合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单项的形式进行。教师的综合评价包括教师基本素质评价、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过程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等内容。教师单项评价则是从某一具体的方面对教师开展评价。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它包括的内容广泛,与课堂评价区别甚大。但在进行单项评价时,特别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评价时,与课堂评价则有很大的相关,二者在评价目的和评价方法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即使如此,二者在评价对象方面也有明显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评价对象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而课堂评价的评价对象则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

(三)课堂评价与观摩教学中的听评课

观摩教学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领导者组织,为了评定教师的教学能力,或对某一专题作深入的探讨,或对某一教学方法作出评价,或为推广某一教师教学经验而进行集体听课的一种教学评价形式。听课人的范围有大有小,人数可多可少。观摩后听课人要对任课教师教学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论。观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并交流教学经验。观摩教学中的听评课与课堂评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实践中,有许多人把它作为课堂评价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二者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它们在目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与观摩教学的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目的不同,课堂评价主要倾向于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质量为目的;观摩教学中的听评课是专门组织的学校活动,而课堂评价则以随堂听课为主,一般不需要专门组织;课堂评价是以大量的自我评价结合少量的他人评价开展的评价活动,观摩教学中的听评课则主要以他人评价为主。

上面分别从大、中、小三种范围对与课堂评价密切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此外,教学比赛和教学检查也与课堂有一定的关联,由于课堂评价同它们的区别与上述三个方面的区别类似,这里就不一一叙述。

  P20-22

序言

人们通常把课堂与教室相等同,以为一道砖墙、一排篱笆围出一个院落,围出一方空间,人置身其中便有了读书的感觉。然而,课堂并非教室。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物理空间更加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活动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的认识活动”范围,因而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课堂便成为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教师命令支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绝对服从的课堂文化,从而使人们对课堂生活失却了完整的认识与理解,课堂也失却了教师和学生终极价值的依托,失却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观照。课堂也因此失去了其核心性质,课堂生活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

当前,我国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课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因而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变革。如果没有课堂的变革,仍然沿袭旧有的认识和课堂模式,素质教育就无从实现。新型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人们对于课堂的认识,就不再仅仅停留在物理空间的范畴,还应包括对话和不断的重新调整。学生不再是被教师命令控制的一个整体,而是一个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驱使的不断变动的组织。

本丛书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旨在为建构新型课堂提供一种指引。课堂重心越来越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课堂学习是本丛书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活动重心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模式的变化。新型课堂模式强调课堂互动,基于课堂交往,而基于课堂交往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活动,又必然打破原有的对课堂秩序的认识,课堂秩序便有了新的内涵与形态。课堂秩序的改变,必然要求课堂管理的变革。而近年来,评价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对课堂教学或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确实是课堂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形成本丛书的基本线索:课堂学习——课堂模式——课堂秩序——课堂管理——课堂评价。它们无疑是影响课堂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本丛书就是分别对上述影响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由此确定为《课堂学习论》、《课堂模式论》、《课堂秩序论》、《课堂管理论》、《课堂评价论》五册。

本丛书以实证为基本特点,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与反思;以变革为基本取向,对未来走向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说明。相信这套丛书对于改变人们对课堂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现有课堂的变革和新型课堂的建构会大有裨益。

陈时见

2000年8月于桂林

课堂教学从产生到现在虽然已经三百多年了,但人们对它的研究却历久弥新。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人们可以肯定它,可以批评它,也可以否定它,但谁也无法绕开它,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这说明了课堂及课堂教学研究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课堂和课堂教学存在的合理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际上,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自课堂教学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如影随形地存在着了。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更加自觉地认识和研究这一问题,并出现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反思过去的课堂评价发展历程,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课堂教学评价发展成就,应该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刚刚步入新世纪的今天,如何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认识和反思课堂教学评价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在清理、反思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成为教学研究中一个既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较高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它的研究,既需要清晰而独特的理论视角,也需要深入地关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这一既有理论内蕴又有鲜明实践色彩的问题。特别是经几代人长期的努力之后,对它进一步展开研究,则具有更大的难度。刘志军同志把它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我是深表赞成的。根据刘志军同志的基础和实力,特别是他多年从事教育评价教学与研究的背景,我相信他能够完成这一课题。通过几年深入系统的研究,刘志军同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为切入点,深入地研究了课堂评价中若干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起点。

今天的这本《课堂评价论》是刘志军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而完成的。从内容来看,该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评价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很好地运用了文献分析、课堂观察、问卷、访谈、实验等多种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确立了以“双基”教学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核心,重视课堂交往和合作,强调课堂生活意识和创造体验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提出了纵向和横向立体交叉,基础、提高、体验三个层次鲜明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想。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应综合运用理论方法、科学方法、艺术方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论原则,以及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应强调过程评价、自然调控重要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全面、深刻地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指导当前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难题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本书或一篇论文就可以把它解决,刘志军博士这本书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我期望刘志军同志能将这项工作深入下去,同时也希望所有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志共同努力,解决好这一难题,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是为序。

裴娣娜

2001年12月

后记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修改而成的。论文从题目的选定,到开题前后对文章框架的多次修改,再到论文成文后的字斟句酌,自始至终得到了导师裴娣娜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本书出版之际,裴老师还抽出百忙之身,为本书拔戎作序。本书成书的每个环节无不渗透着裴老师的智慧和关爱。

在北京师范大学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的收获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学识还是做人。裴娣娜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使我没齿难忘。裴老师的学识、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虽然三年的学习时间已经成为过去,但我坚信,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些都是我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对我的论文选题和如何开展这一研究作了具体的指导,论文中的许多思路都得益于陈老师对我的点拨。在论文成文后,陈老师还在百忙中为我审阅了论文初稿。在论文答辩中,陈老师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对我的论文作了充分的肯定。也正是陈老师的努力,使我得以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我的论文的开题及写作过程中,王策三教授与我作了多次长谈,从如何思考问题到如何成文都给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在论文的开题会上和开题之后,黄济教授、劳凯声教授、孟庆茂教授、中央教科所臧铁军研究员都对我如何做好论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论文的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会主席黄济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陈玉琨教授、劳凯声教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吕达研究员,天津教科院张武升教授,中央教科所潘仲茗研究员、臧铁军研究员参加了我的论文答辩会,在会上他们对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各位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我的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王汉澜教授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进步,并对我的论文的结构和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论文的选题和论证期间,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教授、杨晓微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高凌飙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丛立新博士、檀传宝博士、肖川博士、石中英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崔允j郭博士、沈玉顺博士,大学同窗好友天津教科院和学新博士都给我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师弟张天宝博士,在我的论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还给我提供了不少具体的建议和无私的帮助。正是他们的建议,使我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构思和写作,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我的论文完成后,这篇博士学位论文还获得了1999-2000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与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对我的工作的支持和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妻子赵丹君女士。当女儿两岁时,我便去北京求学,毕业后又转道上海,做博士后研究,迄今已近五年。在这五年中,她在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独立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和抚育孩子的重担,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业和研究之中。应该说,这本书的出版也包含她的一份心血和汗水。

我还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陈时见教授,正是他的努力,使这本书能够作为当代中小学课堂研究丛书的一本得以付梓出版。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编辑同志为本书的面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刘志军

2001年12月于华东师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