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次第地说明佛教禅法知见及参禅应有之功夫,明心见性应具之条件并提示修证上常见之谬误及悟后起修之道。亦咐嘱正法之永续流传、灯灯无尽,提供一切未离隔阴之迷的再来菩萨一盏明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悟前与悟后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口述:萧平实居士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有次第地说明佛教禅法知见及参禅应有之功夫,明心见性应具之条件并提示修证上常见之谬误及悟后起修之道。亦咐嘱正法之永续流传、灯灯无尽,提供一切未离隔阴之迷的再来菩萨一盏明灯。 目录 第一篇 悟前 第一章 前方便(3) 第一节 闻法阅经,建立知见(3) 第二节 闻时记忆,闻后思维(4) 第三节 培植福德,广结善缘(4) 第四节 受持佛戒,发菩提心(7) 第五节 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8) 第六节 忏悔业障,深信因果(8) 第七节 消除慢心(10) 第八节 发大愿心(13) 第二章 正修行(15) 第一节 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15) 第二节 正修功夫: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维观(21) 第三节 深解第一义经典(25) 第四节参究的方法(27) 第一目 简介话头(27) 第二目 简介公案(28) 第三目 参究的方法(31) 第五节 禅法知见四十则(34) 第一则 建立信心(34) 第二则 要有求悟的企图心(37) 第三则 要有精进心(38) 第四则 要有长远心(40) 第五则 要除掉私心和争胜心(44) 第六则 除聪明伶俐心(46) 第七则 要远离妄心(47) 第八则 要远离生死心(49) 第九则 应发大愿心(52) 第十则 随时随地不离参禅(53) 第十一则 注意安全,因时因地制宜(54) 第十二则 睡眠要充足(55) 第十三则 要注意饮食营养(57) 第十四则 暂离一切外务的攀缘(58) 第十五则 常念生死无常(61) 第十六则 参禅应依善知识(66) 第十七则 勿与人争论禅法(70) 第十八则 参禅中不可怕喧求静(72) 第十九则 要放松身心(74) 第二十则 参加精进共修要有婴儿行的心态(77) 第二十一则 功夫须绵密(80) 第二十二则 不可求多闻(83) 第二十三则 不可广阅公案(84) 第二十四则 修定非禅(87) 第二十五则 参禅前应明三乘入道初门差别(92) 第二十六则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96) 第二十七则 离心意识参(99) 第二十八则 不可在光影门头认识神(104) 第二十九则 不可将心待悟,亦不可做无事会(107) 第三十则 不可死守坐禅怕做事(108) 第三十一则 不可揣摩悟境(111) 第三十二则 定境非悟(113) 第三十三则 感应非悟(116) 第三十四则 鬼神示境非悟(118) 第三十五则 神通与鬼神通不是悟(119) 第三十六则 一念不生之心是定心,不是真如(121) 第三十七则 放下与提起(123) 第三十八则 禅学非禅(126) 第三十九则 具参学眼目,方识善知识(129) 第四十则 佛法非禅,禅法非禅(135) 第六节 疑情(138) 第一目 疑情不能发生的缘故(138) 第二目 疑情五阶(140) 第三目 忽略现实阶段不一定要经历(143) 第四目 疑情的忽略现实状态与一念不生的入定不同 (144) 第五目 参究必须有念一疑念相续方能开悟(145) 第七节 略谈幻觉与魔扰(146) 第一目 幻觉与幻境(146) 第二目 魔扰与魔境(150) 第三目 如何避免魔扰(152) 第四目 扣陪必须要有因缘(153) 第五目 劝人修福应观因缘(154) 第二篇 悟时与悟后 第三章 悟之表象与种类(157) 第一节 悟之表象(157) 第二节 悟之实质(160) 第三节 渐悟与顿悟(161) 第四节 开悟不可以说吗(163) 第五节 悟之种类与正受(166) 第一目 解悟三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166) 第二目 证悟三关(169) 第四章 禅悟正受及诸功德(187) 第一节 禅悦正受(187) 第一目 觉明现前(187) 第二目 定慧等持(190) 第二节见地正受(192) 第一目 戒的见地(192) 第二目 定的见地(194) 第三目 慧的见地(197) 第三节 解脱正受及诸功德正受(201) 第一目 断三缚结(202) 第二目 五欲执着之减除(219) 第三目 舍弃怨恼(222) 第四目 离谄媚心(224) 第五目 消除慢心(225) 第六目 修定迅速(226) 第七目 日用能知(227) 第八目 能生他受用功德(228) 第九目 功德正受非于悟后一时具足(229) 第四节 禅悟之证空与楞严定之证空不同(229) 第一目 参禅是般若、智慧,不是禅定(229) 第二目 楞严经开示之修道次第(230) 第三目 五阴尽相非属禅悟所得境界(231) 第五节禅——非仅禅宗有之(235) 第一目 净土宗之禅(235) 第二目 密宗之禅(236) 第三目 禅——非仅禅宗有之(238) 第六节 证果(238) 第一目 菩萨初果——须陀洹(239) 第二目 菩萨二果——斯陀含(240)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242) 第四目 菩萨四果——阿罗汉(246) 第五目 初禅非初果(253) 第六目 初果非初地(254) 第七目 深观后始得判果(257) 第八目 菩萨证果不同于声闻的证果(258) 第九目 大乘亦有四沙门果(258) 第十目 果是施设(260) 第三篇 悟后起修自度度他 第五章修除习气增益见地深入禅定(267) 第一节增益见地断思维惑(267) 第一目 解悟者应求证悟(267) 第二目 证悟明心者应求见性(270) 第三目 阅经印证学四悉檀(273) 第四目 思维修(275) 第二节 修除烦恼改变习气(280) 第一目 有疑速需问(280) 第二目 开放心胸(281) 第三目 除争胜习(282) 第四目 扫除慢心(289) 第五目 勿急度人(293) 第六目 心存感恩(295) 第七目 严防阴魔(299) 第八目 深入思维增益见地(301) 第九目 自悟者须见真知识(302) 第十目 习气烦恼非因悟一时俱除(304) 第六章 自度:修学三昧(307) 第一节 进修禅定三昧永离隔阴之迷(307) 第一目 修学禅定三昧(307) 第二目 悟后修定乃是正行(311) 第三目 修学禅定除障为先(312) 第四目 欲求见性非必四禅(319) 第二节 一切大心佛子应修四禅八定(322) 第一目 一切佛子应修四禅八定(322) 第二目 诸佛菩萨以四禅为根本(323) 第三目 坐脱立亡非参禅究理之极则(331) 第七章 度众——为众说法(335) 第一节 度众应知(335) 第一目 随缘度人(335) 第二目 续佛慧命(336) 第三目 行四摄法(338) 第四目 度众即修行(339) 第五目 应受菩萨戒修六度万行(342) 第六目 不得滥用神通度人(346) 第二节 欲为禅师当自勘验差别智足方可为人(347) 第一目 开悟明心公案三则(347) 第二目 见性公案二则(349) 第三目 智权密意公案三则(350) 第四目 现代公案一则(351) 第五目 牢关公案七则(352) 第六目 南堂勘验纲要十门(358) 第三节 荷担正法——教禅(375) 第一目 平时自参自悟为主定期精进共修为辅(375) 第二目 定期传授佛法知见(385) 第三目 深勘学人免负因果(387) 第四节 传承慧命燃无尽灯(407) 第一目 授差别智令透纲宗(407) 第二目 师友弟恭弘佛遗教(410) 第三目 当劝学子泯除宗派门户之见(413) 第四目 观察解行遣子弘法(413) 公案代跋(415) 附录一:禅门摩尼宝聚——公案拈提六则(418) 附录二:明心之见道报告五篇(423) 附录三:眼见佛性之见道报告一篇(458) 序言 像末之世修学佛法正道甚难,故余常劝人念佛求生极乐。所以者何? 一者末法之世多有外道及佛门法师,遇人辄言:“末法之世,去圣日遥,正法难修难证,勿荒废工夫也。”此言亦无大错。盖一般佛子信根不足,闻说此言便失信心。设遇真知识,亦不信受,不敢求无上道。此一难也。 二者知见不足,不知从何处入手,亦不知应如何锻炼功夫。此二难也。 三者虽具知见,亦知应锻炼功夫,然不知应往何方访求教导功夫之善知识。此三难也。 四者像末之世,真善知识难求。所遇之师皆自称禅宗正统,亦有显赫传承,然观其禅法,或以定为禅,或以无念为禅,或以见闻觉知之灵觉心为禅,或以声闻禅为禅,皆非菩萨正法。此际真善知识难求是第四难也。 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聪辩,慢心深重者甚多,苟无显赫传承及大名声,虽有方便善巧及真实修证亦不被信受。为有此五难。故余多年以来,凡遇学佛人,多劝其念佛,求生极乐。 《央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正法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 六祖大师日:“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此事古今多有,而于今为烈。积非成是,深入禅子心中,难转难移。我无名气,复无师承,难以移风易俗,故以往甚少说禅。 而今说禅法之因缘有三: (一)不忍佛子轮转生死,不得开悟见性。世尊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大般涅架经卷》二十八) (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 (三)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中土初祖)日:“汝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即嘱咐菩提达摩往中国度人,以禅——无上大法药,接引上根之人,且预计所度化而获菩提者不计其数。达摩大师付法传衣予二祖慧可大师时,曾预言中国末法时代修禅者日:“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无轻未悟。”意即末法时代,在中国,说真如佛性者多,而能参究通达真如佛性者少。但私下与真如佛性相符密证,而不为外界所知者,数逾千万人,所以交代慧可大师阐扬禅法,不可轻视未悟者。是故,我虽不敏,又无威德,且无师承,敢发大愿:愿于此生助108人见性。故先说念佛法门,度念佛人人实相念佛门。今以因缘成熟,复说禅法。所谓禅法,即是莲宗所谓“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修学佛法应有目标。订下目标后,即应依所订次第目标,全力以赴;不应漫无目标,到处凑热闹,浪费宝贵生命。精进学佛者,目标大约有二:一为求生诸佛净土。二为求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若不订下目标,戮力以赴,即非精进。 后记 禅,讲述到此圆满了,我们将来整理成书本的时候,书后要附一篇跋,但是这一篇跋不想讲太多,我们准备用公案来代替跋。因为一定有人会说我们老是批评人。可是为了摧邪显正,我们不得不说了许多大师的不是,以至于我个人是落草和泥,浑身腥膻。之所以如此,乃因不忍广大的禅子们被错误知见所误导。因为老婆心切的缘故,所以明知讲了这么多的东西,对当代大善知识们必有得罪之处,却又不得不说。 因此之故,这本书印行之后,必定有慢心很重的禅子们会前来问我,说:“萧平实!你尽说别人的不是。如今我倒问问你,如何才是真如法身?你说给我听听。”到这个地步,虽不可明言,但是我们却不可以没有为人之处。所以我们就举出五则公案,供诸位看官大德们从此下手、明心。 第一则,道吾低头:龙潭崇信禅师侍奉天皇道吾禅师数年,一日问日:“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道吾云:“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崇信日:“何处指示?”道吾日:“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指示心要?”崇信低头良久。道吾日:“见则直下便见,拟思便差。”崇信当下开解。 第二则,龙牙过板:龙牙居遁禅师问翠微无学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翠微云:“与我过禅板来。”龙牙过禅板与翠微,翠微接得便打。龙牙后又问临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临济云:“与我过蒲团来。”龙牙取蒲团过与临济,济接得便打。 第三则,灵照歌舞:僧问: “草童能歌舞,未审今时还有无?”灵照禅师下座作舞,云:“沙弥会吗?”僧日:“不会。”灵照云:“山僧踏曲子,也不会。” 第四则,洞山三顿:云门文偃禅师,因洞山守初禅师参请,云门问:“近离什么处?”洞山云:“查渡。”云门问:“夏在什么处?”洞山云:“湖南报慈。”云门又问:“几时离彼?”洞山云:“八月二十五。”云门云:“放汝三顿棒。”洞山至明日上前问讯日:“昨日蒙和尚赐三顿棒,不知过在何处?”云门骂云:“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洞山言下大悟。 第五则,平实无字:若人向平实问道:“如何是真如法身?”平实便于虚空写个“无”字,一手仰掌,缓缓托出去云:“这个便是!”汝若道是无字,舌头断为三截。 若人会得前四则,便会平实无字。会得平实无字,便会前四则,真心顿时现前。前面五则公案,若会其一,五则是一则。若以无念为悟,以能知能听之心为真如,以灵明觉了之心为真如,以虚空粉碎为悟者,此非真悟,五则依旧是五则。若有人见性而不明心的话,这五则依旧是五则。 在下于此和盘托出,禅子们若真会得,且莫向人明说,以免断人慧命。何妨前来与平实相见,商量见性与牢关,岂非禅门美事?则未来无量生中,同学菩萨道,真乃平实之道侣也。 五祖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未能会得以上五则同是一则,就是不识本心,所悟不真。应该低下心来寻找善知识,否则不免还要轮回。若未见性未明心的人,就不会知道悟后起修之道,就会跟人家说禅只有一关,就会说见性就是佛,悟后不用修行。这也是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将来要进人佛地,真是大难大难。 如果没有真悟得根本,故作悟状,强为人师,授人禅法,那就不免有差池之过。须知以盲引盲,因果可畏。禅子们欲为人师之前,应先明白这个道理,以免以盲引盲的重罪。如果不信此言,故作悟状,乃至为人印证,不免犯下大妄语的果报。凌行婆云:“语不知偏正,理不识倒邪,为人即祸生也。”禅子欲为人师之前,务必戒慎恐惧。因以公案代跋如上。时在公元1995年10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