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交流学十四讲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吴建民编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报道和看法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报道较为客观。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成见仍然很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会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推荐

本书可以使读者理解交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模拟案例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进行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处理与媒体关系的能力,由此培训大学生进行沟通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能力。

目录

序言

第一讲 绪论

什么是交流学

为什么要设立交流学

交流学的要素

第二讲 交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交流学的基本理论

交流的原则

在进行交流时,需要遵循的五条具体原则

交流的类别

第三讲 短时间的交流

不要轻视短暂交流

短暂交流的形式和技巧

抓住短暂交流提供的机遇

第四讲 中等时间交流

形式

内容

第五讲 长时间的交流

开好头

抓住听众关切的问题和兴奋点,讲话要有理、有据

用对比来说明问题

幽默的力量

要有人情昧

第六讲 言语交流的语言学基础

交流

言语交流:语言的微观研究

言语交流:语言的宏观研究

第七讲 非言语交流

非言语交流的定义与性质

非言语交流的方式

非言语交流的特点

非言语交流的作用

第八讲 交际礼仪

礼仪的概念

普遍遵循的礼仪原则

礼仪的分类与交际礼仪

交际活动中的着装礼仪

交际活动中的仪容礼仪

交际活动中的言谈礼仪

第九讲 跨文化交流

什么是文化

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及其对交流形成的障碍

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做到有效交流

重视“软力量”对有效交流的影响

第十讲 与媒体的交流

与媒体的交流是影响最大的交流,也是难度最大的交流

新闻记者的特点

与媒体交流的方式

与媒体交流的基本原则

附录 吴建民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上的讲话摘录

第十一讲 与外国媒体的交流

与外国媒体交流和沟通的意义

如何与外国媒体进行有效交流

第十二讲 如何当发言人

发言人工作难做

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立过程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实践的不断发展

外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做法

发言人的技巧、策略和做法

发言人和中外记者的关系

发言人的素质

第十三讲 如何进行竞争性陈述

三国申办2008年世博会的情况

进行竞争性陈述的基本原则

对三国陈述的几点看法

附录1 观看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三国中办2008年

世博会陈述录像前的说明

附录2 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三国申办2008年世博

会陈述材料

第十四讲 如何主持国际会议

知己知彼

开场白的重点是要引导会议

主席要对某些发言适当评论

善于对会议做出总结

附录1 观看南京名城市长对话会录像前的说明

附录2 南京名城市长对话会材料

试读章节

人在与他人的接触、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会给他人造成一定的印象。这种印象是逐渐加深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树立交流的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他人接触很多,在这过程中,头脑中有交流的意识和没有交流的意识,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以穿衣打扮为例。设想一下,一位女同志,有意识地注意了衣着,穿衣比较合身,颜色搭配跟她的皮肤、跟季节、跟当前流行的款式都比较协调,这个女同志给人家的印象就会比较好。尽管她没有同人家谈过话,但好印象在第一眼就形成了。

也有一种人,不修边幅,对衣着打扮毫不在意。我在国外工作期间,曾与使馆领事部的一位官员一起出席一次侨界的活动。他是新到使馆,从非洲过来。侨界请我吃饭,衣服都很讲究。而他呢,衣着很随便,胡子也没刮,我一看就有些不顺眼,但我也没说什么。过了几天,又一次侨界活动,这位青年同志也参加了,衣着还是不讲究,胡子比前两天还长了一点。我对他不修边幅的印象就加深了。他可能觉得,侨界活动都是中国人参加,无所谓,但他不知道,侨界活动也会给侨领们产生一定影响。他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给人印象不好,就可能令侨领们对侨界活动印象打折。后来,我找他谈了一次,提醒他注意。我说,外事活动是讲究衣着的,不可太随便。

我们与他人接触中,是否有交流意识,至关重要。因为,你意识到你的言行等可能会对外界产生影响,你就会去尽量做好。如果没有这种意识,那就容易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自己还蒙在鼓里,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交流的目的性

主体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客体的接触、沟通与交流,对客体的感官产生影响,使客体得到主体所要传达的信息。

上述一段话提到的两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时间。主体与客体接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时间利用得好不好,是鉴别交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交流时,必须要有时间观念。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了许多与实现目的毫无关系和帮助的话,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也是无效的交流。

二是信息。与别人交流的目的体现在信息里。想要给对方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发出这个信息,为发出这样的信息要做哪些铺垫,如何使对方容易接受发出的信息。这是主体在进行交流之前所要设计的。

没有明确目的的交流

往往这种交流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素养。

日常交流中,并非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这种没有目的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出现的。譬如去看电影,我的目的并不是同人交流,不是跟朋友约会,只是对电影有兴趣而已。这就是没有目的的。但是,你来到一个公众场合,你的举止,就会对周围人产生一定影响。在法国,侨界人士告诉我说,法国人对中国人的有些举止很反感。比如去看电影,电影院有一种推拉门,进门时有的中国人只管自己,不看后面,门就容易弹回来打着别人,有时还打着小孩和老人。法国人看了很不高兴,觉得这样做不文明、无礼。这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交流,但是给人造成了一种不好的印象。

90年代初,我在新闻司工作。有一次作为工作人员,随同中央领导人出访。出访前开一个预备会,在会议结束时,请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作指示。这位领导同志特别提醒大家,出国访问注意两条:一是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中国人嗓门大,在很多不需要大嗓门的地方也大声嚷嚷,形成噪音,外国人听了不舒服。有时住进旅馆也把房门大开,几个人在里边聊天,声音很响,影响了邻近房间人的休息。二是不要到处抽烟。吃饭的时候,旁边有女士,也不问别人是否介意,烟瘾发作,掏出就抽,有些对香烟过敏的人对此相当反感。出国访问进行交流,是有明确目的的,但是我们有很多其他的一些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如果不加以注意,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注意了,就会带来好的效果。

P15-16

序言

“交流”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交流活动的人是什么样的。古代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们交谈传授他的观点,中国儒家的鼻祖孔子通过与徒弟们对话传播他的思想。若没有交流活动,人类的智慧如何传承、积累和发展?

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可以说是吴建民大使主政外交学院后的又一项开创。在中外大学的新闻学专业都有传播学课程,传播学和“交流学”的英译都是communication,但是从这本《交流学十四讲》中可以看出,它与当前通常认为的传播学的内容有许多不同,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媒体的舆论传播范畴,也突破了西方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交流,在本质上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交换,人或人群可以分别是或同时是发送者、接收者和反馈者。然而,近年来,随着“communication”这个词在被翻译成中文“传播”以后,在学术界和新闻界产生了很大的偏差,使得一些人误认为“传播”就是“eommunication”的全部含义,减弱了“commu-nication”中交流、沟通、参与的意思,而被更多地理解为一种单向的信息流动,“传播”又回到了过去的那种信息单向流动的宣传模式。比如:传统的报刊的传播,虽然也有读者来信栏目,但它是经过编辑选择的,其互动性相当勉强。而事实上,即使是最重要的国际交流也是先从人际问。如首脑问、外交官之间、外事参与者之间开始,尔后才经媒体传播的,交流与传播是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作为人类最基本活动的交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却为人们所忽视,没有登堂入室成为“学问”。实际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这种交流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式灵活,感觉直接,互动性高,效率也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交流的效果小到只是传递一个信息给对方,有时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大到可以影响国际关系和一个国家及政府的国际形象。

有效的交流应该是,信息的传递者将自己想要讲的话以接收者容易理解的形式告诉他,在传递信息中也能激发起对方的“兴趣”,引起对方的关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的态度应该坚持朴实和诚实,从而建立交流中的信任感。建立“信任”是人与人交往中的第一步。不够朴实的语言将会拉大彼此之间的距离,套话、空话和卖弄是有效交流的大忌。高效的交流是通过思想新鲜、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来实现的。在讲话中或写作中,高手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能够用一句话表达的就不用两句话。另外,相关性也是有效交流的要素之一。这是指在交流中,理解了对方的背景才容易把我们想说的变成对方想听的,把我们传递的信息变成对方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交流,才可以事半功倍。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的交流原则。在交流中,我们要牢记,我们谈话的对象是人,我们谈论的既是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也是关于人和人的活动的。让我们再多学习一下邓小平同志是如何与中外人士交谈的,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更加直接、更加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意交流的效果,掌握交流的艺术。高科技的发展支持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求,典型的新技术包括了卫星电视、互联网和近年登场的移动电话。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电话和网络用户的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也许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手机,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在中国,手机短信已达到每天三亿条之多,其中,互联网站的“群发”方式短信具有大众传媒的性质。

新闻发布会是引导和影响境内外主流媒体报道的成本最低和最有效的方式。作为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就需要有更多的交流学训练,不懂交流就无法取得记者的信任和认同。比如,有时候发言人在面对镜头时,会下意识地以为不是在与人交流,而是在进行“人机对话”,从而失去感觉,此时发布信息就会态度冷漠;遇到某些记者蓄意挑衅的时候,不能在落落大方中保持镇静从容;有时候不善于挑选恰当的语汇抓住记者的注意力。其实,发言人与媒体交流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中与周围人们的交流经验。发言人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磨炼才能培养出来。从2003年夏天“非典”结束至今,国务院新闻办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协助下,为中央和各省市连续举办了近10期发言人培训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代新闻学、全球传播、政治传播和交流学原理及技巧培训了1000多名新闻发言人。在今后的培训中,这本《交流学十四讲》就将列入首选参考书了。

不仅政府发言人要掌握交流学,中国的记者也要学习交流学。在新闻发布会上往往外国记者较中国记者更为踊跃,针对性强且表达顺畅。在国际会议场合,中国参与者往往过于谦让,甚至羞于提问。我曾在上海与美国大陆谷物公司总裁斯泰里先生主持一个食品全球流通的讨论会,法国达能公司总裁Franck Riboud先生作了一个精彩的主旨发言,开始提问后出现了很长时间的静场,令我十分尴尬。《交流学十四讲》可以使读者理解交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模拟案例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进行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处理与媒体关系的能力,由此培养中国大学生(不限于外交和新闻专业)进行沟通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能力。

在外交部当新闻发言人应该说是吴建民同志最辉煌的时期之一。90年代初,他做新闻发言人后又兼任新闻司司长时,共做了200多场新闻发布会,新闻界说吴建民是非常有魅力的新闻发言人。那时正是中国外交困难时期,他却能收放自如地控制着发布会的现场气氛,准确把握国家利益所在。参加过他的发布会的记者无不佩服他应对老练却不圆滑,知识广博却不卖弄。吴建民作为发言人乐意接受采访,认真对待每一个面对公众的机会。他喜欢记者提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他看来,问题越尖锐,越能碰撞出有意思的回答。他认为新闻发言人语言上犯点错误比拒绝发言要强得多。他有一种能力或者说是人格:批评了对方,还能让人家给他鼓掌。他在1998年至2003年就任中国驻法大使期间,先后参与策划了“中国文化周”等活动,我直接领略了他的智慧与坦诚。他还获得了由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授予的“大将军”勋章,这悬仅次于授予外国总理的荣誉。他又作为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大使运用其娴熟的交流能力在交流中表达中国立场,在交流中化解误会,特别是在日内瓦人权会上,对西方的反华提案给予了有力的反驳。直到今天,在欧洲的一些场合,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问:“吴建民?就是在日内瓦痛打西方人权提案的那个人,太棒了!”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报道和看法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报道较为客观。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成见仍然很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会为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4年8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6: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