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比较系统、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中国人口发展的专著。来自国家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利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围绕人口的内在规律、人口文化素质、人口城镇化、人口与劳动就业、少数民族人口、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人口流动与迁移、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未来人口前景展望等方面展开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重点回答了全社会关注的人口自身、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该书资料翔实,剖析准确,对思考中国人口的现状、展望未来前景将大有裨益。
第一章 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人口增长
(一)20世纪以来的人口增量变化
(二)20世纪以来的生育水平变化
二、中国人口转变的历程
(一)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
(二)制度一政策发展
三、影响我国生育水平的因素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一、人口性別构成
(一)人口性别构成的现状与变化
(二)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
(三)出生性别比
二、人口年龄构成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现状与变化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和特点
(二)目前老年人口的就业、婚姻和养老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老龄化的差异
(二)城乡人口老龄化的差异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二)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
四、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四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一、生育水平变化与人口控制的回顾
二、2000年我国妇女的生育水平
三、1990—2000年妇女生育变化特点
四、妇女生育水平的差异分析
五、对未来中国人口控制的思考
第五章 人口的死亡
一、死亡人口数量及分布概况
二、死亡率及地区差异
(一)死亡率及其变化
(二)死亡率的地区状况与差异
三、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分析
四、婴儿死亡率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一)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
五、死因分析
六、人口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与人口死亡水平
(二)婚姻状况与死亡水平
(三)死亡水平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第六章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一、中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变动及特点
(一)婚姻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
二、家庭状况、变动和特点
(一)家庭户的现状
(二)家庭户的变化和特点
三、对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理论思考
第七章 人口的受教育状况
一、中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状况
(一)1990—2000年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发展的概况
(二)2000年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省际差异
二、中国人口的文盲率
(一)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历史变化
(三)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城乡差异
(四)中国人口文盲率的国际比较
三、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状况分析
(一)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
(二)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城乡差异
(三)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性别差异
(四)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较
四、不同受教育水平人口的队列分析
(一)中国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分析
(二)中国具有中等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分析
(三)中国具有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分析
五、中国成人学历教育及其对中国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一)中国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
(二)成人学历教育对我国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第八章 劳动就业状况
一、劳动年龄人口及其性別、年龄、文化素质构成
(一)总量变化
(二)性别、年龄及文化素质构成
(三)劳动参与率的变化
二、就业人口规模与构成
(一)就业人口规模与就业率
(二)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及变化
(三)就业人口的性别结构及变化
(四)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及变化
(五)就业人口的行业与产业结构及变化
(六)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及变化
(七)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
三、失业人口的总量与构成
(一)总量与失业率
(二)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构成
(三)失业的基本原因
四、非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及其变化
(一)非经济活动人口的规模
(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
(三)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年龄结构
(四)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性别结构
(五)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
五、就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就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就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
(三)就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九章 世纪之交时的中国各民族人口
一、各民族的人口变动
(一)人口数量继续增长,但速度已经放慢
(二)人口死亡力下降,局部地区的人口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
(三)妇女生育水平的超速下降,大部分民族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应引起注意
(四)总人口性别比趋高、年龄构成趋向老化、人口惯性仍然较大
二、各民族人口的分布
(一)地区分布
(二)城镇人口比例增加
三、中国各民族的发展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就业结构的优化
(三)职业结构的变化
(四)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人口发展
第十章人口迁移
一、人户分离
(一)概念、资料和方法
(二)全国及分地区的户口登记状况
(三)广义人户分离人口基本状况
(四)城市內部人户分离人口
二、人口流动
(一)省内流动人口
(二)跨省流动人口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四)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
(五)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关于人口流动的若干对策建议
三、人口迁移
(一)迁移人口的特征
(二)迁移的原因
(三)21世纪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展望
四、人口分布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
(二)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历史变迁
(三)我国的人口重心
(四)我国的人口与土地分布现状及历史变迁
(五)我国的人口再分布
第十一章城镇化
一、“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一)城镇化的涵义及特征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三)“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四)“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
二、“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
(一)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量
(二)由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量
(三)因市、镇的新建、扩建而增加的城镇人口量
(四)两次普查间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一)三大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异
(二)城镇化发展的省际差异
(三)三大地区城市和建制镇发展的差异
(四)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四、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
(一)中国城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 人口居住状况
一、数据和相关指标说明
二、家庭户特征变动趋势和城乡住房趋势
三、居民住房状况及区域差异
(一)住房拥有情况
(二)住房面积和间数
(三)住房设施
(四)住房类型和建成时间
四、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特征与住房状况
(一)家庭规模与住房状况
(二)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
(三)家庭生命周期与住房状况
五、家庭户主特征与住房状况
(一)户主年龄与住房状况
(二)不同出生队列与住房状况
(三)教育程度
(四)户主职业与住房状况
(五)户主所在行业与住房状况
六、未来家庭户及住房需求趋势预测
七、总结
第十三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
(一)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少
(二)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异很大
(三)人口超载引起环境退化
(四)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二、两次普查期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变化
(一)人口压力继续加大
(二)整体恶化的环境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开端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对策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在2030年代达到顶峰
(二)人口控制不能放松
(三)资源安全战略
(四)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五)合理分布人口以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四章 世纪之交人口发展展望
一、人口预测方法
(一)预测方法和基础数据
(二)人口预测的高、中、低方案
二、人口预测结果分析
(一)总人口发展趋势
(二)未来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
(三)未来人口的死亡和平均预期寿命
(四)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五)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
(六)未来学龄人口的变化
三、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总量在达到零增加状态后,将可能减少
(二)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增加,养老保障制度压力较大
(三)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结构调整
(四)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较大,就业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