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无痕(一位中国妈妈的教育感悟)
分类
作者 徐光等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 专业委员会推荐图书。

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本书是一位妈妈和她的12岁的儿子精辟、幽默的语言,还有他画的可爱的插图,妈妈 许光言过总结12年的教子经验和亲身感受,从四个方面:感悟童心教育无痕解放儿童共同成长阐述了她的家庭教育观,作者认为父母要有儿童的心态,懂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感受孩子内心的冷暖:像珠宝专家发现宝石一样,发现自已的孩子,对孩子放飞但不放任,关爱担不溺爱。

内容推荐

  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的才华,他的天赋需要父母用爱心和耐心去发掘。如何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如何有效地激励孩子进步?如何让孩子在适度的爱中健康成长?如何让孩子在纯良无瑕的天性?如何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等品质?

在《教育无痕》这本小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上许多问题的答案。本书是一位妈妈和她的12岁的儿子的共同创作的。书有不仅有儿子精辟、幽默的语言,还有他画的可爱的插图。妈妈徐光通过总结12年的教子经验和亲身感受,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她的家庭教育观。作者认为父母要有儿童的心态,懂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感受孩子内心的冷暖;要像珠宝专家发现宝石一样,发现自己孩子;对孩子放飞但不放任,关爱但不溺爱。

作者将自己的教子经验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对年轻父母具有启发性的教育方法。书中的故事和有趣的插图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愉快。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感悟童心——不让童心去流浪

和孩子演绎童话

让孩子学会长跑

教育要学会等待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好成绩来自快乐学习

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瞬章

充分发掘父爱的力量

用眼神同孩子交流

孩子当班长的启发

鼓励孩子

欣赏孩子的独特个性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孩子是天才的创造家

孩子间的沟通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爱护孩子的好奇心

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

孩子与动物

不要逼免子学游泳

发现孩子的学习模式

第二童年期

孩子与玩具

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决定

竞选中队长

不让童心去流浪

舍是为了得

爱惜孩子的荣誉

有爱就有希望

让孩子感受大自然

多给孩子一些爱抚和拥抱

第二章 教育无痕——让孩子默默地享用

家是孩子最温暖的地方

教育要选择时机

责任感能战胜恐惧

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点亮心灵那盏灯

孩子需要宽容和理解

让孩子自信过一生

教育有时也需要借喻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

帮助孩子战胜失落感

孩子的语言能力是这样提高的

理解是最好的药方

教孩子学会感激

教孩子学会理财

自理能力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圣人的力量

洒扫心灵的尘土

教育需要艺术

角色互换具有神奇的效果

帮助孩子克服自我束缚的心理

爱的使者

自信与自负

鲜花与掌声

哭泣的小柿子

心灵的存折

给予与分享

诚信是人一生的资本

思路比答案更重要

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快乐的人

用今天点燃明天

帮助孩子摆脱害羞心理

家庭就是一个互联网

第三章 解放儿童——让孩子像风筝一样飞翔

走出去,孩子变得更聪明

培养孩子的灵活性

“爱是偷偷的陪伴”

让孩子把怒气发泄出来

游山玩水有学问

孩子的想像力是无边无际的

父母要避免苛求完美

解读“挫折”

“放”是为了“收”

珍视孩子心中的疑问

具有洞见的“生活观察家”

孩子的心灵里埋藏着哲学的种子

帮助孩子开发幽默感

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他的情感变化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让孩子感受大学生活

小孩子理发也可以变得轻松、愉快

孩子的智慧

第四章 共同成长——妈妈在另一条跑道上成长

孩子的力量

体味宽容

赞美的“收获”

帮助孩子克服妒忌、自私的心理

怎样不让孩子沉迷于电视之中

有感于儿子考级

怎样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

与孩子共享艺术的喜悦

孩子眼中的图书选题策划

母爱的质量

如何面对公开课

增强孩子的内控能力

孩子呼唤适度的爱

品位“青苹果”

后记

试读章节

    “爱是偷偷的陪伴”

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儿子在“星星河俱乐部”举办的“爱的学校”会议上,声称要“发明”一种让父母消失的办法。他说:“这种产品是可以在不需要父母唠叨的时候,一按手中的遥控器,父母就在现实生活中立即消失,发送到别的星球上去。而在需要父母帮助、关心、爱护的情况下,一按手中的摇控器,父母立即出现。”

尽管我在教子中,比较注意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但有时也有一些唠叨、责备,从而使儿子有这种想法。这使我认识到与孩子“温暖而民主”的交流是父母教养子女的最重要方法。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告诉父母他的感受(你让他温暖与安全),那么他就会感到幸福。如果孩子能够跟你侃侃而谈,甚至批评你的意见(你营造的气氛让他觉得平等与民主),那么他会感觉自己在家庭中是有地位和控制能力的。

有益的沟通交流会促使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逐渐开放交流渠道,除了当“说者”,更要成为忠诚的“听者”。

从儿子的发明中,我深切地感悟到,爱更多的时候是悄悄地陪伴、静静地欣赏、默默地表达爱意。

台湾作家刘墉写的《爱是偷偷的陪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是不是都该学学那垃圾婆,为了给孩子多些自由与空间,刻意保持距离,躲在远处,给孩子一些偷偷的祝福与陪伴。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那女佣,偷偷陪着孩子,为她奉献、为她牺牲,然后偷偷地离开。”

我看过这篇文章,颇受启发,的确,“爱就是偷偷的陪伴”。记得儿子上初中第一天军训,我晚上去接他,远远看见儿子在操场上那投入训练的劲头,还看到他跑到总教官前接受表扬。我没有走到他能看见的地方,只是在远处默默地欣赏儿子的每一个动作。我感到自己是那样幸福和甜蜜。因为我感受到爱的最高境界——偷偷的陪伴!

此时,我已深深地体会到日本大岛先生的教育方法——“爱,藏起一半”的好处。

        P165-P166

序言

     序

    (徐惟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

和一般作序者不同,我和徐光同志本来不甚熟悉。我对她的真正了解,可以说就是从这一本书开始的。这也有一个好处,让我可以,也只能就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说一点因此产生的想法。

这不是一本教育学或者家庭教育学的专著,而是一本实录。一位年轻的母亲成功地教育了她的儿子,儿子也很争气地配合了母亲的教育。这位母亲的很多做法都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措,但又确实相当不一般,很多为人父母者不会这样做。正是这些看上去普通而不一般的做法,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徐光同志主张“教育是无痕”的。但是,教育果然能“无痕”吗?从呱呱坠地的孩子成长为合格的公民、人才,要经历多大的变化,要经受多少教育,当然不可能都是“无痕”的。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又确有“无痕”的教育在,而且往往是起很深刻作用的教育。有人把这种教育称为“无意识教育”。这个名称也不一定确切。因为这种教育在受教育者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认为是在受教育;而在教育者则可能需要更有意识的精心设计。相对来说,这种“无意识教育”或者“无痕教育”更多地出现在家庭教育之中。

对家庭教育的一种最普遍的误解就是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的附属或补充。许多父母天天忙着督促孩子做作业,督促孩子拿高分,辅导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以为这就是父母的责任。还有些父母也为没能教育孩子而苦恼,他们埋怨说:“哪里有时间呢?”其实家庭教育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包括选择人生道路,处理各种人生问题。这种教育需要通过说理来进行,更多的却需要通过父母的日常行为和父母为孩子设置的成长环境来达到教育目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每天可以看见父母是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怎样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中的喜怒哀乐,甚至一个眼神的变化,都在给孩子以教育。孩子还更直接地感受父母每天怎样对“我”,有什么期望,高兴什么,不高兴什么,从而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再进一步,孩子还会感受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各种后果,探求改善或者调整今后行为的方法。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契机。只有抓住这些契机,才能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这取决于做父母的本身是否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孩子的实际,懂得教育的规律,而不在于他们能专门拿出多少家庭教育时间。

徐光同志在书中讲述的许多故事显示出她是一位善于抓住这类契机的母亲。问题是类似的契机在别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往往多少有所展现,但却不能引起他们父母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些父母学习了其他成功父母的若干经验,回家模仿这些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这又是为什么?还有一些父母学习了一些好的方法可以成功一次两次,以后又不成功了,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说明,关键并不在于具体的方式方法,而在于能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看待儿童。徐光同志强调要“感悟童心”,实质就是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还没有完全长成,但是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认识,他们的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背规律不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玩具,看成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的物件,强制孩子按父母的意愿这样做那样做。走出这个误区,徐光同志的经验就容易学到手了。真正学到手了,就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创造,提炼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经验来。

作为本书的序言,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能不能对广大读者有参考价值。

后记

与一般作者所不同的是,我是一位出版工作者,且已从业12年了。这些年中,我策划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图书,仅家庭教育类图书就已达30余种。这些图书中的营养悄然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有了写书的冲动。同时,这也与我孩子的启发密不可分。

在编辑工作之余,我常常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一些感悟写下来,在相关报刊上发表。一天,7岁的儿子放学回来,兴冲冲地一边喊“妈妈”,一边手里高举着一本他在学校订的家教杂志。我知道他看见了我写的文字。他兴奋地说:“妈妈,您为什么不写本书呢?”我看着孩子热切的目光,笑了笑,说:“怕写不好。”“有我呢?您不知写什么的时候就问问我,我是您的孩子,也是您智慧的源泉。”他的话让我惊讶,更让我清醒。是啊,要写一本家教方面的图书,怎能离开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主人公。从此,我有了写一本家教图书的想法。于是我更加用心去感悟儿子及我接触的所有孩子的内心世界,细心地观察孩子们每一个眼神和细微的肢体语言,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并和一些年轻的父母亲交流教子的经验和教训,并把这些用笔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便有了这本小书的初稿。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这个细胞中最活跃的分子。我的这本书,主要是讲我日常和孩子亲密接触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也许我写的或讲的都是平凡的小事,因为我想平凡的才是大众的,才是每个孩子都可能发生、每个父母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我的观点或经验对如我一般为教育孩子而殚精竭虑的父母亲们有些许的帮助和启发,我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在此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我一直在感动着。

感动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刚老师、台湾著名教育专家廖永静博士、吉林省教育学院课改办主任杨玉宝博士、《莫愁——家教与成长》杂志编辑部主任马建强老师、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勤老师、杨炎老师等专家都奉献了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尤其在我想要愉懒的时候,他们会适时打来电话询问,让我不敢懈怠。

感动之二:此书初稿出来以后,经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侯慧男老师的热情推荐,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现中国大百科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先生亲自为这本书作序,给我这年轻后辈以极大的鞭策和激励。

感动之三:我80多岁的老母亲的积极支持和鼓励,给了我许多力量、智慧和爱。还有我的家人及亲人的关爱和勉励,尤其是我的儿子,给了我很多灵感和对家庭教育深层的思考。从来不看我写的稿子的丈夫,为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让我的心灵得以尽情地舒展。

感动的同时,我还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从1998年就开始策划编辑出版家庭教育图书。我非常感激新华出版社领导对我多年的扶持和鼓励,也很感激编辑室领导及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衷心地说一声:“谢谢你们!”

最后,我还要感谢各位读者,感谢你们的爱心、耐心,选购并看完我的这本书!作为一位作者、一位家教图书的出版工作者,更作为一位母亲,我真心祝愿您和您的孩子一起成长,成长快乐!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并企盼能直接听到你们的宝贵意见,欢迎给我发信:E-mail:xinhuaxg@126.com。

书评(媒体评论)

教育孩子不是一种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

     ——徐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