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影响不仅仅在于心理学界。他通过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到了当代的科学思想和研究。弗洛伊德曾期望把整个精神分析的未来交付于他,但荣格仍然忠实于自己思想的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体系和方法,不管是“集体无意识”理论还是“积极想象”的技术,都是对于心理学乃至人类思想的贡献。
本书介绍了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的原理、方法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心灵花园沙盘游戏治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申荷永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荣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影响不仅仅在于心理学界。他通过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到了当代的科学思想和研究。弗洛伊德曾期望把整个精神分析的未来交付于他,但荣格仍然忠实于自己思想的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体系和方法,不管是“集体无意识”理论还是“积极想象”的技术,都是对于心理学乃至人类思想的贡献。 本书介绍了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的原理、方法等。 内容推荐 这部书共分六章。在第一章“荣格成长的足迹”中,我们追溯了荣格最早的记忆,童年的梦幻,以及影响其一生的童年的神秘体验。荣格承认,童年的经历对其性格形成影响巨大,而那种神秘体验则属于他童年岁月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荣格思想的背景”,我们从其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荣格所受的最重要的影响,选择了三位特殊的人物来展开这种影响的意义,他们是弗洛伊德、“斐乐蒙”和卫礼贤。弗洛伊德代表了来自无意 识领域的开拓与指引,“斐乐蒙”则是荣格直接进入无意识独自探险的“导师”;而卫礼贤则给荣格带来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智慧与支持。 第三章“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由“集体无意识”、“炼金术思想”、“原型的理论”、“原型的意象”、“情结的含义”、“人格的类型”和“自性化过程”等组成,囊括了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思想内 容,涉及到对“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和“智慧老人”等具体内容的分析。 第四章“分析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在阐述了无意识、象征性和感应性的方法论思想的基础上,我们从荣格的词语联想法开始,着重介绍了梦的分析与工作、积极想象和沙盘游戏治疗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分析心理学的主要 方法和技术。 第五章“分析心理学的实践”,首先用“治愈与发展”呈现了分析心理学乃至广义的心理分析实践中有关目的性的思考。然后选择了荣格的三位病人:黑塞、保利和克里斯蒂安娜,呈现了分析心理学的有效性及其意义。最后,用“分析与转化”,探讨了心理分析所包含的阶段性目标以及最终转化的作用。 第六章“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有对荣格晚年生活和思想的叙述,有对荣格身边早期荣格学者的介绍,也有对后荣格学派的形成以及分析心理学在当代发展的分析。同时,也介绍了对分析心理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最后,以“分析心理学与中国”为标题,以“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为背景,呈现了当代分析心理学发展的新的期望与前景。 目录 引论:无意识的生命意义 第一章 荣格成长的足迹 一、梦想的童年 (一)荣格的出生 (二)童年的梦境 (三)神秘的体验 二、求学与成长 三、成家与立业 第二章 荣格思想的背景 一、荣格与弗洛伊德 二、荣格与“斐乐蒙(Philemon) 三、荣格与卫礼贤 第三章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二、炼金术思想 三、原型的理论 四、原型的意象 (一)阿尼玛 (二)阿尼姆斯 (三)阴影 (四)人格面具 (五)智慧老人 五、情结的含义 六、人格的类型 七、自性化过程 第四章 分析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一、对于心理分析方法的理解 (一)无意识水平的工作 (二)象征性的分析原理 (三)感应性的转化机制 二、荣格与词语联想方法 三、梦的分析与工作 (一)联想分析法 (二)扩充分析法 (三)积极想像法 四、积极想像技术 五、“沙盘游戏”治疗 (一)“沙盘游戏”的演化 (二)“沙盘游戏”的內涵 (三)“沙盘游戏”的运作 第五章 分析心理学的实践 一、治愈与发展 (一)“爱”能治愈 (二)自我探索与治愈 (三)自然与感应 (四)发展与內在成长 (五)发展包含着治愈 (六)发展意味着完整 二、荣格与黑塞:创伤与创作 (一)黑塞与荣格的交往 (二)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 (三)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 三、荣格与保利:原子与原型 四、荣格与克里斯蒂安娜:意象与灵感 五、分析与转化 (一)倾诉中的开始 (二)“阐释”与“辅导” (三)分析中的转化 第六章 分析心理学的发展 一、荣格的晚年 二、荣格与荣格学者 (一)爱玛·荣格 (二)托妮·沃尔夫 (三)安妮拉·亚菲 (四)卡尔·阿尔弗雷德·梅尔 (五)玛丽—路易斯·冯·弗朗兹 三、分析心理学的传播 四、爱诺思圆桌研讨会 五、“后荣格”的发展 (一)原型学派 (二)发展学派 (三)经典学派 六、国际分析心理学会 七、分析心理学与中国 (一)灵性:分析与体验 (二)灵性:意象与感应 (三)灵性:创造与智慧 后记:理解与体验 附录l 荣格生平与著作年表 附录2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访问中国(默瑞·斯丹) 附录3 荣格与中国(托马斯·科茨) 附录4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记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高岚 李群) 附录5 灵性:意象与感应——记第二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徐峰 甄国明) 试读章节 (三)神秘的体验 心中藏有秘密,对我的性格形成影响巨大。我认为这是我童年岁月的本质特征。我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一心探寻它的意义,却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 ——荣格 光明的美好——“明亮温暖的夏日,天空蓝蓝的,金色的阳光穿过绿色的树叶……”与黑暗的恐惧——黑色的石洞,胆战心惊的探索,吓出的一身冷汗……这对于童年的荣格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这种阴阳交织的感受一直伴随着荣格的成长,转化为种种童年的神秘体验。 荣格说:我记得小时候很喜欢玩火。“我们家花园里有一堵用大石头砌成的老墙,石头缝形成了洞,我常在一个洞里生一小堆火,让别的孩子帮助我四处找木头,不断添柴,为的是不让火熄灭。这堆火只归我一个人照管,别的孩子可以在别的洞里生火,可他们的火不圣洁,与我无关。我的火烧得很旺,上面有一圈圣洁的辉光。”这是一个7—8岁的孩子,受某种神秘使命的驱使,要为黑暗带去光明。就在这堵墙的前面有一道斜坡,斜坡里埋着一块突出的石头,荣格称“这是我的石头”。童年的荣格,就常常独自坐在这石头上,陷入阵阵天真的冥想: “我现在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但石头也能说“我”,也能想,“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正坐在我上面。”于是问题就来了:“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 在茫然于这石头与自我的思索的时候,荣格说,往往有一种特殊的黑暗感伴随着这童年的疑惑……30年过后,接近不惑之年的荣格重又站在那道斜坡上,凝望着童年时曾坐着幻想的石头,他说:“突然我又变成那个曾经点一堆神秘意义的火,并且坐在石头上苦思冥想究竟石头是我,还是我是石头的孩子了。” 对此,童年的神秘体验,有了成年智慧的结果。荣格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时刻,它像一闪即逝的电光照亮了我童年的永恒性。”与那神秘之火光和石头上的幻想同样重要的是,荣格在其上学用的尺子上,刻了一个小矮人,“大约两英寸高,穿礼服,戴着高帽子,脚蹬一双亮闪闪的黑轮靴子”。荣格用墨水把它染成黑色,然后从尺子上锯下来,放在铅笔盒里。同时,荣格还在铅笔盒里给这小矮人做了一张小床,用一点儿羊毛给它做了件大衣。同时,荣格去莱茵河边给这小矮人找来一块光滑的长方形的黑石头,也放进了铅笔盒。 荣格说这一切都做得极为神秘。他悄悄地把铅笔盒拿到房顶的阁楼,藏在一根大梁上,他为此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快慰。“我经常每隔几个星期,躲开人们的注视,溜上阁楼,爬上大梁,打开铅笔盒,看看我的小人和他的石头,每次我还要在盒子里放一个小纸卷,上面是我在学校写的、只有我自己明白的语言。” 于是,83岁的荣格说:“心中藏有秘密,对我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巨大。我认为这是我童年时代的本质特征。”而这种藏有秘密的孩子的神秘气氛,也就不仅仅是荣格童年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是荣格成长与发展的主要特点。 P11-P13 序言 序言 托马斯·科茨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前任主席 美国斯坦福大学兼职教授、资深荣格心理分析家 深度心理学到目前还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我们可以推测,这与中国5000年的丰富哲学与宗教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古往今来,从道教、佛教及儒教中继承的智慧,已经给中国人的心灵以充分的滋养。许多西方的哲学家,远至莱布尼兹、叔本华,到较近的尼采,都曾为东方的哲学所深深吸引,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表达出内在生命的真实性,同时强调了内在的心性发展。 卡尔·荣格是最早认真思索古代中国传统意义的深度心理学家之一。当他1923年在(德国)达姆斯塔特的“智慧学院”遇到理查德·维尔海姆的时候,已经是充满对东方的兴趣与渴望。维尔海姆是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多年,并且对中国的古代文献有着深刻的研究。通过维尔海姆,荣格开始潜心于《易经》的研究,并且身体力行于《易经》的操作和实验,以便获得对于中国心灵的更加深入的理解。荣格曾写道:“每次实验都能获得无可否认的出人意料的结果。在我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易经》的回应之间,涌现着某种我不能解释的富有意义的联结。”这对于荣格来说具有深刻的个人意义,使他获得了一种用意义联结,而非科学的原因和结果来观察世界的理论方式,从而使其发展出了自己的共时陸理论,或者称之为意义共存理论。 1928年,维尔海姆把《金花的秘密》(《太乙金华密旨》、《慧命经》)介绍给了荣格,荣格为此撰写了评论。从中所发现的炼金术代表着荣格一生的一次重大转变。正如荣格自己所说:其中包含着“使我破茧而出的第一个事件”,它使得荣格确信集体无意识、原型和自性化等关于人类心灵的概念的有效性。荣格一生都持续不断地阅读中国哲学文献,这对于他所发展的关于心灵本质的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荣格关于中国哲学和宗教的著述,吸引了心理学教授申荷永。申荷永在20世纪90年代曾两次获得富布莱特学者奖,在美国深造。在此期间,他与芝加哥的荣格心理分析家默瑞·斯丹(Muurray Stein)有了接触。默瑞·斯丹在我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期间,担任名誉秘书长。斯丹博士鼓励我去中国访问申荷永教授。与默瑞·斯丹一起,我们在1994年完成了最初的访问。十年之后,默瑞·斯丹接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继续与中国保持与发展着联系。 1994年之后,申教授获得在瑞士苏黎世和美国旧金山学习分析心理学的机会,曾加入了“分析心理学国际学者”(2000--2002)的项目。他经历了荣格心理分析,在荣格分析师的督导下为来访者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同时参加了无数的关于分析心理学的课程和研讨。他被选和被接受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个人会员,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分析心理学家。此外,申荷永教授曾组织了两届关于“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与其夫人高岚一起,组织了数次关于沙盘游戏治疗技术的研讨和培训。 申荷永教授返回中国之后,接任其在广州的大学教职,开始了心理分析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教学的基础上,他撰写了这部关于分析心理学基本原理的杰出著作。申荷永教授是把分析心理学传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选。通过这位既能从东方也能从西方来理解荣格的作者,读者们会获得一个认识与欣赏荣格的机会。 后记 理解与体验 我在完成了《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同样包含了我的理解与体验。写作这部书稿曾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书中的有些内容也是我多年来的实际感受。 我1995年初次来到瑞士苏黎世,在参加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议的同时,也获得了实际接触“荣格”的机会。仍然清晰地记得,每天走去库斯纳赫特荣格研究院的途中,尤其是经过那座小桥,踏在石子路上的感觉。那里曾有荣格走过与留下的无数的脚印。 我也曾多次走去库斯纳赫特的新教教堂,去感受归于自然宁静的荣格,偶尔会听到他默然的话语。 常常是傍晚,每当散步走过荣格故居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望去那楼上的灯光,想像着凭借这灯光阐述其深远思想的荣格。 尤其是到了波林根,你会依然感觉到荣格的存在,至少是他的身影。“心灵的真切”(the reality of psyche)曾是荣格的理想,也是我曾体验过的现实。 我自己对于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解与体验,前后经历了10年的时间。尽管如此,自知仍然是学习者。心理分析要有对无意识的理解与把握,而无意识始终属于未知的领域。对此我始终充满敬畏与感激。 我将此书献给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鲁格·肇嘉(Luigi Zoja)和默瑞·斯丹(Murray Stein)。他们都曾担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主席,相继10年之后也把我带入了这令人羡慕的国际学术团体。 我也感谢我的心理分析家亚考毕(Mario Jacoby)、鲁西克(Louis Vuksinick)和伯尼克(Robert Bosnak),我把《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题献给了他们。 本书中使用了很多的图片资料,为此我要作如下的感谢: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美国纽约·维夫伦基金会(Van Waveren Foundation)、瑞士苏黎世荣格研究院原型象征图片档案馆(ARAS)、美国旧金山荣格研究院原型象征图片档案馆(ARAS)、美国喀戎出版社(Chiron Publication)、瑞士戴蒙出版社(Daimon Publication),以及托马斯·科茨(丁homas Kirsch)、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和罗伯特·韩韶(Robert Henshaw)等个人。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柯莎丽(Sally Kaufmann)。她是我的良师益友,用她的智慧与关怀充实了我对荣格及分析心理学的理解与体验。 申荷永 2004年5月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