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地球故事系列”的原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环球公司制作的系列科学节目的配套读物,出版后受到热烈的欢迎。在全民科普活动的高潮中,辽宁教育出版社再度与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合作,将这套在科学发达国家已获得成功的读物引进到国内。这是继推出《探索》书系之后科学界与出版界在科普领域合作的又一大事。
《神奇之旅(世界最伟大动物旅行家的风采)》(作者奈杰尔·马文)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奇之旅(世界最伟大动物旅行家的风采)/地球故事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英国)奈杰尔·马文著//王玉山等译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地球故事系列”的原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环球公司制作的系列科学节目的配套读物,出版后受到热烈的欢迎。在全民科普活动的高潮中,辽宁教育出版社再度与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合作,将这套在科学发达国家已获得成功的读物引进到国内。这是继推出《探索》书系之后科学界与出版界在科普领域合作的又一大事。 《神奇之旅(世界最伟大动物旅行家的风采)》(作者奈杰尔·马文)是该系列中的一册。 内容推荐 《神奇之旅》(作者奈杰尔·马文)将我们带到了六种特异动物旅行家的世界中去,追随它们史诗般的长途跋涉,越过陆地,下潜海洋,飞过天空,每个旅行都是自然壮观,每种动物都是令人惊奇的迁移好手: 一只家燕出生后甚于还不到四个月时,就从英国到了南非,飞行10000公里; 一头小北美驯鹿横跨加拿大冻原的艰苦跋涉使得它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走得更远; 一条澳洲鳗鲡随洋流来到澳大利亚的河流中,在那里度过15年后再返回太平洋深处的出生地,去产卵,然后死亡; 一只纤弱的黑脉金斑蝶的令人震惊的4000公里飞行,从加拿大来到墨西可,在那里一个山区庇护所与几百万只同类一起越冬; 一头刚出生的灰鲸游泳几千公里,从热带来到北极海洋; 一条响尾蛇在极为干旱的索诺兰沙漠上每年非常精确地迁移,来到准确的目的地; 每种动物的旅行都带有目的,为了寻找食物、繁殖地或冬眠场所。如果它们达不到目的地的话,还不如死掉。在《在神奇之旅》一书中,我们与它们一同旅行,分享它们的成功和分担它们的失败,并且为它们坚韧不拔和导航的伟绩作个见证。 目录 导言 一 燕子的漫长历程 二 驯鹿的艰苦跋涉 三 鳗鲡的马拉松 四 蝴蝶的迁徙 五 鲸鱼的航海 六 响尾蛇传奇 试读章节 面对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有趣现象,也许没有什么事情会比一些生物的神奇之旅更为令人敬畏。这些生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有规律地表演着旅行传奇。本书以及与之配套的电视片涉及了六种根本不相同的物种,它们的迁移技巧、恒心和忍耐性,有时加之表面上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确实令人惊叹。当然,这些动物并不是惟一的将旅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物种,我之所以选择它们而非其他生物,是因为它们中每一种总有一些特殊东西。 让我讲述动物旅行者故事的最初动机源于一种极小的鸟。我记忆深处中有这样的一幕,一只家燕低低掠过我的头,追逐被我从草丛中惊起的昆虫。它迅速地飞进位于农场小屋处较暗的栖息之所,当我在门旁稍驻,就能听见它的孩子在进食时发出的吵闹声。我激动地告诉父亲我之所见,父亲告诉了我一些难以相信的事情:我在英格兰南部所观察的这些小鸟将在大约10000公里以外越冬。 家燕是世界上最为人类所熟悉的鸟类之一。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其诚实的本质,这已经导致它们与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石器时代到今天,家燕几乎只在我们的住处选择筑巢,从泥浆抹成的简易棚子到混凝土构成的牛棚。它们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大部分土地上繁衍。它们在这些北部地区只生活半年,这成了它们备受关注的又一原因。 家燕如何春来秋去这一问题一直吸引着人们。曾经有这样的观点,即它们的翅膀太脆弱,它们难以越过大洲和海洋,而是飞向了月球。在16和17世纪一些科学家确信家燕在池塘底部的淤泥中作茧越冬,这种想法起因于这种鸟的一些习性,例如低飞越过湖泊和水塘,还一起挤在水面附近的芦苇荡中。 而今我们已经知道家燕是在南半球越冬的:但是这种迁徙与这些奇异的想法一样有意思,并且会同样让那些早期的动物学家感到不可思议。正是《鸟类环志》提供了家燕确实一年做两次洲际跋涉的不可反驳的证据,并且正是那些看起来脆弱的翅膀让这些小乌跨过海洋、山峦和沙漠。 这些小鸟迁徙的绝对范围和它们必须克服的困难让我们在拍摄期间得以彻底了解。我们跟随秋季离家的小鸟,遇水乘船,见地走路,远至撒哈拉沙漠,路途达几千公里。在法国南部卡马格的两天时间里,我们无法拍摄:当地刮起了暴风,更不用说冰冷的雨点随暴风会损坏摄像机镜头。在天气温和的时候,燕子接近地面而飞,捕一些它们所能发现的昆虫,它们的旅程由此而耽搁下来,但是一旦天气好转,这些顽强的旅行者又要向南前进。 向南到达摩洛哥后,我们同这些小鸟又要面对撒哈拉沙漠的相同问题,而且撒哈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十月的最初几天里气温高达35摄氏度,当摄影师马克·佩恩一吉尔拍摄到燕子在一片绿洲上将干渴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他在一天中也狂喝了3公升矿泉水。 在燕子行程的最后阶段,我们也乘飞机航行,当然我们乘坐的是喷气式飞机。我们所乘坐的飞机重达396吨,长约70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年前我就已经观察的那种小鸟,和它所有的正沿同样的路线迁徙的亲戚与后代只有l 8厘米长,重量仅22克。我们航行到南非增加燃料达100000千升;而燕子旅行的能量仅仅来自于飞行中所捕获的昆虫,这些鸟类燃料消耗效率令人震惊(没有专门为家燕作这方面的计算,但黑头森莺每加仑飞行720000英里,相当于每公升250000公里)。 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纳塔尔省的姆克兹野生动物保护区。有一天,正当马克和我待在一个隐蔽处,突然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喷鼻,此时一头不同寻常的白色犀牛笨重地奔向水坑,准备打滚。即将入水时,鲜绿色的蝇类从其隐身处振翅飞起。突然,一只家燕出现了,冲向这些昆虫,在掠过水面喝到水之前,在它的嘴里已经抓取了一只或两只。当我想象这种仅有我握起拳头大小的小鸟所完成的旅行时,我感到极为兴奋。所拍摄的这只燕子是从英国南部孵出的燕子中的一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能性如此小,因为在非洲越冬的家燕超过了20亿只)。在英国南部时它们捕获过家畜身边的昆虫,而现在它又在这个禁猎区捕猎。 我之所以选择家燕的旅行,是因为沿线的壮丽景观与任何其他鸟类的经历大体相同。但是家燕并不是飞得最远的种类,这个名誉当归属于北极燕鸥,这种鸟从北极飞到南极横跨约30000公里,并且每年还飞回去。本书讲述的第二个故事是有关生活于北美的驯鹿这个长途跋涉者的,这里描述了一个冠军的形象,最近才发现它们为了食物集体迁移到传统的产犊地,其旅程大于我们这个地球上任何的其他哺乳动物。我选中北美驯鹿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先驱生物学家瑟奇·库蒂里耶的工作,他已经在苔原上跟踪驯鹿群达几千公里。 一对直升飞机在轰鸣声中低低地飞过广袤而平坦的地域。摄影师加文·瑟斯顿、助理制片人马特·汤普森和我在瑟奇和他的科学小组的后面飞。在我们下面有的地方会出现75万只驯鹿。我们看不到其中的任何一只,因为这些动物分散地越过比欧洲还大的魁北克区域。它们暗暗的毛色也与冻原暗淡的色调完全融合在一起,于是缺乏经验的摄影人员肯定会被高高分布于小山上的圆石堆所欺骗。但是,经过两个小时的搜索,前面直升飞机最终在一个20000只驯鹿群上面高高盘旋。 我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多哺乳动物聚集在一个地方。它们组成的褐色潮流淌过贫瘠的土地,许多驯鹿边走边吃,从矮小的柳树上采食叶子,口塞得满满的。驯鹿一直被加拿大的当地居民所狩猎,它们平时的动向很久以前就已被知晓,但俯瞰那稠密的群体,很难跟踪某个个体。那么,瑟奇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答案在于一两只驯鹿已带上了装有无线电发报机的塑料项圈。通过这种方法,它们可通过卫星被连续跟踪,,由此它们的路线和行程可在地图上标出。瑟奇于是可以有其惊奇的发现,一只雌性驯鹿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漫步距离达到令人惊讶的9000公里。更令人惊奇的是它那刚刚出生的小鹿尾随其后,也跋涉了同样的距离。 其他动物是在没有双亲帮助下也能达到它们以前没有去过的目的地。淡水小鳗鲡在它们洄游时就是这样做的,在系列片和本书中,我感到基本上包括了它们洄游情况,它们的旅行在不可思议之余也让人感到神秘。为了拍摄这些动物,捕鳗鲡渔人的帮助同科学家一样极其宝贵——渔人对于鳗鲡何时何地旅行必须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否则的话他们将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工作。汤姆·奥斯本是澳大利亚最有经验的渔人之一,熟悉在那儿生活的澳洲鳗鲡。我向他询问小鳗鲡何时开始逆流洄游,他告诉我他可以对此预报,通过水流的复杂变化、月亮的圆缺和季相,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他的直觉。P7-9 序言 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日心说引发的科学革命诞生之前,人类一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球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而在今天,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知道,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星宿。无论是块头和体重,还是年龄和能量,它在浩瀚无垠的星际大家庭中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 但是阿姆斯特朗们有另一种体验,幸运的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那样地超凡脱俗:一个在深邃的天幕上发出蓝色光辉的透亮球体,是太阳通过大气圈和水将我们的家园装扮得如此动人魂魄。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李比希在19世纪中叶说过:“只要对碳酸氨、磷酸钙或什么钾盐进行认真的研究,就很难同意经过热、电或其他自然力的作用可以把它们变成任何一种具有繁殖功能的有机胚胎。”然而到了1953年,美国人米勒利用实验室里的人造雷电,从包含水蒸气的“原始大气”中生产出12种生命不可或缺的氨基酸。他和其他的小组利用另外的装置将类似的实验重复多次,结构都是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化成有生命的有机体。 水是万物之源。表面上覆盖着水的星球不多,从这一层意思上讲地球是宇宙中的幸运儿。当然有水也不见得就有高级的生命。智慧的出现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法国科学家里夫把地球大约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天:在这一天的前四分之一,地球上还是一片死寂;清晨六点时最低级的藻类出现在微有暖意的水中,而直到晚上八点软体动物才开始在海洋与湖沼中蠕动;恐龙于晚上十一点半匆匆登场,十分钟后谢幕而去;哺乳动物则在最后二十分钟出现并迅速地分化,而灵长类的祖先于晚上十一点五十出台,它们的大脑在最后两分钟里扩大了三倍。幸亏摩尔定律不适于生物进化,否则未来的人类将真的如同科幻小说里描绘的那样,沉重的头颅压垮了他们瘦弱的身躯。 宇宙中是否还有另外的文明与智慧?神学家认为地球是惟一的“天之骄子”,而科学家倾向于存在着球外文明。 与地球有关的故事还可以讲很多很多。它的心脏是一团炽热的铁镍熔浆,向上是馓榄石的地幔和一层薄薄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的地壳,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与摩擦不断改变着地表的面貌;高山、峡谷、海洋、江河,还有地震、海啸和岩浆的喷发。地球上存在过的物种估计有1400万种之多,哺乳动物人科中的一部分佼佼者在进化中发展出了语言、文化、艺术和自己的社会结构,并借助科学与技术去探索地球内外的未知世界。从地表向外扩展则有大气圈、电离层和辐射带,再向外是环绕它的卫星——月球。地球的直径与太阳的直径相差100多倍,而与银河系直径相差的倍数,在10的后面还要加上15个零。再举目远望,与银河系类似的几十个星系组成本星系群,更多的本星系群进一步组成本超星系团,仍在膨胀中的宇宙含有数百个这样的本超星系团,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干大约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这些都是我们要在《地球故事》的总标题下讲述的故事。它们中的大多数是经过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证实了的真理,有一些则是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和争论的问题,其中还有一些恐怕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争论下去,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的魅力就在这里。 这套书系的原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环球公司制作的系列科学节目的配套读物,出版后受到热烈的欢迎。在全民科普活动的高潮中,辽宁教育出版社再度与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合作,将这套在科学发达国家已获得成功的读物引进到国内。这是继推出《探索》书系之后科学界与出版界在科普领域合作的又一大事。我对此表示欣慰并愿为之序。 预祝《地球故事))在中国成功。 中国科学院院长 2000年初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