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大学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使命促使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大学作为供给方,为需求方的企业提供互补性创新资源,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应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我国大学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工科领域,对应用研究的过多追求导致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向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层面下移。由于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以企业为导向,这使得其反向地对大学目标和学者的学术绩效达成方面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学术界过去对这一研究的关注点大量聚焦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绩效或合作绩效的影响上,对于产学研合作影响大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个体层面上学者的学术绩效的影响路径缺乏探讨,更缺乏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书将研究点落脚在微观个体层次,以高校科研团队的学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围绕为什么参与产学研合作、怎么做以及参与产学研合作带来的学术绩效结果如何的逻辑,搭建了“合作动机是起点,资源投入是中介,伙伴匹配是调节,学术绩效是目标”的概念理论框架,明确回答“高校科研团队的学者是如何基于异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动机去选择不同的合作行为,进而最终实现学术绩效优选化。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研究意义 第四节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动机—行为—绩效”框架研究 第二节高校科研团队相关研究 第三节高校个体层次下的产学研合作 第四节合作动机相关研究 第五节合作行为相关研究 第六节学术绩效相关研究 第三章基于行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 第一节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第二节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实践 第三节产学研合作动机 第四节产学研合作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