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近现代报刊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的镜像,报刊阅读则是新闻消费和意义生产的主要方式。读者在读报时分的所思、所言、所记,就是在观察自我、想象他者、阅读社会。 阅读史特别强调读者“读什么”。本书广泛采用报刊、日记、书信、回忆录、年谱、文集等多类型史料,尤其注重稿本、抄本珍稀史料的运用,以读者留下的“零碎”文本为基本线索,呈现不同时空中的阅读个案;通过文本的聚合、连接与穿插,结合特定历史语境和社会情境,在时空变奏中多角度呈现具体的阅读场景和社会话语,探究读者的新闻解读、知识获取、家国情怀与心路历程。 读者的报刊阅读本身便是事件,存在多元的复调,报刊对读者的影响可谓“月映万川”。读者的意愿、想象、观念与主义,在阅读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意义的节点,编织成纵横交错的意义网络,展现了近现代社会的复杂面相。 内容推荐 如果说报刊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像,读报人的记录是镜像投出的光影,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报刊阅读呈现出何种图景呢? 纷乱时局折射了蓬勃且多元的阅读景象。青年学生的读报活动与思想转变、报刊舆论与学生运动、抗日宣传与读者反响、民主观念传播与知识分子读报活动、社会思潮与报刊多元化、都市报刊与读者文化生活、政党报刊与群众运动、地方报刊与基层言说、学术刊物与知识分享等,都在本卷中得到了细致深入的展现。 翻腾的社会声浪从未脱离时代命运。政治主题与家国情怀在每一位读报人的记录中回响、共振,汇成高昂激越的主旋律。从读者群体到党派群体,从党报的影响力到意识形态斗争,从统一战线到抗日烽火,从国共分裂到三年内战,报刊阅读史贯穿着一条主线:救亡图存。 本卷通过对内战、抗日、第三条道路在报刊传播中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大量个案为依托,描绘出“报刊地理”“接受政治”与读报活动的复杂网络。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十年内战时期报刊发行与阅读的推广 第一节 十年内战时期报刊的发行与传播 一、报业发展与地理分布 二、杂志业的发展 三、报刊发行与传播 第二节 教育发展与阅读理念的强化 一、教育发展与民众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报刊新闻价值与阅读理念的强化 三、读、剪、存:剪报活动的兴起及技术史考察 第三节 阅报教育与儿童读报活动的开展 小结
第二章 十年内战时期阅报组织与公共阅读的发展 第一节 官方对公共阅读的推动 第二节 民众阅报处与公共阅读的推广 第三节 民众阅报牌的发展 第四节 民众阅报处的运行与日常管理 第五节 公共阅读规模及社会影响 第六节 图书馆的报刊阅读状况 小结
第三章 十年内战时期时局变动、新闻呈现与读者观感 第一节 重大新闻叙事与读者的阅读心理 一、“九一八”事变的新闻叙事与读者观感 二、“一·二八”事变与读者反响 三、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与读者读报感想 四、西安事变相关报道对读者的心理影响 第二节 学生报刊阅读际遇与心路历程 第三节 传统士绅的报刊阅读活动 第四节 学者的报刊阅读 一、本土学者的报刊阅读 二、海归学者的报刊阅读 第五节 作家、艺术家的文艺报刊阅读与感想 第六节 小学教师的读报活动与思想历程 第七节 党政官员的报刊阅读与时局观察 第八节 建构历史场景:胡适的剪报活动与意义呈现 小结
第四章 报刊采编、读者阅读与交往网络 第一节 编者与读者的互动 第二节 《东方杂志》与读者和作者的沟通 第三节 邹韬奋与读者的交往活动 第四节 胡适的办刊活动、阅读实践与交往网络 第五节 作者投稿与思想历程 第六节 书信、报刊与读者交往网络 小结
第五章 十年内战时期中共报刊发行、阅读及影响 第一节 党报党刊的发行与推广 第二节 公共读报活动与报刊宣教作用的提升 第三节 个人读报活动与时局述评 小结
第六章 抗战时期报刊的空间分布、发行范围与时代特色 第一节 抗战时期报刊内迁与格局变化 第二节 国统区报刊的发行与影响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发行与影响 第四节 沦陷区及上海“孤岛”时期的报刊发行情况 小结
第七章 抗战时期读者的报刊阅读活动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与读者读报的反响 一、卢沟桥事变与官场的复杂阅读心态 二、传统士绅的阅报记录与悲恨情绪 三、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读报感想与家国情怀 第二节 淞沪会战报道与读者阅读心境 第三节 抗战时期读者群体的报刊阅读、时局观察与精神世界 一、党政官员、军官的读报活动与时局评析 二、学者的报刊阅读与家国情怀 三、文艺界人士的报刊阅读与精神寄托 四、学生的报刊阅读与社会焦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