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化学工业
作者 朱卫东 主编 王导平、潘义、杨任 副主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是国内首部系统介绍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的专业图书,全面呈现了该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图景。本书首先概述了“双碳”政策背景、碳监测、碳核算、碳计量、碳足迹、碳交易的有关知识以及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现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多种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包括非分散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腔衰荡吸收光谱、腔增强吸收光谱、光声光谱、差分吸收光谱等光谱技术和气相色谱、气质联用等色谱技术)的测量原理、系统组成、关键部件、典型仪器产品及应用实例,系统总结了碳排放连续监测、碳捕集利用封存监测、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城市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海洋碳汇监测、碳通量监测中适用的技术与仪器,深入解析了碳排放计量、碳排放权交易、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排放报告编制的技术要点,介绍了碳监测智能化信息监控平台及其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并对温室气体监测的标准物质、量值溯源、质量控制、数据质量和仪器比对测试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融合了多位一线专家的经验和智慧,集广度与深度于一体,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可供大气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仪器研发与制造、分析技术开发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双碳”目标与碳监测的有关知识
1.1 温室气体减排与“双碳”目标\t001
1.1.1 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t001
1.1.1.1  温室气体及温室气体升温效应\t001
1.1.1.2  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危害\t002
1.1.1.3  温室气体监测的有关术语\t004
1.1.2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碳达峰、碳中和\t006
1.1.2.1  IPCC与温室气体减排最重要的三个法律文件\t006
1.1.2.2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碳达峰、碳中和\t007
1.1.3 中国“双碳”目标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措施\t008
1.1.3.1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t008
1.1.3.2  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阶段要求\t009
1.1.3.3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措施\t010
1.2 碳监测、温室气体核算与碳监测管理\t011
1.2.1 碳监测的概念与温室气体监测的有关知识\t011
1.2.1.1  碳监测的概念与有关知识\t011
1.2.1.2  碳监测与温室气体监测的关系\t013
1.2.1.3  碳排放、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排放监测\t014
1.2.1.4  碳计量管理、碳排放权交易与碳足迹\t016
1.2.2 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t019
1.2.2.1  温室气体核算方法\t019
1.2.2.2  温室气体核算技术与核算体系\t020
1.2.2.3  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t021
1.2.3 温室气体监测的应用领域及有关技术管理\t023
1.2.3.1  温室气体排放源监测\t023
1.2.3.2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t024
1.2.3.3  温室气体的碳汇监测与通量观测\t025
1.2.3.4  温室气体监测的有关技术管理\t025
1.2.4 碳监测管理与评估试点工作要点及其进展\t027
1.2.4.1  碳监测管理与评估试点工作要点\t027
1.2.4.2  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的技术进展\t029
1.2.5 强化“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t030
第2章  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及监测仪器技术总览
2.1 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t033
2.1.1 常见温室气体的特性及其监测方法\t033
2.1.1.1  常见温室气体的特性\t033
2.1.1.2  常见温室气体浓度的监测方法\t035
2.1.2 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技术应用与量值溯源\t037
2.1.2.1  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t037
2.1.2.2  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的数据信息应用\t040
2.1.2.3  温室气体监测的量值溯源\t040
2.1.2.4  温室气体监测与污染气体监测方法的比较\t041
2.1.3 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现状\t042
2.1.3.1  工业排放源监测技术现状\t042
2.1.3.2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技术现状\t043
2.1.3.3  碳汇与碳通量监测技术现状\t047
2.2 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技术的应用研究\t049
2.2.1 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技术的应用研究\t049
2.2.1.1  国外的应用研究\t049
2.2.1.2  国内的应用研究\t050
2.2.1.3  国内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与遥感探测技术的应用研究\t051
2.2.1.4  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仪器技术应用\t051
2.2.2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现代在线分析仪器技术\t052
2.2.2.1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在线光谱分析仪器技术\t052
2.2.2.2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在线气相色谱仪器技术\t056
2.2.3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环境光学遥测仪器技术\t057
2.2.3.1  温室气体遥感探测技术\t057
2.2.3.2  “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仪器技术\t060
第3章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
3.1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概述\t063
3.1.1 常见温室气体的红外光谱及特性\t063
3.1.2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的检测原理\t067
3.1.3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的结构形式与关键部件\t068
3.1.3.1  结构形式\t068
3.1.3.2  光源与气室部件\t069
3.1.3.3  检测器与滤光器部件\t071
3.1.4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的技术特点\t072
3.1.5 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器的技术分类\t073
3.1.6 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概述\t074
3.2 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的产品技术与应用\t077
3.2.1 采用薄膜微音器的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t077
3.2.2 采用微流量检测器的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t078
3.2.2.1  微流量检测器技术\t078
3.2.2.2  国内外微流型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t079
3.2.3 采用滤波相关及多返池的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t080
3.2.3.1  常规的滤波相关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检测技术\t080
3.2.3.2  滤波相关非分散红外气体分析仪的多组分气体检测技术\t082
3.2.3.3  GFC+长光程多返测量池的非分散红外气体检测技术\t082
3.2.3.4  IFC用于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的技术及应用\t084
3.2.3.5  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吸收峰选择与抗干扰分析\t086
第4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
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分析仪监测技术概述\t089
4.1.1 FTIR气体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t089
4.1.1.1  概述\t089
4.1.1.2  FTIR在线光谱仪的基本原理\t090
4.1.1.3  FTIR在线光谱仪的测量方法与光谱反演\t091
4.1.2 FTIR气体分析仪的结构组成与关键部件\t095
4.1.2.1  FTIR气体分析仪的结构组成\t095
4.1.2.2  关键部件:气体测量池\t096
4.1.2.3  关键部件:迈克尔逊干涉仪\t098
4.1.3 FTIR气体分析仪的应用及技术分类\t099
4.1.3.1  FTIR在线分析仪在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应用\t099
4.1.3.2  FTIR分析仪的技术分类\t100
4.1.4 主动FTIR测量技术与被动FTIR测量技术\t101
4.1.4.1  主动FTIR测量技术\t101
4.1.4.2  被动FTIR测量技术\t102
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体监测系统技术与应用\t103
4.2.1 抽取式FTIR在线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监测技术与应用\t103
4.2.1.1  抽取式FTIR在线光谱气体分析系统技术\t103
4.2.1.2  用于固定源排放的抽取式FTIR测量系统的典型产品\t104
4.2.1.3  便携式FTIR测量系统技术与典型产品\t107
4.2.2 开放光路式FTIR气体分析系统监测技术与应用\t110
4.2.2.1  开放光路式FTIR的气体吸收测量与光学系统\t110
4.2.2.2  开放光路式FTIR监测系统的典型配置\t111
4.2.2.3  开放光路式FTIR监测系统的典型产品与应用\t112
4.2.3 被动式FTIR在线光谱技术在温室气体遥测领域的应用\t115
第5章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气体监测技术
5.1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气体监测技术概述\t120
5.1.1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分析的测量原理与测量技术\t121
5.1.1.1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分析的测量原理\t121
5.1.1.2  激光吸收光谱分析的测量技术\t122
5.1.1.3  TDLAS测量技术\t124
5.1.1.4  长光程测量池技术与激光多组分测量技术\t125
5.1.2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测量系统组成\t126
5.1.3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的关键部件\t131
5.1.3.1  激光光源\t131
5.1.3.2  气体测量池\t134
5.1.3.3  红外探测器\t135
5.1.4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的技术分类\t137
5.1.5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140
5.2 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t141
5.2.1 近红外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t141
5.2.1.1  近红外激光吸收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与研究\t141
5.2.1.2  近红外区温室气体CO2与CH4吸收谱线的选择\t141
5.2.1.3  一种用于测量大气中温室气体CH4的激光测量装置\t143
5.2.1.4  一种多次反射的直接吸收光谱法测量CO2的激光测量装置\t144
5.2.2 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t145
5.2.2.1  中红外半导体激光光谱分析技术概述\t145
5.2.2.2  QCL中红外光谱的温室气体检测技术\t147
5.2.2.3  NIR+MIR激光测量的多组分气体监测技术\t150
5.2.3 开放光路式半导体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t153
5.2.4 便携式及遥测式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t156
5.2.4.1  便携式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t156
5.2.4.2  遥测式激光光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技术应用\t156
第6章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
6.1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概述\t159
6.1.1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研究进展\t161
6.1.2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的测量原理\t162
6.1.2.1  基本原理\t162
6.1.2.2  气体浓度反演技术\t164
6.1.3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的技术分类\t165
6.1.3.1  按光源分类的CRDS技术\t165
6.1.3.2  按光学腔结构分类的CRDS技术\t168
6.1.3.3  按频率匹配调制方法分类的CRDS技术\t170
6.1.4 腔衰荡光谱法气体监测仪器的基本组成与关键部件\t171
6.1.4.1  基本组成\t171
6.1.4.2  关键部件\t172
6.1.5 典型的连续型腔衰荡吸收光谱监测仪器技术\t177
6.1.5.1  锁定激光扫描腔长的连续波腔衰荡光谱仪器技术\t178
6.1.5.2  稳频激光器动态锁定腔长的连续波腔衰荡光谱仪器技术\t179
6.1.5.3  其他连续波腔衰荡光谱仪器技术\t180
6.2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技术与应用\t181
6.2.1 腔衰荡吸收光谱监测技术应用概述\t181
6.2.2 腔衰荡吸收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典型产品\t182
6.2.2.1  国外典型产品\t182
6.2.2.2  国内典型产品\t186
6.2.3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腔衰荡吸收光谱监测系统技术\t188
6.2.3.1  CRDS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组成及配置要求\t188
6.2.3.2  CRDS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的采样系统及除水技术\t188
6.2.3.3  CRDS温室气体光谱监测系统质控及量值溯源\t189
6.2.3.4  国外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的典型组成\t190
6.2.4 腔衰荡吸收光谱法用于温室气体CO2、CH4、N2O监测的典型案例\t190
6.2.4.1  CRDS在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站应用的典型案例\t190
6.2.4.2  CRDS用于温室气体走航监测的应用案例\t192
第7章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与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
7.1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t194
7.1.1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概述\t194
7.1.2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的检测原理\t195
7.1.3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的技术分类\t196
7.1.3.1  技术分类概述\t196
7.1.3.2  技术分类\t197
7.1.4 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研究进展\t198
7.1.4.1  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研究进展\t198
7.1.4.2  光反馈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研究进展\t201
7.1.5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监测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关键部件\t203
7.1.5.1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监测系统的基本组成\t203
7.1.5.2  IBB-CEAS的关键部件\t204
7.1.6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典型产品\t206
7.1.6.1  CEAS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t206
7.1.6.2  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OF-CEAS典型产品\t207
7.2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t209
7.2.1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技术简介\t209
7.2.2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技术原理与结构模式\t210
7.2.2.1  技术原理\t210
7.2.2.2  OA-ICOS的技术分析\t212
7.2.2.3  OA-ICOS的结构模式\t214
7.2.3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法气体监测技术研究进展\t216
7.2.3.1  国外OA-ICOS技术研究进展\t216
7.2.3.2  国内OA-ICOS技术研究进展\t217
7.2.4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监测系统的光学谐振腔及有关设计技术\t219
7.2.4.1  OA-ICOS的光学谐振腔\t219
7.2.4.2  OA-ICOS提高积分腔灵敏度的方法\t221
7.2.4.3  OA-ICOS的激光光源与封闭路径的气室设计\t221
7.2.5 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监测系统应用实例与典型产品\t221
7.2.5.1  OA-ICOS监测系统应用实例\t221
7.2.5.2  国内外典型商业化产品与应用\t223
7.2.5.3  OA-ICOS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项目的典型应用案例\t226
第8章  光声光谱、差分光谱及MEMS光学传感器气体监测技术
8.1 光声光谱法监测技术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28
8.1.1 光声光谱法技术原理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28
8.1.1.1  国内外光声光谱法监测技术的发展\t228
8.1.1.2  光声光谱法的测量原理\t229
8.1.1.3  光声光谱的技术特点\t231
8.1.1.4  光声光谱法监测技术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32
8.1.2 光声光谱法测量系统的组成与便携式仪器技术\t232
8.1.2.1  光声光谱气体测量系统的组成及典型产品\t232
8.1.2.2  便携式光声光谱法多组分气体分析仪的组成\t234
8.1.2.3  光声光谱法温室气体通量在线观测系统\t235
8.1.3 光声光谱法温室气体分析系统的关键部件\t236
8.1.3.1  光源\t236
8.1.3.2  光声测量池\t238
8.1.3.3  光声转换器\t239
8.2 差分吸收光谱及差分激光雷达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41
8.2.1 差分吸收光谱监测技术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算法应用\t241
8.2.1.1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监测技术\t241
8.2.1.2  DOAS系统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算法应用\t242
8.2.2 开放光路式差分吸收光谱测量系统及几种典型结构\t244
8.2.2.1  开放光路式差分吸收光谱法测量系统\t244
8.2.2.2  地基多轴差分光学吸收光谱遥测系统\t245
8.2.2.3  典型的利用直射太阳光谱检测大气CO2垂直柱浓度的实验装置\t246
8.2.2.4  车载差分光学吸收光谱遥测系统\t247
8.2.2.5  便携式差分光学吸收光谱多组分气体测量系统\t247
8.2.3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及其在大气环境温室气体遥测中的技术应用\t248
8.2.3.1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技术\t248
8.2.3.2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t250
8.3 智能化MEMS传感器及其他气体传感器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51
8.3.1 MEMS传感器技术及其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51
8.3.1.1  MEMS传感器技术\t251
8.3.1.2  国内外MEMS气体传感器技术研究进展\t252
8.3.2 其他气体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t254
8.3.2.1  光学气体传感器技术与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技术简介\t254
8.3.2.2  典型的光学气体传感器\t255
8.3.2.3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t261
8.3.3 MEMS气体传感器及其他光学气体传感器的发展展望\t262
8.3.3.1  MEMS及光学传感器技术发展展望\t262
8.3.3.2  光学气体传感器技术发展展望\t263
第9章  在线气相色谱气体监测技术
9.1 用于温室气体监测的气相色谱检测技术\t264
9.1.1 气相色谱仪检测技术概述\t264
9.1.2 在线气相色谱仪常用检测器\t266
9.1.3 在线气相色谱仪的色谱柱切换技术、常用阀组件与富集解析技术\t272
9.1.3.1  色谱柱切换技术\t272
9.1.3.2  常用阀组件\t274
9.1.3.3  富集解析技术\t276
9.1.4 在线气相色谱仪的电子控制、检测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技术\t277
9.1.4.1  电子控制\t277
9.1.4.2  温度控制\t278
9.1.4.3  压力控制\t281
9.1.4.4  检测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t283
9.1.5 温室气体在线气相色谱监测技术方案\t286
9.2 在线气相色谱仪系统在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90
9.2.1 在线气相色谱仪系统的基本组成\t290
9.2.2 在线气相色谱仪系统的分析流程、取样处理及辅助设备\t291
9.2.2.1  在线气相色谱仪系统的分析流程与取样处理技术\t291
9.2.2.2  在线气相色谱仪系统的常用辅助设备\t295
9.2.3 在线气相色谱仪系统在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296
9.2.3.1  城市大气环境温室气体在线色谱仪监测系统的典型应用\t296
9.2.3.2  城市工业园区温室气体在线色谱观测系统的典型案例\t300
9.2.4 微型色谱监测系统与便携式色谱仪在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302
9.2.4.1  温室气体网格化监测及微型色谱监测系统\t302
9.2.4.2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应用与设计技术\t304
9.2.4.3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在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305
9.2.4.4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的典型产品案例\t306
第10章  痕量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在线监测技术
10.1 用于痕量温室气体监测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307
10.1.1 痕量温室气体监测的对象及标准\t307
10.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t309
10.1.3 痕量温室气体监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t310
10.1.4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痕量温室气体监测中的应用\t312
10.1.4.1  用于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监测的在线GC-MS系统\t312
10.1.4.2  国内研究开发的一种在线观测温室气体的GC-MS系统技术\t313
10.1.4.3  几种国内外典型的在线色谱-质谱联用产品技术\t314
10.2 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替代物的监测技术\t316
10.2.1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国际法规与技术\t316
10.2.1.1  大气中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知识\t316
10.2.1.2  ODS的产生及臭氧层损耗原因\t316
10.2.1.3  ODS的臭氧消耗潜能及全球增温潜势\t317
10.2.1.4  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监测技术\t319
10.2.2 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监测技术进展\t320
10.2.2.1  国外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监测技术进展\t320
10.2.2.2  国内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监测技术进展\t321
10.2.3 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替代物的监测仪器与应用案例\t321
10.2.3.1  大气中ODS及其替代物的检测方法与典型案例\t321
10.2.3.2  大气中ODS在线色谱监测技术应用\t323
10.2.3.3  大气中ODS监测系统的技术应用\t328
第11章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遥感探测与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监测技术
11.1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遥感探测技术与应用\t329
11.1.1 大气环境的地基遥感与星载探测技术\t329
11.1.1.1  地基遥感探测技术\t329
11.1.1.2  星载探测技术\t330
11.1.2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的无人机监测技术\t331
11.1.2.1  无人机温室气体探测技术\t331
11.1.2.2  国内外无人机温室气体探测技术的应用\t332
11.1.3 碳盘点卫星遥感探测技术进展\t334
11.1.3.1  碳盘点卫星遥感探测技术概述\t334
11.1.3.2  国外碳卫星遥感探测技术进展\t334
11.1.3.3  国内碳卫星遥感探测技术进展\t335
11.1.3.4  生态系统碳源汇卫星估算技术进展\t336
11.1.4 碳排放卫星监测和碳通量监测技术进展\t337
11.1.4.1  人为源碳排放卫星监测研究进展\t337
11.1.4.2  碳卫星的通量监测数据同化与反演技术研究\t337
11.2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监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t338
11.2.1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简介\t338
11.2.1.1  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知识\t338
11.2.1.2  稳定同位素的应用\t340
11.2.1.3  稳定气体同位素监测技术进展\t341
11.2.2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监测的同位素比质谱技术\t342
11.2.2.1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比质谱监测技术\t342
11.2.2.2  典型产品一\t343
11.2.2.3  典型产品二\t345
11.2.2.4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应用的探讨\t347
11.2.3 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的在线光谱监测技术\t347
11.2.3.1  稳定同位素的光谱测量技术\t347
11.2.3.2  FTIR在温室气体同位素分析中的技术应用\t348
11.2.3.3  CRDS在温室气体同位素分析中的技术应用\t348
第12章  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监测技术
12.1 碳排放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与应用\t353
12.1.1 碳排放源连续监测技术与应用\t353
12.1.1.1  技术概述\t353
12.1.1.2  碳排放源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法与排放因子法的探讨\t354
12.1.1.3  国内碳排放源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法应用推广的挑战\t356
12.1.1.4  国内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法的应用前景分析\t356
12.1.2 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进展\t357
12.1.2.1  国外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进展\t357
12.1.2.2  国内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进展\t359
12.1.2.3  国内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应用分析\t361
12.1.3 碳排放温室气体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分类\t363
12.1.3.1  温室气体CEMS的基本组成\t363
12.1.3.2  温室气体CEMS的分类\t364
12.2 连续监测技术在企业集中排口与无组织排放监测中的应用\t366
12.2.1 碳排放源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t366
12.2.1.1  碳排放源温室气体集中排口的连续监测技术\t366
12.2.1.2  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连续监测系统\t367
12.2.1.3  高温热湿法红外气体分析系统\t368
12.2.1.4  原位式非分散红外温室气体连续监测系统技术\t370
12.2.1.5  激光光谱法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t371
12.2.1.6  碳排放样品取样处理系统与烟气惯性采样探头\t372
12.2.2 企业温室气体无组织逸散排放监测技术\t374
12.2.2.1  企业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t374
12.2.2.2  用于通量计算的开放式温室气体监测技术\t375
12.2.2.3  用于泄漏报警的开放式温室气体监测技术\t376
12.2.3 温室气体微型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平台\t376
12.2.3.1  温室气体微型监测站\t376
12.2.3.2  逸散排放的温室气体网格化监测平台\t378
12.3 碳排放烟气流速监测与高精度流速监测技术\t379
12.3.1 碳排放烟气流速监测技术\t379
12.3.1.1  常见的烟气流量监测技术\t379
12.3.1.2  技术原理与结构\t380
12.3.1.3  技术现状分析\t381
12.3.2 几种高精度流速监测仪器及监测技术\t382
12.3.2.1  高精度超声波流量计监测技术\t382
12.3.2.2  三维皮托管流速仪测量技术\t384
12.3.2.3  光闪烁法烟气流速监测技术\t386
12.3.3 高精度烟气流速在线监测系统\t388
12.3.3.1  集中排口烟道的矩阵式烟气流量在线监测系统\t388
12.3.3.2  集中排口烟道的网格法流速测量系统\t389
12.3.3.3  区域内长距离大气风速监测系统\t390
12.4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在线监测的应用\t392
12.4.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t392
12.4.1.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发展\t392
12.4.1.2  国外CCUS项目现状\t393
12.4.1.3  国内CCUS项目现状\t393
12.4.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系统的应用及展望\t394
12.4.2.1  CCUS技术系统\t394
12.4.2.2  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外项目进展\t398
12.4.2.3  CCUS技术应用展望\t401
12.4.3 在线监测技术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中的应用\t401
12.4.3.1  在线监测技术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中的应用要求\t401
12.4.3.2  在线监测技术在火电行业CCUS项目中的典型应用\t405
第13章  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
13.1 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08
13.1.1 火电与钢铁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08
13.1.1.1  火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08
13.1.1.2  钢铁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09
13.1.2 石油与煤炭开采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0
13.1.2.1  石油开采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0
13.1.2.2  煤炭开采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1
13.1.3 废弃物处理及其他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2
13.1.3.1  废弃物处理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2
13.1.3.2  水泥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3
13.1.3.3  玻璃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3
13.1.3.4  移动源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14
13.2 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t414
13.2.1 火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t414
13.2.1.1  火电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规范\t414
13.2.1.2  火力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的技术性能指标\t419
13.2.1.3  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组成与典型应用案例\t419
13.2.2 钢铁与焦化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t422
13.2.2.1  政策与现状\t422
13.2.2.2  工艺流程及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要点\t424
13.2.3 石油天然气及化工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t427
13.2.3.1  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碳排放计量监测概述\t427
13.2.3.2  石油天然气企业碳排放核算过程与排放总量计算\t428
13.2.3.3  石油天然气企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监测技术要求\t429
13.2.3.4  化工生产企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与应用\t432
13.2.4 水泥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t434
13.2.4.1  水泥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要点\t434
13.2.4.2  水泥行业碳排放监测技术方案\t436
13.2.4.3  水泥行业的碳排放点源及面源的监测方案\t438
13.2.5 发电企业入炉煤元素碳含量监测技术与应用\t439
13.2.5.1  发电企业入炉煤元素碳含量监测的重要性\t439
13.2.5.2  发电企业入炉煤元素碳含量的“采制化”技术\t439
13.2.5.3  入炉煤在线监测的典型产品\t441
13.2.6 石油化工企业火炬气排放监测技术与应用\t442
13.2.6.1  火炬气及火炬气排放监测相关规定\t442
13.2.6.2  火炬气连续监测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t443
13.2.6.3  火炬气分析仪及火炬监测系统的应用案例\t444
第14章  城市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及一体化监测方案
14.1 城市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技术\t447
14.1.1 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的目标与定位\t447
14.1.2 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t448
14.1.2.1  全球温室气体观测网络发展概况\t448
14.1.2.2  国外典型城市碳监测网络建设项目\t449
14.1.2.3  国内典型城市碳监测网络建设项目\t451
14.1.3 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的采样与监测方法\t451
14.1.3.1  试点城市要求\t451
14.1.3.2  温室气体的监测方式\t452
14.1.3.3  主要监测技术方法\t453
14.2 城市高塔温室气体监测技术\t454
14.2.1 城市高塔温室气体监测系统\t454
14.2.2 温室气体连续自动监测的采样处理系统\t456
14.2.2.1  采样处理系统组成\t456
14.2.2.2  采样要求\t457
14.2.3 温室气体监测的系统集成及运行质控要求\t457
14.2.3.1  监测站房及辅助设施的系统集成要求\t457
14.2.3.2  监测系统配置\t458
14.2.3.3  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要求\t460
14.2.3.4  监测系统的质控要求\t461
14.2.3.5  监测系统的数据审核要求\t462
14.3 城市大气温室气体的移动监测技术\t464
14.3.1 技术概述\t464
14.3.2 城市大气监测站移动监测技术方法\t466
14.3.2.1  城市大气监测站点移动监测技术概述\t466
14.3.2.2  城市大气监测站点移动监测的辅助系统\t467
14.3.2.3  城市大气监测站点移动监测设备的运行要求\t468
14.3.3 城市大气监测站点移动监测模式设置的技术要点\t469
14.3.3.1  移动监测模式设置的类型与温室气体浓度计算\t469
14.3.3.2  移动监测模式实施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t471
14.4 城市温室气体一体化监测方案与智慧平台\t471
14.4.1 城市温室气体一体化监测试点方案\t471
14.4.1.1  城市温室气体碳监测试点工作进展\t471
14.4.1.2  城市温室气体碳监测工作试点的目标要点\t472
14.4.2 城市“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的建设\t473
14.4.2.1  概述\t473
14.4.2.2  构建城市“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建设的技术要点与典型案例\t474
14.4.3 城市温室气体监测智慧平台\t478
14.4.3.1  城市温室气体监测智慧平台的目标要求\t478
14.4.3.2  城市温室气体监测智慧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t478
第15章  生态系统碳汇、海洋碳汇与碳通量监测
15.1 生态系统碳汇监测\t480
15.1.1 生态系统碳汇概述\t480
15.1.2 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的技术方法\t481
15.1.3 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方法\t482
15.1.4 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的技术要点\t483
15.2 海洋碳汇监测\t485
15.2.1 海洋生态碳汇的定义\t485
15.2.2 海岸带碳汇监测及海底碳封存\t486
15.2.3 海洋碳汇的定量研究方法\t486
15.2.4 海洋生态碳汇试点监测的技术要点\t487
15.3 碳通量监测\t488
15.3.1 碳通量及国内外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现状\t488
15.3.2 碳通量监测方法\t489
15.3.3 碳通量观测技术与应用\t492
15.3.3.1  碳通量观测站的基本要求与涡度相关法的应用\t492
15.3.3.2  碳通量观测系统设计\t493
15.3.3 用于碳通量监测的光声光谱监测系统及典型仪器\t495
第16章  碳排放计量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16.1 碳排放计量\t501
16.1.1 碳排放计量概述\t501
16.1.1.1  碳排放计量概念与碳排放计量体系\t501
16.1.1.2  建设碳排放计量体系的目标与要求\t502
16.1.1.3  企业开展碳计量的需求与碳排放计量和碳账户管理系统\t503
16.1.1.4  碳计量监测技术的应用\t504
16.1.2 核算法碳计量的相关法规和标准\t504
16.1.2.1  区域层面的温室气体核算\t504
16.1.2.2  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核算\t506
16.1.2.3  产品层面的温室气体核算\t507
16.1.3 直测法碳计量的相关法规和标准\t508
16.1.3.1  欧盟的直测法碳计量的法规及标准\t508
16.1.3.2  美国的直测法碳计量的法规及标准\t511
16.1.3.3  中国的直测法碳计量的法规及标准进展\t512
16.1.4 碳排放计量在电力与化工行业的典型应用\t513
16.1.4.1  电力行业的核算法碳计量\t513
16.1.4.2  电力行业的直测法碳计量\t516
16.1.4.3  电力行业的核算法与直测法碳计量对比分析\t517
16.1.4.4  化工行业的核算法碳计量\t518
16.2 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t521
16.2.1 MRV制度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t521
16.2.1.1  MRV制度\t521
16.2.1.2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t521
16.2.1.3  重点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t522
16.2.2 温室气体核算的标准与报告原则\t522
16.2.2.1  温室气体核算的企业标准\t522
16.2.2.2  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的五项原则\t523
16.2.3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t524
16.2.3.1  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理由\t524
16.2.3.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基本要点\t524
16.2.3.3  质量与不确定性\t526
16.2.3.4  跟踪长期排放量\t526
16.2.4 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建设的主要步骤\t527
16.2.4.1  确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边界\t527
16.2.4.2  识别和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t530
16.2.4.3  核算与报告温室气体减排量\t532
第17章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与新技术应用
17.1 碳监测智能化信息处理与管理平台\t535
17.1.1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与设计\t535
17.1.1.1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t535
17.1.1.2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要点\t536
17.1.2 碳监测智能化信息处理与算法技术\t537
17.1.3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架构设计\t541
17.1.3.1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主要架构\t541
17.1.3.2  基于“云?管?边?端”的碳排放监测架构\t543
17.1.3.3  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架构的设计要点\t544
17.1.3.4  企业级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及应用案例\t545
17.2 碳监测信息处理与新技术应用\t550
17.2.1 碳监测信息处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t551
17.2.1.1  物联网体系架构\t551
17.2.1.2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尺度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t552
17.2.2 碳监测信息处理与大数据技术应用\t553
17.2.2.1  大数据技术\t553
17.2.2.2  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区域尺度碳监测中的应用案例\t554
17.2.3 碳监测信息处理与区块链技术应用\t556
17.2.3.1  区块链技术\t556
17.2.3.2  区块链技术在碳监测信息处理中的作用\t557
17.2.3.3  区块链技术在工业园区尺度碳监测中的应用案例\t557
17.2.3.4  区块链技术与企业“双碳”数据管理平台的应用\t560
第18章  碳排放权交易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18.1 碳排放权交易概述\t562
18.1.1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知识\t562
18.1.1.1  气候变化问题与碳排放权交易\t562
18.1.1.2  碳交易基本原理\t564
18.1.1.3  碳交易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类型\t565
18.1.2 国内碳市场及其运行机制\t566
18.1.2.1  碳市场的政策法规及制度体系\t566
18.1.2.2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简介\t568
18.1.3 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运行与现状\t575
18.1.3.1  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交易\t575
18.1.3.2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交易\t577
18.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t578
18.2.1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意义\t578
18.2.1.1  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企业分类\t578
18.2.1.2  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将给企业带来的益处\t579
18.2.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t579
18.2.2.1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t579
18.2.2.2  行业指南的内容结构\t581
18.2.2.3  行业核算边界的确定\t582
18.2.2.4  核算方法\t583
18.2.2.5  数据质量控制\t585
18.2.3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主要内容\t586
18.2.4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编制及碳排放配额履约流程\t589
18.2.4.1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编制\t589
18.2.4.2  碳排放配额履约\t590
第19章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难点解析及报告核查
19.1 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难点解析\t593
19.1.1 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的共性问题\t593
19.1.1.1  企业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共性问题举例\t593
19.1.1.2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过程中小数位保留要求\t595
19.1.2 电力、钢铁、冶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t595
19.1.2.1  电力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的有关问题\t595
19.1.2.2  电力行业企业排放报告元素碳含量检测问题解析\t596
19.1.2.3  钢铁行业企业排放报告有关问题解析\t601
19.1.2.4  冶金行业企业排放报告有关问题解析\t602
19.1.3 水泥、玻璃、造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问题解析\t602
19.1.3.1  水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问题解析\t602
19.1.3.2  平板玻璃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t604
19.1.3.3  造纸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t604
19.1.4 石油化工、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t605
19.1.4.1  石油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t605
19.1.4.2  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问题解析\t606
19.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t607
19.2.1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程序\t607
19.2.1.1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t607
19.2.1.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程序实施要点\t607
19.2.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要点\t610
19.2.2.1  文件评审要点\t610
19.2.2.2  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及执行\t611
19.2.2.3  现场核查要点\t613
19.2.3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复核及核查案例\t614
19.2.3.1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复核与信息公开\t614
19.2.3.2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案例\t614
19.2.3.3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现场核查\t618
19.2.3.4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的不符合项清单与核查结论\t619
第20章  碳监测的政策、标准、标准物质与质量控制
20.1 碳监测的有关政策与标准\t621
20.1.1 有关碳监测的政策与标准化措施\t621
20.1.1.1  有关“双碳”目标的政策\t621
20.1.1.2  有关“双碳”目标与碳监测标准化的措施\t624
20.1.2 温室气体监测的技术方法、标准与计量技术规范\t626
20.1.2.1  温室气体监测的技术方法和标准\t626
20.1.2.2  温室气体监测的计量技术规范\t628
20.1.2.3  温室气体核算监测有关的部分技术标准与规范\t629
20.1.3 温室气体监测的标准物质\t630
20.1.3.1  温室气体监测的标准物质概述\t630
20.1.3.2  国内外研制的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的种类及量值溯源\t631
20.1.4 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及有关研究进展\t635
20.1.4.1  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t635
20.1.4.2  温室气体标准物质制备技术研究进展\t637
20.2 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与量值溯源及比对测试\t638
20.2.1 国际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与量值溯源\t638
20.2.1.1  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量值传递与质量控制体系\t638
20.2.1.2  温室气体监测的数据质量控制\t639
20.2.1.3  其他国际组织建立的量值传递体系\t640
20.2.1.4  国际组织有关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t641
20.2.2 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数据质量探讨\t642
20.2.2.1  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目标\t642
20.2.2.2  温室气体监测的质量控制与量值溯源要求\t644
20.2.2.3  碳排放权交易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目标要求\t646
20.2.2.4  连续监测法的数据质量探讨\t646
20.2.3 温室气体监测设备比对测试\t647
20.2.3.1  比对测试的原则\t647
20.2.3.2  比对测试基本条件\t647
20.2.3.3  比对测试系统组成与测试流程\t648
20.2.3.4  测试指标的选择与性能指标测试方法\t649
参考文献\t652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t66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