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身体出发直达心灵的行走,观大地风景,品千古人文,领略自然和生命的传奇与延续。 由陈彤编著的这本《行走广东(修订版)》带我们行走的是中国大陆海岸线很长的省份广东。 这里人文景观丰富,从中国五大民居之一的客家围屋,和北方四合院风格相近的潮汕民居,受西方建筑影响的骑楼、别墅到极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排瑶。另外,广东是传统风俗保存得较好的一个省份,即使在城市亦不例外。 广东地处北回归线,也就是带和热带之间,除了夏至会有北回归线特有的立竿无影现象外,这里的带季雨林也是中原广大的温带地区看不到的。 这里还没有被旅游经济污染,能看到原生态的民俗,而且不用门票。 发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线,便利的食宿为旅游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内容推荐 粤北山水、粤西碉楼,粤东及北客家围屋…… 本书《行走广东(修订版)》行走的正是广东乡村路,一路收藏文化原生态。今天的村庄还吟唱着昨天的歌谣,林中传来了寂静之声――一切正在改变,一切都将改变。唯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行走广东(修订版)》由陈彤编著。 精彩页 大鹏所城 200年前的大鹏所城将军多,有点夸张地说:“随便扔块砖头,就能砸到个将军的脑袋。”大鹏所城的全称叫大鹏守御千户所,顾名思义,此城标准配置也就1000户人,就这么一座东西南北长不过三四百米的小小城池,清嘉庆、道光年间却出过将军二十多人。其中,所城优选的赖氏家族,道光年间,三代出了5位将军,史称“三代五将”。 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同时修建的还有东莞守御千户所――今深圳南山区南头古城,现只留有古城城墙和护城河的遗址)。和普通城镇不同,它实际是一座带家眷的兵营――为削弱地方官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及解决军费开支,明朝实行了一种新的常备军制度――卫所制度。闲时为农,自给自足;战时为兵,生下的孩子自幼习武,世代为官为兵,由五军都督府调遣,不受地方行政官员的指挥。 此后直至清朝,大鹏所城一直是海防要塞,并随着清王朝面临的来自海上的威胁越来越大而地位逐步提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中国与英国在九龙、官涌爆发海战,中国官兵在九龙山、穿鼻洋和珠江口官涌一带击退英侵略者8次进犯,为了加强防务,林则徐于次年奏请将大鹏营提升为协;1 847年,大鹏协在今香港九龙地区增设九龙寨城,以防御占据了一水之隔的香港岛的英军。 但从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鹏协所管辖的范围就开始逐渐缩小。1890年英军借口九龙寨城对香港守卫有所妨碍。将九龙城内官兵尽数逐出,军械号衣悉行搜夺,大鹏协在香港境内的很后一个营地就这样失去了。大鹏所城终于不再具有任何海防意义,并很终沦为一处平民居所。 在又历经了100年后,大鹏古城旧日的城墙已尽失。参将府、县丞署、守备署、军装局、局等显示其曾为兵营的建筑也都空留遗址。只有三个城门楼以及当年将军们曾居住的府第基本完好地保留着,一起被保存下来的还有被称为“大鹏话”的一种只流传于大鹏城内的军营话语,曲折地提醒着人们,那段让人痛心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大鹏城内主要古迹】 赖恩爵振威将军第:位于所城内赖府巷,是所城内保存很完好的一座民居,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屋主赖恩爵为赖家“三代五将”之一。据载,鹏城赖氏原是竹篾工匠,第三代赖世超弃文从武,官至琼州镇镇台,后又做过闽粤两省开举考官,从他开始,赖家世代习武,连出了5位将军,分别是赖世超和他的儿子、孙子。 赖恩爵辈分虽低,但身份不低,宅子更是全城很漂亮的,主屋三套三进三间结构,侧间三进三间结构,高门大宅,多有雕镂,大门正上方“振威将军第”五个大字乃道光皇帝亲笔。 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内至今仍住着赖家后人,房子也只是部分开放。 赖英扬振威将军第:赖英扬是赖恩爵的父亲。父亲的宅子虽不如儿子的华丽,但保存也相对较好。门口檐板上亦有雕刻。位于正街,也有人住。 刘起龙将军第:刘起龙是大鹏城人,其父刘仕开为广东南澳镇总兵,封开显将军,正二品。刘起龙初由大鹏营入伍,后因缉捕海盗邬石二有功,屡有升迁,很后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封振威将军。道光十年(1830年)二月,巡洋时卒于海上。道光皇帝为其亲笔撰写《御祭文》。 刘起龙将军第位于南门街。同为振威将军, “摸夜将军”刘起龙的府第比赖恩爵的规模小,也朴素多了。 怡文楼:即过去赖府的书房,是城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建筑。位于赖府巷赖恩爵府的对面。 城门:大鹏所城原有四座城门,北门在明万历年问被堵,其他3座城门至今完好,其中南门和东门仍能上下,但城门外原有的瓮城都已经没有了。登城门楼可望鳞次栉比的明清民居青灰色的房顶、民居间的石板小巷和小巷内坐在一起织毛衣的女人(这似乎是大鹏所城内妇女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石人石兽:各一对,原立于赖英扬墓前,现立于大鹏所城南门外。 接近攻略 由龙岗汽车站乘818路大巴至大鹏所城南门下,车程1.5小时,车费8元。如果从大鹏镇乘摩托过来,车费3元。 大鹏所城门票20元,进城后不用再交钱。古城内的居民仍然保持着一种较为封闭的生活状态,对跑到家里的游人态度也好,而且绝不会围在你前后左右要求给你当导游或让你买东西,这是大鹏所城的可爱之处。所城里没有吃饭的地方,城外路边也没有。优选在龙岗或大鹏镇上解决。 客家围屋 深圳龙岗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区,虽然近十多年的大建设中许多客家民居遭到拆除,但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民居仍有多座。其中龙岗镇的鹤湖新居和坪山镇的大万世居可能是我国现存优选的城堡形围楼。 龙岗早期的客家围是在清代中后期客家人进入龙岗后的一两百年内开始大量出现的,它们从外形到内部结构大同小异:大面积方形城堡,中轴线上建祠堂,四角有碉楼,大部分后围墙边又建望楼作为制高点,外墙枪眼遍布。有的客家民居还可看得出屋主祖居地兴梅地区围龙屋的遗迹,后墙为弧形,围屋后部垫高,形成花头。随着客家人在当地优势地位的确立,后来在龙岗兴建的客家民居,这些特征就逐渐淡化了。 在这些龙岗早期客家围屋中,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龙岗罗氏祖宅鹤湖新居以其规模之大而著称。鹤湖新居分为内外两围,内围为方形,三堂两横结构,外围为梯形,前宽后窄,前围墙长165.9米,后围墙长111.6米。进深104米,建筑面积达14530平方米,号称“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罗氏原为福建宁化人,后经江西宁都迁至广东兴宁。乾隆二十三年(1 758年)迁龙岗圩。 另一处较为有名的围屋是坪山镇的大万世居,由曾氏家族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分两阶段建成。内圈为5座碉楼和上、中、下三堂所形成的“宝斗心”,外圈为四角碉楼的围屋。 不过,鹤湖新居现已无人居住;大万世居更让人惊讶,全变成了出租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