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有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有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靠前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赓传》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总装备部组织编写,历时五载,走访了几十位知青人,查阅了中央档案馆等军内外多家非常不错机构所收存的重要史料,陈赓家人也将珍藏多年的宝贵资料提供给编写组。本书通过大量手资料全面展现了陈赓大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所做出的很好贡献,再现了陈赓大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书稿经总装备部、军事科学院审定。 内容推荐 《陈赓传》是“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本书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解放军总装备部组织编写,详细记录了陈赓大将传奇光辉的一生,包括他的家世、读书生活、从军经历、入党、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国民革命、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参加长征、抗击日寇、参加解放战争、抗法援越、抗美援朝、筹建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积极参与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书采用大量手资料,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再现了共产党员陈赓、将军陈赓、丈夫陈赓、父亲陈赓等多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陈赓将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人格魅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目录 第一章 将门之后 第二章 他救过蒋介石的命 第三章 惊涛骇浪的日子 第四章 南昌起义前后 第五章 地下斗争 第六章 大别山风云 第七章 严峻的考验 第八章 风雪长征路 第九章 走上抗日战场 第十章 神头岭之战 第十一章 在太行山上 第十二章 参加百团大战 第十三章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第十四章 上党战役 第十五章 谈判桌上的斗争 第十六章 与胡宗南较量 第十七章 进军吕梁山 第十八章 挺进豫西 第十九章 豫西牵“牛” 第二十章 创建根据地 第二十一章 与“左”的错误作斗争 第二十二章 鏖战洛阳 第二十三章 决战淮海 第二十四章 突破长江防线 第二十五章 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 第二十六章 进军云南 第二十七章 援越抗法 第二十八章 抗美援朝 第二十九章 创建军事工程学院 第三十章 为国防现代化造就人才 第三十一章 在副总长岗位上 第三十二章 为导弹、原子弹事业开道 第三十三章 决战岂止在疆场 第三十四章 最后的岁月 陈赓生平大事年表 陈赓祖居图记 后记 精彩页 陈绍纯长子夭折,所以二子陈赓的降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家的喜爱,何况他长得又白又胖,苹果似的面颊,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清澈的目光表现出过人的聪明伶俐。没有生过孩子的继祖母更是异常的喜爱,常抱着他说:“这孩子一脸福相。”这样,他的乳名就被定为“福哥”了。 降生在这个幸福家庭的“福哥”,却没有降生在一个平静的中国。 他出生前,发生了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庚子事变”,京城被外国军队占领,慈禧太后带着她的小朝廷逃到西安;无数珍贵文物及财产遭掠夺、被焚毁,人民遭屠杀……中国落人了少见的灾难,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大灾难促成了大觉醒,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华民族迅速行动起来,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1911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政府。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但并没有解决其根本矛盾,反帝反封建任务远未完成,中国的内忧外患可以说是愈加严重…… 陈赓家乡湖南省,当时是个最富有朝气的省份之一。从清朝的变法维新时起,浏阳县就出了个名士谭嗣同,他品格杰出,为变法把生死置之度外。他的犀利文章毫无畏惧地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他不仅大力推动湖南的变法运动,还怀揣光绪皇帝密诏,至袁世凯家,劝说袁世凯举行兵变。不料袁世凯卖友求荣,竟到慈禧面前告密,造成光绪皇帝被囚,维新志士惨遭杀戮。谭嗣同在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的壮烈行为,对湖南对全国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加上湖南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斗争,给这里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辛亥革命之后,谋求中华民族获得解放的优选人士,继续沿着艰难困苦的道路寻找革命真理,谋求国家民族的出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极力阻挡历史的进程,妄图扑灭人民革命的烈火。这两种势不两立的社会力量,在进行着曲折复杂的生死搏斗。 1917年俄国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芒万丈的灯塔。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中国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陈赓就降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青少年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就又促进了陈家的“变”。 陈赓6岁开始读书,爷爷给他起的学名是陈庶康,字传瑾。先是在私塾里读了5年,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性情活泼的他,对那一套呆板的教学方式,死啃《四书》、《五经》书本的学习方法不感兴趣,对教师动辄体罚学生的那套更是不满,所以,常搞一些恶作剧。传说他曾把蛤蟆嘴里填上盐粒,放在老师屋里;把泥鳅塞进先生的夜壶中;又把老师厕所里的脚踏木板锯断一半……这样,蛤蟆不停地发出令人烦躁的叫声,使老师无法入睡;小便时夜壶中泥鳅在翻腾;上厕所,踏上木板,板子断裂,老师险些掉进茅坑。 陈赓1944年在延安中央党校一部三支作自己历史概况的《报告》中就说过:“我幼年读书,调皮捣蛋。”“我的浪漫,不修边幅,从小就如此。” 长到13岁,陈赓到离家二十来里路的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坐落在县城东郊树木葱茏的东台山麓:宽宽的大门,粉白的墙壁,清澈的池水,繁盛的花木……这里原是负有盛名的东台学院,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后,才改为高等小学堂的。不仅学校新,校长、老师中不少人具有新思想;学校里教经书,也教自然、英语、音乐等课程;还订了些有新思想的书报,供学生阅读。学校注重西方新学,注重传播新的思潮。有些教员常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帝国主义侵略、欺侮中国的事;校长在每天早上集合点名时,也常讲中国日益贫穷落后,屡遭外敌侵略的情况……这些“富国强兵”的爱国思想,在陈赓的幼小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根。 来到这里学习,陈赓感到心情愉快,所以学习很用功,很受师长称赞,也就激起了他不可抑制的学习热情。正课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学校提供的条件,如饥似渴地阅读书刊,读了《春秋》、《纲鉴》和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还读了《富国强兵之道》及《中国魂》等类书报文章,萌发了初步觉醒的民族意识和忧国忧民思想。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陈赓很可能会一步步地上中学,读大学,即或将来成为一个革命者,也是个戴眼镜的学者式的人,不会成为一员武将。但这时发生了一些令少年陈赓不能接受的事:一是父亲又把他叫回家里,请来两个老师在家中教他。陈赓虽然在东山学堂学习得好,但改不了“不修边幅”的“浪漫”.陛格。他在《报止》里曾说自己“高小我没毕业,因一切东西都卖掉,假说是寄于朋友家”。父亲知道后,当然不满意,但听说他在学校爱打抱不平,还参加过反对学校当局压制学生举行的罢课等活动,才感到问题严重。如何能继承好家业?才决心将没毕业的陈赓叫回家,由自己亲自管束。可是一只准备翱翔长空的鹰隼,怎能被抓起关在鸟笼里呢? 其次是家庭包办婚姻,强迫他和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富家女子结婚。这在当时陈氏这样的有钱人家中本是理所当然的事,给他找年纪大的媳妇也不奇怪,长辈们认为大媳妇可以好好招呼自己的儿子。陈赓的父亲就是12岁结的婚,然后生儿育女,承担起主持家务的重任。父亲当然也希望陈赓能走这条路,像自己一样,支撑起陈家门户。 性格倔强又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陈赓,当然不能接受这种安排。陈赓在《我的自传〉中写道:“我幼受祖父影响,时思弃读从戎。”陈翼琼虽然离开了军队,身上却留下了许多征战时的伤疤,所以常指着伤疤,给儿孙们讲述打仗中的故事,常使陈赓听得入迷,祖父成了他幼年心目中最崇敬的英雄。加上当过兵的继祖母,经常教他打拳踢腿,拿大顶,翻跟斗……增强了他对当兵怀有的无限憧憬之心。 由于陈赓淘气,干些“调皮捣蛋”的事,老师常到家里来告状,所以陈绍纯常斥责他:“哼!到了16岁的时候,一定把你从家里赶出去!”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