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t本著作聚焦中国与朝鲜半岛新文学之间的关系,以梁启超、胡适和鲁迅为中心探究了朝鲜半岛新文学在萌生、演进和拓展方面所接受的中国文学影响。同时,梳理了中朝新文学“异质”与“同轨”的双重变奏关系。“异质”主要表现在中朝半殖民地与完全殖民地的不同社会性质对各自文学的影响,以及朝鲜半岛新文学因日本殖民而具有的殖民色彩和抵抗心理;“同轨”则主要表现在传统与现实的连带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朝鲜半岛对中国新文学的关注、认同和镜鉴吸收。此种文学关系的阐明,为文学现代化在东亚板块的联动构造了重要一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新文学域外影响研究学术生长点的突破。
目录 \t绪论
\t第一章 朝鲜半岛新文学发生的内外动因
\t第一节 “文化地形”:近现代东亚格局的嬗变与重构
\t第二节 “开化之期”:文学语境的新旧交替与转换
\t第三节 “内部因素”:传播媒介、创作群体与阅读受众的新变
\t第四节 “中势东渐”:中华传统文学文化影响力的惯性延伸
\t第二章 梁启超与朝鲜半岛新文学的萌生
\t第一节 梁启超著述在朝鲜半岛的译介与传播
\t第二节 “功利主义”小说观与“效用论”小说思想
\t第三节 “诗界革命”理论的东传及其影响
\t第三章 胡适与朝鲜半岛文学现代化的演进
\t第一节 胡适著述及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评价
\t第二节 “国语文学论”与朝鲜半岛“言文一致”运动
\t第三节 胡适与金台俊:文学史书写的空间向度及叙史模式
\t第四章 鲁迅与朝鲜半岛新文学的拓展
\t第一节 鲁迅作品的翻译介绍及其思想承载谱系
\t第二节 国民性批判与“同轨”的文学精神
\t第三节 反抗意识与“狂人”文化形象的异域重建
\t第五章 朝鲜半岛新文学的中日影响因素之比较
\t第一节 错综复杂的“中介者”角色
\t第二节 “点”与“面”
\t第三节 “文学镜鉴”与“殖民色彩”
\t第四节 “同位意识”与“抵抗心理”
\t结语 重新审视中国与朝鲜半岛近现代文学关系
\t附录
\t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