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 例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
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本书以内科
为基础,择要地结合了妇科、儿科、外科、眼科和喉科,并以
方药为主要疗法,斟酌附入了针灸和推拿等一些治法,仅备临
证上一般参考,因名《中医临证备要》。
中医辨证,主要是根据症状,结合四诊,故本书以常见症
状为主,就各个症状的病因、病机来说明错综复杂的病证,从
而指出治法,联系方药。为了便于检查,就形体部位分为:全
身症状、头面症状、目症状、耳症状、鼻症状、口唇症状、舌
症状、牙症状、咽喉症状、颈项症状、肩背症状、胸胁腋乳症
状、腰症状、腹脐症状、四肢症状、手足症状、前阴症状、后
阴症状、内脏症状和妇科症状,共二十类,四百一十七症状。
例如恶寒、发热、寒战、潮热、寒热往来、外热内寒、外寒内
热、身热足寒、半身寒冷等,均列入全身症状;如背部冷、头
面热、四肢冷、手足心热等局部症状,则分别列入肩背、头面、
四肢、手足等部门。其中除妇女的经、带、胎、产另立妇科症
状外,其他均不分科。
症状名称,古今不统一,各地不一致,近来遇到西医诊断
的病症又很难强求结合。本书暂以通俗为主,将专门名词附入
文内。例如: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阴水、阳水等,均附
于“浮肿”条;又如:麻疹、风痧及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的
皮肤出血点等,均列入“红疹”条。
本书从临床出发,以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原则,在前人
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各地研究的成果和个人的一些经验,
加以简要的论述,对于每一类症状,先作概括性的介绍,然后
就每一症状,分别说明其原因、病理和治法,尽量达到既全面
又简明的要求。对于某些症状的疑似地方和治法宜忌、成方加
减等,有关关键性的问题,则详加说明,以求明了。此外,属
于专科方面或者需要手术治疗的病证,以及有些目前多归医院
处理的病证,除作一般说明外,均分别指出应由专家或其他部
门处理。
中医方剂相当丰富,有通治方,亦有主治方。本书选择的
以针对病证常用有效者为标准,也酌收了一些验方和单方。为
了临证上检查便利,并对同一病证的不同治法有所比较,将方
剂分列每一症状之后。同时每一疾病和证候包含几个症状,不
可能依据一个症状做出诊断和治疗,故有些症状不出方剂,如
“目黄”注明参阅“发黄”条。至于方剂用量,因古今度量衡制
度不同,各地区的传统习惯也有出入,特别是病情有轻重,体
质有强弱,年龄有老少,很难强求一致,故附方一概不注用量。
有些丸、散、膏、丹之类已有成药,及有些丸散膏丹不能随便
制造或改为汤剂的,均在方后注明“成药”二字。特殊的方剂
凡 例 3
则仍附药量和治法、用法,以免影响疗效。鉴于成书年代,书
中有一些现在禁用的药物,比如穿山甲、犀角、虎骨、玳瑁等,
为了还原文献的本来样子,均予以保留,建议读者临床使用时
选用替代品。书中药物的计量单位为斤、两、钱,为保持文献
原貌也予保留。
本书主要是为了辨证论治提供材料,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一
方法,因就作者的经验。附著“辨证论治浅说”一文于后,聊
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