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演奏艺术,是我国民族器乐艺术门类中流行广阔、受民众喜爱的器乐艺术之一。
唢呐艺术,在其衍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历代乐手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其演奏技艺的同时,努力从华夏文化和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和表演模式。与此同时,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唢呐乐曲,曲目内容之丰富、演奏形式之多样、演奏风格之纷繁,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门类中是不多见的。
唢呐早用于军队,继而用于官场、宗教、宫廷仪仗以及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其中尤以民间习俗活动里的唢呐音乐为繁荣。正因它植根于民间沃土,与人民的生活紧密交融,是生活的甘露滋育了这株“艺术之花”,使其历经沧桑而卓然不衰,久而弥新,成为华夏乐苑中的一朵艳丽奇葩。
自古以来,唢呐艺术的传承模式大多采用师徒相授或世辈相传的方法。各地民间虽残存不少古谱抄本,但多难以再现乐曲的原貌。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实用教本,唢呐技艺知识的增长和提高,除承师和家传所得外,只能在民间习俗或军队、宗教、宫廷仪仗展演之际,于相互交流切磋中获取。
1949年以后,在国家振兴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政策感召下,各音乐院校纷纷从各地不同的艺术门类中遴选高手充任教师,如:赵春峰、赵春亭、刘长胜、任同祥等。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影响下,逐步改变了民间口传心授的传艺习惯,教学方式、方法渐次规范,教材内容逐步增多并完善。
新一代的唢呐教学、演奏工作者们,在继承前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求新,奋力开拓,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喜人局面。
《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曲目唢呐(7-9)级》在曲目选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