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间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等各个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原著为文言文,内容庞杂,孩子读起来很吃力。因此,编者根据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甄选了若干名作佳篇,添加插图,并参考各类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原作进行翻译、解读,终于铸成了这套《少年品读史记》。 目录 《少年品读史记.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少年品读史记.割地为王》 《少年品读史记.治国文臣》 《少年品读史记.安邦武侯》 《少年品读史记.诸子名家》 《少年品读史记.大汉风云》 精彩页 大禹洽水 在帝尧时期,中原地区时常洪水泛滥。浩浩荡荡的洪水包围了山岗,冲毁了田屋,每个人对此都忧心忡忡。帝尧询问群臣:“难道我们中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群臣、四岳见状,都推荐鲧去做这件事。帝尧听完摇了摇头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但四岳说:“众大臣中确实没有人比他更贤能的了,您不妨让他先去试一试吧。” 无奈之下,帝尧只好听从四岳的建议,先把治水的任务指派给鲧。鲧治理洪水整整用了九年时间,可是大水依旧奔腾不息,治水未获成功。帝尧知道鲧应该是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便四处寻找可用之人,最后请来了舜。 舜是一个优秀贤明的人,被帝尧提拔任用,获准代理执行天子的权力。舜从帝尧的手里接过权力,他上任的首要目标仍是治理水灾。经过仔细调查,舜认为鲧在治水这件事情上根本毫无作为,于是派人在羽山处死了鲧。经受长达九年的洪水折磨,所有人都觉得舜处死鲧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可是,处死了鲧,洪水泛滥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时候,舜听说鲧的儿子禹长大了。禹从小天资聪颖,待人宽厚诚实,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有人说他的行为就如同法度的示范一般标准无误。随着声名渐渐传开,禹成了众人的楷模。 舜找到禹,让禹继承他父亲未竞的事业。于是,禹和伯益、后稷一起,奉舜的旨意,命令各部首领发动被罚服劳役的人去治理水害。他们翻山越岭,砍削树木作为标志,确定高山大川的治理方案。禹有感于自己的父亲鲧治水不力被处死一事,于是全力投入治水。常年在外奔波劳累,冥思苦想,一去就是十三年,多次路过家门,也来不及进门看一眼。禹吃穿节俭,省下的财物用以孝敬掌管山河的鬼神;自己只住简陋的小房子,却耗费大量的财力去修建水道。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行泥路就用木橇,走山路就用□。禹一路跋山涉水,随身携带准绳、规矩,还带着测四时方向的仪器。他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大山系。 禹让伯益把稻种分给民众,让他们去低湿的田地上播种,又让后稷把粮食分给民众。如果一个地方的食物不足,就让食物多的地方运一些过去,平均分配各个部落辖区的资源。禹则去巡视各地的特产,确定需要贡赋的额度,并考察运送贡品所经山川道路的交通情况。 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华夏大地分为九个州:冀州、兖州州、青州、徐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禹是从冀州开始治理水患的。在冀州,禹先解决了壶口、梁山和岐山三地的水患,然后治理好了太原、覃怀,之后又修治了漳水。 从长江以北开始,数不清的河流被禹梳理、整顿、改道。终于,大水退去。 夏朝的建立 九州水患被治理完毕,境内的人民终于能够安居乐业。九州的山都被做上了记号,九州的河流都得到了疏通,九州的湖泽上都修建了堤坝,天下统一。负责征收各种赋税的官员都已经配齐,所有的领土都根据土地的贫瘠程度来征收贡赋。天子将九州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并赐予他们姓氏,同时下令:“诸侯必须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许违背我的意志。” 帝舜的威名传遍了四海,为了奖赏禹的功绩,他赐给禹一块黑色的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取得成功。 后来,帝舜便向上天举荐禹,希望由禹来做继承人。十七年后,帝舜去世了。等到为期三年的丧礼结束后,禹就立刻离开了,将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自己则远远地躲到了阳城。但是禹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天下各地的诸侯都径直来到阳城朝拜禹。禹最终即天子之位,建立夏朝,定国号为夏,后人也因此称禹为“夏禹”。 夏禹即位后,便将颇有贤德的皋陶推荐为继承人。谁知道皋陶早早离世,夏禹只好把皋陶的后代分封出去,另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十年后,夏禹前往东部巡察时,在会稽去世,临死前将天下交到了伯益的手里。三年的丧礼结束后,伯益便让位给禹的儿子启。 启即位后,有扈氏公开对启作为新的领袖表示不服。有扈氏是当时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早在夏禹在位时,就与他们有过征战,然而禹并没有成功消灭他们。现在启听说有扈氏又开始捣乱,勃然大怒,决定发兵讨伐有扈氏。 P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