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日本,给日文中的汉字贴上异质性的标签,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看法,但这样的汉字观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究其源头,本居宣长《〈古事记〉传》中将汉字视为借来之物的观念,对后世日本的汉字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本书中,子安宣邦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知识考古学式的分析工作,回顾了明治时代以来日本思想史中“汉字问题”的来龙去脉,选取了本居宣长、山田孝雄、太宰春台、龟井孝、武内义雄、井上哲次郎、时枝诚记等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述,重现了汉字在日本是如何被打上外来标签的文化史过程。作者试图由此阐述这样一个批判性的观点:对于日本人来说,汉字既不是排他的、产生自我之异端性的他者,也不是接受者自身语言认识必须承受的、作为外伤之异质性的他者。汉字和汉语,其实是日文、日语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不可回避的他者”,是使日语可以不断向外部拓展的一个语言契机。 目录 中文版序 汉字作为“不可回避的他者” 章 何为“汉语” 一 “汉语”概念的成立 二 国语的侵入者 三 国语与国籍的隐喻 四 “汉语”输入论 五 日语之不幸 六 汉字不适合论 七 汉字衣裳论 八 假设游戏与预言游戏 九 汉字书面语言的成立 第二章 《古事记》—— 一个汉字书写的文本 一 《古事记》可读否? 二 理解文本的两条曲线 三 汉字文本的存在 四 《古事记》文本的神圣性 五 汉字文本的透明化 六 创造“古语之貌” 七 此乃“新训古事记” 八 “变体汉文”文本 九 “汉文训读体”:作为语言的事后性 十 日语书面语(和文)的形成 第三章 对他者的吸收及自我内部的融会——汉文训读的意识形态 一 何为“训读”? 二 训读实乃一种翻译 三 汉文训读的意识形态 四 古学的逆说 五 以外部创造内部的能力 六 诚与“まこと”(真事、真言) 七 武内与“诚的言说” 八 儒教的日本化(一) 九 儒教的日本化(二) 第四章 作为译词的现代汉语——“伦理”概念的确立及其演变 一 “伦理学”概念的提出 二 青年明治哲学学者的课题 三 “伦理学问题”的出现 四 “伦理学”的话语结构 五 “日本道德论”的提倡 六 “伦理学”与“国民道德论” 七 “伦理”概念的儒教再建 八 对“伦理”概念的再次发问 九 “伦理(ethic)”概念在解释学上的重构 第五章 汉字与“国语的事实”——时枝城记“语言过程说”的成立 一 新归朝者的感想 二 国语的事实 三 新国语学的抱负与挫折 四 “语言过程说”的成立 五 索绪尔与否定性的语言像 六 从“结构”到“过程”的转变 七 主体——语言的存在条件 八 新国语学的成立 九 汉字问题何去何从 十 汉字绝非借来之物 十一 汉字与国语的规则 第六章 汉字及固有语言的自我认同——国语与日语 一 汉字与国语的意识 二 国语意识与汉字记录法 三 汉字的输入与国语的主体 四 汉字与“国语的事实” 五 汉字并非借来之物 六 语言主体概念的转换 七 具有日语特性的语言 八 通向时枝国语学之路 代后记 汉字论的视角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