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关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守儿童,材料来源于申请人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留守经历的长期影响、作用机制与对策研究”过程中对137个曾为留守儿童的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成年人的深入访谈。书稿一方面从主位视角全方位地展示留守儿童们的生活现实,与全社会分享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及回溯性思考;另一方面,书稿也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进行信息编码,从客位视角做了关联分析、问题概括与对策探讨。从材料角度看,本书立体而生动地展现和刻画了个体“成为留守儿童”的原因、过程与长期影响,对于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和理解留守儿童群体具有良好价值。从学术角度看,本书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多层级留守负荷与留守保护的全息分析模型,弥补了学界在留守儿童研究方面缺乏通用分析框架的不足,也对201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儿童主任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具有启示意义,对于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型的社区和社会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卷一 引论 第一章 概念、视角与方法 一 概念辨析与背景介绍 二 问题视角与留守片段:听到的、看到的、感受的 三 内省视角与曾留守者: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群体 四 素材与方法 卷二 个案鉴读 第二章 骨肉分离——是理解还是隔 一 理解:作为一种弹性家庭策略的离别 二 隔阂:作为一种终将离散的亲子关系 第三章 留守日常——不断适应中的童年 一 代理监护:是别处温暖还是额外负担 二 非独生子女:是相互扶持还是个人牺牲 三 自我世界:是走向自洽还是走向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