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经典研习丛书(共6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钟茂森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华经典研习丛书》辑录了钟茂森教授的六种著作——《弟子规通解》《感应篇略说》《孝经讲记》《了凡四训精读》《朱子治家格言句解》《女论语说什么》,它们都是作者道德学问、涵养功夫的真实呈现。这些著作语言平实、义理深奥、晓畅通达,读者通过这些文字可以深刻体会圣贤的教诲,从事上、心上提起观照,为日后的落实找到下手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目录 弟子规通解 总 叙 第一篇 入则孝 第二篇 出则弟 第三篇 谨 第四篇 信 第五篇 泛爱众 第六篇 亲仁 第七篇 学文 感应篇略说 《太上感应篇》原文 讲习缘起 解释名题 经文划分 总 纲 示 警 善因善果 恶因恶报 结 劝 后 记 了凡四训精读 《了凡四训》原文 《了凡四训》序文 第一部分 本书介绍 第二部分 立命之学 第三部分 改过之法 第四部分 积善之方 第五部分 谦德之效 成圣之道 后 记 女论语说什么 一、导言 二、序传 三、立身章第一 四、学作章第二 五、学礼章第三 六、早起章第四 七、事父母章第五 八、事舅姑章第六 九、事夫章第七 十、训男女章第八 十一、营家章第九 十二、待客章第十 十三、和柔章第十一 十四、守节章第十二 孝经讲记 孝 经 本经概要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后 记 朱子治家格言句解 朱子治家格言 第一讲 作者生平 内容简介 第二讲 克己身心 和谐世界 第三讲 修养身心 防心离过 第四讲 节约资源 惜福报恩 第五讲 事豫则立 修心从善 第六讲 俭约奉己 积功累德 第七讲 行事有度 适可而止 第八讲 淡泊修身 勤俭养德 第九讲 德义为公 庇荫子孙 第十讲 言行谨慎 守心护念 第十一讲 贤淑有德 思之无邪 第十二讲 防微杜渐 利己利他 第十三讲 祭祀诚心 福报根源 第十四讲 经书典籍 圣贤之根 第十五讲 持身笃实 做人诚意 第十六讲 家道至要 莫若教子 第十七讲 非义不敢 君子风范 第十八讲 戒酒养德 智慧不泯 第十九讲 宅心仁厚 施惠贩卒 第二十讲 仁爱助人 增长福德 第二十一讲 作善百祥 作恶百殃 第二十二讲 违背伦常 根枯树亡 第二十三讲 取少予多 家族和睦 第二十四讲 家风严谨 子孙百世 第二十五讲 听妇乱家 愧为丈夫 第二十六讲 重财轻亲 非为人子 第二十七讲 嫁女娶妇 重义轻利 第二十八讲 谄媚富足 不重不威 第二十九讲 傲己骄贫 自轻自贱 第三十讲 不争不讼 万事兴隆 第三十一讲 言多必失 慎养口德 第三十二讲 有恃无恐 势倾灾至 第三十三讲 慈心于物 恻隐养性 第三十四讲 刚愎自用 悔败在后 第三十五讲 颓废懈怠 诸事难成 第三十六讲 亲近小人 日久必害 第三十七讲 老成持重 急难可依 第三十八讲 修道修己 不见人过 第三十九讲 处事争论 平心自省 第四十讲 真心施与 清净有功 第四十一讲 知恩报恩 滴水涌泉 第四十二讲 适可而止 宽厚仁慈 第四十三讲 富在知足 贵在知退 第四十四讲 嫉妒不平 怨人害己 第四十五讲 灾祸旦夕 当怜勿喜 第四十六讲 真心行善 不求世名 第四十七讲 文过饰非 错上加恶 第四十八讲 万恶淫首 殃及妻女 第四十九讲 暗箭伤人 祸及子孙 第五十讲 礼敬谦让 和气平安 第五十一讲 愿报国恩 乐交国税 第五十二讲 学贵立志 志在圣贤 第五十三讲 苟利国家 何计己身 第五十四讲 乐天知命 随缘行善 第五十五讲 如此修学 近乎圣贤 结 语 后 记 精彩页 第一篇 入则孝 “入则孝”是《弟子规》正文部分的第一篇。其中包括二十四件事情,篇名“入则孝”,顾名思义就是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为什么要教孝?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圣人教化大众的根本。 圣人明了宇宙万物与我是一体。我与一切人、事、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这种一体的观念,称之为孝道。而“孝”这个字就代表一体。从时间上说,近的,讲父母跟儿女是一体;展开,讲过去遥远的祖宗跟未来无尽的绵延下去的子孙,也是一体。从空间上说,整个宇宙十方都是一体。真正证入了这种一体的境界,彻底认同了一体,这个人就称为圣人。因此,学习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从学孝开始。 本篇篇题“入则孝”的“入”可以解释为入手处。圣贤之道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孔老夫子在《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德、学圣贤之道,要从孝道入手,培养我们一体的爱心。有人说是爱人如己,这个观念,已经隔了一层,因为还有个他,还有个自己。真正入了一体的境界,哪里有他?哪里有自己?心量能达到涵盖宇宙万物的人,就是圣人。 曾子在《孝经》里向夫子提问说:“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他问,圣人之德,有没有比孝更高的德?孔子说:“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孔子说,还有什么比孝更高的德行,能称为圣人之德? 圣人提倡以孝治理天下。以孝治天下,必定能得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孔子在《孝经》里面讲圣治,他说“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人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天下?《礼记·学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教育。教育、教学又以什么为先?以教孝道为先。因为孝是人的根本,用根本来治理天下,自然得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就是“不肃而成”,不必用严肃的法律去治理,自自然然就能够达到和谐社会。从圣人的教导我们可以明了“法治”不如“礼治”。如果能用礼治,用教育的手段,让大家都能够孝敬父母,自然能够民风和睦。因此孔老夫子说,这就是古圣先王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 “入则孝”,所谈的内容都是生活小事,真正会学的人,都是从小事、小道理里面去体会圣贤人的存心,去体悟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本篇所讲二十四件事情,也是举一个大概,每一条里面涵盖的意思都无限的深广。 父母呼 应勿缓 这句话字面上的解释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这是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对父母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就是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因此,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字后面还有一个敬字,没有敬,就没有孝。 有一次子游请教老师(孔老夫子)孝道,如果对父母能够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的补助,这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是说你养狗、养马也是养,如果是那样的话,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呢?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怎么能叫尽孝?因此,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而真能够有这种恭敬父母的存心,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养成习惯了,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恭敬的存心,踏入社会,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字,如果是父母开口叫了,我们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呢?我们也要去体会,父母有没有什么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了,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才是真正孝道。 孔老夫子的学生曾子,就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他做得很圆满。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一个朋友来找曾子,曾子母亲就慌了神,不知道怎样招待这个朋友。想到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才能把曾子唤回来呢?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老人突然心生妙计,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流出了血。十指连心啊!母亲一咬破手指,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曾子念念都是想着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在山里面就有感应,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赶紧跑回家。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说:“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又不知道怎么唤你,就只好咬自己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孝经》说,“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可以与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称之为“通于神明”。为什么四海能感通?因为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太麻木了。何以会麻木?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存着欲望,妄念把本有的感通的功能障蔽住了,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了。 一个单位,有位年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