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监测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化学工业 |
作者 | 李爱农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这一主题,全面总结了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进展与方法,并结合四川省分析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及生态环境效应。绪论综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学科发展历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监测面临的问题。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所用的数据源及其预处理方法。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制图、变化检测、精度验证方法在本书第三章进行了全面介绍。第四章以山区城镇扩张为例,探索了山地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模拟与预测方法;第五章以四川省为例,从行政区划、土地覆被类型和流域三个角度阐述了四川省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进而分析了空间格局与地形、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以1990-2015年四川省5期土地覆被产品为基础数据,从土地覆被类型、时期和流域三个维度全面概括了四川省近25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并以若尔盖高原为例,定量评估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贡献。针对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本书主要从热环境效应、生态服务效应、生态脆弱性和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七章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成都市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的热环境效应;第八章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分析了土地覆被变化带来的水土保持服务、NPP响应以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第九章以安宁河流域为例,评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脆弱生态区带来的影响;第十章基于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方法,综合评价了四川省各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本书第十一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对山地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应对建议。 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上篇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监测方法篇 第1章 绪论 3 1.1 土地利用/覆被概念 3 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4 1.2.1 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制图研究进展 5 1.2.2 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检测研究进展 9 1.3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监测研究的特殊性 11 1.4 本书章节安排 13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监测数据源及处理技术 19 2.1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监测常用卫星数据源 19 2.2 典型光学卫星遥感影像山地几何畸变特征 22 2.3 国产环境减灾卫星影像的几何精纠正与正射校正 24 2.3.1 环境减灾卫星影像几何精纠正与正射校正算法 25 2.3.2 算法实验与分析 27 2.3.3 系统平台实现 30 2.4 国产环境减灾卫星影像时空融合 34 2.4.1 多时相影像时空融合方法 34 2.4.2 环境减灾卫星影像时空融合案例 36 2.5 小结 40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 43 3.1 引言 43 3.2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设计常用的指标 44 3.2.1 常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特征 44 3.2.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细分策略 46 3.2.3 分类系统设计常用细分指标 50 3.3 数据源和分类方法在LCCS设计中的作用 52 3.3.1 数据源在LCCS设计中的作用 52 3.3.2 分类方法在LCCS设计中的作用 53 3.4 常用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在山区的重新界定 54 3.5 小结 56 参考文献 57 第4章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样本库 60 4.1 引言 60 4.2 土地利用/覆被样本数据获取方式 60 4.2.1 土地利用/覆被野外调查 61 4.2.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判读 62 4.2.3 众包技术 63 4.3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样本野外采集系统 64 4.3.1 采样原理 65 4.3.2 野外采样系统介绍 66 4.3.3 野外采样系统精度测试 68 4.4 土地利用/覆被样本管理系统 70 4.4.1 土地利用/覆被样本管理系统设计 70 4.4.2 土地利用/覆被样本管理系统实现 72 4.5 小结 74 参考文献 74 第5章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制图方法 76 5.1 引言 76 5.2 基于物元模型的山地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制图方法 76 5.2.1 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制图原理 76 5.2.2 属性关联函数的转化 78 5.2.3 归一化综合权重确定 79 5.2.4 基于FME-AF的若尔盖高原土地覆被分类应用案例 80 5.3 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与知识的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制图方法 85 5.3.1 方法总述 85 5.3.2 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割 86 5.3.3 基于决策树的土地利用/覆被分层分类模型构建 87 5.3.4 基于地学知识的交互式质量控制 89 5.3.5 基于HC-MMK方法的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制图案例 91 5.4 基于多分类器集成的面向对象迭代分类方法 95 5.4.1 方法总述 95 5.4.2 多分类器集成 97 5.4.3 训练样本自适应更新 97 5.4.4 迭代分类及迭代分类结果集成 98 5.4.5 基于OIC-MCE方法的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制图案例 99 5.5 小结 103 参考文献 103 第6章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检测方法 106 6.1 引言 106 6.2 基于多尺度分割和决策树的山地LUCC遥感检测方法 106 6.2.1 方法总述 106 6.2.2 面向对象影像分割 107 6.2.3 变化特征集构建 107 6.2.4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山地LUCC检测模型构建 109 6.2.5 精度评价 109 6.2.6 基于多尺度分割和决策树的攀西地区LUCC遥感检测案例 110 6.3 基于双时相多指标的山地LUCC遥感检测方法 114 6.3.1 方法总述 114 6.3.2 基于多指标的变化信息决策 115 6.3.3 双时相LUCC变化信息的融合 117 6.3.4 LUCC变化类型的确定 117 6.3.5 基于LUCC先验知识的“不合理变化”去除 118 6.3.6 基于双时相多指标的山地LUCC遥感检测案例 118 6.4 小结 124 参考文献 125 第7章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产品精度评估方法 127 7.1 引言 127 7.2 基于同类产品对比的间接精度评估方法 127 7.2.1 土地利用/覆被产品分类系统归一化 128 7.2.2 土地利用/覆被产品空间分辨率归一化 128 7.2.3 土地利用/覆被产品间面积一致性分析 129 7.2.4 土地利用/覆被产品间空间一致性分析 130 7.2.5 土地利用/覆被产品与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 130 7.3 基于验证样本的直接精度评估方法 131 7.3.1 验证样本布设方法 131 7.3.2 验证样本采集方法 132 7.3.3 基于验证样本的土地利用/覆被产品精度评估指标 132 7.4 西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精度评价 135 7.4.1 基于同类产品对比的西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的间接精度评价 135 7.4.2 基于验证样本的西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精度评价 139 7.5 小结 141 参考文献 142 下篇 山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应用篇 第8章 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147 8.1 四川省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 147 8.2 四川省各市/州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特征 150 8.3 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地形分布特征 154 8.3.1 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垂直分布特征 154 8.3.2 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坡度分异特征 156 8.3.3 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坡向分异特征 158 8.4 四川省199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 159 8.5 四川省1990~2015年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62 8.5.1 四川省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62 8.5.2 四川省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63 8.5.3 四川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64 8.5.4 四川省201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64 8.6 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及对国土空间管理的启示 165 8.6.1 四川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 165 8.6.2 对四川省国土空间管理启示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9章 重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171 9.1 重庆市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 171 9.2 重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地形特征分析 173 9.2.1 重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垂直分布特征 173 9.2.2 重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坡度分异特征 175 9.2.3 重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坡向分异特征 176 9.3 重庆市199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 177 9.4 重庆市1990~2015年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80 9.4.1 重庆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80 9.4.2 重庆市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81 9.4.3 重庆市200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82 9.4.4 重庆市201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82 9.5 重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对国土空间管理的启示 183 9.5.1 重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 183 9.5.2 对重庆市国土空间管理启示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10章 贵州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188 10.1 贵州省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 188 10.2 贵州省各市/州土地利用/覆被特征 190 10.3 贵州省土地利用/覆被地形特征分析 193 10.3.1 贵州省土地利用/覆被垂直分布特征 193 10.3.2 贵州省土地利用/覆被坡度分异特征 194 10.3.3 贵州省土地利用/覆被坡向分异特征 196 10.4 贵州省199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 196 10.5 贵州省1990~2015年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199 10.5.1 贵州省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00 10.5.2 贵州省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01 10.5.3 贵州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01 10.5.4 贵州省201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02 10.6 贵州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及对国土空间管理的启示 202 10.6.1 贵州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 202 10.6.2 对贵州省国土空间管理启示 205 参考文献 206 第11章 云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08 11.1 云南省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 208 11.2 云南省各市/州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特征 210 11.3 云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地形特征分析 215 11.3.1 云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垂直分布特征 215 11.3.2 云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坡度分异特征 217 11.3.3 云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坡向分异特征 218 11.4 云南省199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 219 11.5 云南省1990~2015年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22 11.5.1 云南省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22 11.5.2 云南省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23 11.5.3 云南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24 11.5.4 云南省201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24 11.6 云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及对国土空间管理的启示 225 11.6.1 云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 225 11.6.2 对云南省国土空间管理启示 227 参考文献 229 第12章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31 12.1 西藏自治区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 231 12.2 西藏自治区各市/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特征 233 12.3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地形分布特征 236 12.3.1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垂直分布特征 236 12.3.2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坡度分异特征 238 12.3.3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坡向分异特征 239 12.4 西藏自治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 240 12.5 西藏自治区1990~2015年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43 12.5.1 西藏自治区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43 12.5.2 西藏自治区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44 12.5.3 西藏自治区200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44 12.5.4 西藏自治区201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245 12.6 西藏自治区1990~2015年湖泊变化 245 12.6.1 西藏自治区2015年湖泊空间分布格局 246 12.6.2 西藏自治区1990~2015年湖泊时空变化格局 247 12.7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及对国土空间管理的启示 250 12.7.1 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 250 12.7.2 对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管理启示 252 参考文献 253 第13章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56 13.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特征 256 13.1.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总体特征 256 13.1.2 三峡库区各区/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 258 13.2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地形特征 261 13.2.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垂直分布特征 261 13.2.2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坡度分异特征 262 13.2.3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坡向分异特征 264 13.3 近25年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65 13.3.1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 265 13.3.2 三峡水利枢纽淹没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67 13.3.3 三峡库区耕地变化 268 13.4 三峡库区消落带空间格局及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271 13.4.1 三峡库区消落带空间格局 271 13.4.2 三峡库区消落带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274 13.5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276 13.6 小结 280 参考文献 281 第14章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遥感监测 283 14.1 西南地区退耕前耕地结构与分布 283 14.1.1 西南地区退耕前耕地总体特征 284 14.1.2 各省级行政区退耕前耕地结构与分布 287 14.2 四川省退耕还林遥感监测 292 14.2.1 四川省退耕还林总体状况 292 14.2.2 四川省坡耕地变化 292 14.3 重庆市退耕还林遥感监测 293 14.3.1 重庆市退耕还林总体状况 293 14.3.2 重庆市坡耕地变化 294 14.4 贵州省退耕还林遥感监测 294 14.4.1 贵州省退耕还林总体状况 294 14.4.2 贵州省坡耕地变化 294 14.5 云南省退耕还林遥感监测 295 14.5.1 云南省退耕还林总体状况 295 14.5.2 云南省坡耕地变化 296 14.6 西藏自治区退耕还林遥感监测 296 14.6.1 西藏自治区耕地变化总体状况 296 14.6.2 西藏自治区坡耕地变化 297 14.7 坡耕地改良工程对西南地区粮食总产的影响 297 14.8 小结 299 参考文献 299 第15章 西南地区城镇化遥感监测与空间模拟 301 15.1 概述 301 15.2 西南地区城镇化过程遥感监测 302 15.2.1 西南地区城镇空间分布格局 302 15.2.2 1990~2015年西南地区城镇空间变化特征 304 15.3 典型山区城镇变化过程模拟与预测 308 15.3.1 山区城镇扩张的地理和适宜空间 308 15.3.2 基于Dyna-CLUE 改进模型和SD 模型耦合的山区城镇用地情景模拟方法 310 15.3.3 基于耦合模型的岷江上游山区城镇扩张模拟与分析 314 15.4 成都市新旧城区热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318 15.4.1 新旧城区地表温度分布特征对比 319 15.4.2 新旧城区关键剖面热环境对比 320 15.4.3 新旧城区热环境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322 15.5 小结 324 参考文献 324 第16章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模拟与风险评估 326 16.1 概述 326 16.2 西双版纳天然林时空动态变化 327 16.2.1 西双版纳1973~2015年天然林动态变化格局 327 16.2.2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驱动力分析 329 16.3 天然林退化模拟与预测方法 333 16.4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模拟 335 16.4.1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SD 模型构建 335 16.4.2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空间模拟 336 16.4.3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模拟精度验证 339 16.5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未来情境预测 341 16.6 西双版纳天然林退化风险评估 343 16.7 小结 345 参考文献 345 第17章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威胁风险综合评估 348 17.1 概述 348 17.2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制图 349 17.2.1 基于多源数据和知识的生态系统类型制图方法 350 17.2.2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图 352 17.3 基于IUCN标准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威胁状况评估方法 354 17.3.1 IUCN 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评估框架体系 354 17.3.2 标准A:生境范围退化 356 17.3.3 标准B:生态系统分布 357 17.3.4 标准C:非生物环境退化 358 17.3.5 标准D:生物过程退化 358 17.3.6 标准E:定量分析模型 359 17.4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 359 17.4.1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评估过程 359 17.4.2 西南地区受威胁生态系统的数量统计特征 360 17.4.3 西南地区主要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分析 362 17.4.4 西南地区受威胁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 363 17.4.5 省级尺度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 365 17.4.6 小流域尺度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 366 17.4.7 多指标遥感综合评估展望 367 17.5 小结 368 参考文献 369 后记 371 附图1 西南地区(川、渝、黔、滇、藏)土地利用/覆被图(2015年) 附图2 西南地区(川、渝、黔、滇、藏)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图(1990~2015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