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胆小别看画》系列包括《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五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揭秘传世名画中隐藏的历史真相,画布背后的人心险恶让你细思恐极!全系列5卷,珍贵高清大图全彩印刷,逛博物馆、美术馆之有力利器! --- ?中野京子是谁? ——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幽默的语言风格不输小顾,深厚的艺术修养堪比蒋勋!艺术史学院派背景的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同时,中野京子还活跃日本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 ?《胆小别看画》在讲什么? ——揭秘传世艺术品光鲜外表下的“黑历史”,教科书上不讲的血腥真相。作者中野京子极富魅力的语言文字,讲述传世名画背后的隐秘往事。这也是本系列作品名为《胆小别看画》的意趣所在。日本读者评论道:看过中野京子的《胆小别看画》系列后,才真正找到逛美术馆的乐趣! --- ?《胆小别看画》有多好看? ——每本书的每一篇都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阴谋、宫斗、死亡、无果之恋……传世名作的光鲜背后竟是一幕幕悲惨的现实与丑恶的人性,让你背后发凉,细思恐极!正如“罪恶”会散发出强烈魅力一样,恐怖也拥有令人难以抵抗的吸引力。只有感受过死亡般的恐怖,才能了解活着是多么可贵。请读者静静感受每一幅画的恐怖魅力。 --- ?《胆小别看画》为什么值得拥有? ?精致的装帧工艺,高清名画图片,不但具收藏价值,还是你逛美术馆、艺术馆的利器! 内容推荐 《胆小别看画》是日本艺术史畅销作家中野京子的代表作品,包括《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五本,均上榜日本艺术类畅销书。 中野京子具有深厚的艺术史学院派背景,但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在本系列里,作者以西方名画中“恐怖”的一面为切入点,用精彩文字配合大量西方名画图片,带你畅游艺术史的世界,走进名画背后的历史秘境,被读者誉为逛美术馆、博物馆的有力指南。 《胆小别看画》系列的每本书、每一篇都堪称一部精彩的短篇小说。 想要充分领略名画之美,除了欣赏与感受,更重要的就是去“解读”。日本学者中野京子,从传世名画中寻找蛛丝马迹,层层剥茧,以极富魅力的语言揭开每一幅名画作品背后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当你了解了画布背后的真相,察觉到人性之恶的存在时,便会由衷感到后背发凉,“细思恐极”。 ------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书号:978-7-5086-5933-6;定价:42.00元) 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描绘了在聚光灯下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乍一看与毫无骇人之处,然而画面的种种细节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蔑视职业女性、贪婪拜金的时代。再比如《格拉海姆家的孩子们》,也许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感叹原来从不饶人的霍加斯(Hogarth)在面对世俗的幸福时也会露出温柔的一面,画中四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灿烂地微笑着,这幅家庭肖像画似乎就是幸福的代名词。但你知道这幅作品完成之后又发生了 目录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序 言 01 拉?图尔 《方块A的作弊者》 02 德加 《舞台上的舞女》 03 丁托列托 《受胎告知》 04 大卫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肖像》 05 布龙齐诺 《爱的寓意》 06 勃鲁盖尔 《绞刑架上的喜鹊》 07 赫诺普夫 《被遗忘的城市》 08 波提切利 《老实人纳斯塔基奥的故事》 09 霍加斯 《格拉海姆家的孩子们》 10 戈雅 《农神吞噬其子》 11 培根 《委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习作》 12 真蒂莱斯基 《砍下何乐弗尼之头的友第德》 13 蒙克 《青春期》 14 德比郡的莱特 《气泵里的鸟实验》 15 霍尔拜因 《亨利八世像》 16 乔尔乔内 《老妇人的画像》 17 雷东 《独眼巨人》 18 柯雷乔 《诱拐伽倪墨得斯》 19 列宾 《伊凡雷帝杀子》 20 梵高 《自画像》 21 席里柯 《梅杜萨之筏》 22 格吕内瓦尔德 《伊森海姆祭坛画》 -----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01 德拉罗什 《简?格雷的处刑》 02 米勒 《晚钟》 03 米兰达 《卡洛斯二世肖像》 04 委拉斯凯兹 《宫娥》 05 埃舍尔 《相对性》 06 热拉尔 《雷卡米耶夫人的肖像》 07 勃鲁盖尔 《伯利恒虐杀婴儿》 08 韦罗基奥 《耶稣受洗》 09 比亚兹莱 《莎乐美》 10 波提切利 《发现荷罗孚尼的遗体》 11 布莱克 《伟大的红龙和日光蔽体的女人》 12 无名画家 《加百列?德斯特勒与其妹》 13 鲁本斯 《帕里斯的裁判》 14 德拉波 《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 15 卡尔帕乔 《圣乔治屠龙》 16 伦勃朗 《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 17 霍加斯 《在疯人院》 18 艾克 《阿诺芬尼夫妇像》 19 汉特 《少女夏洛特》 20 勃克林 《死岛》 21 米格伦 《以马忤斯的晚餐》 22 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阅读名画 参考文献 -----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 01 列宾 《索菲亚公主》 02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03 卡巴内尔 《维纳斯的诞生》 04 委拉斯凯兹 《腓力? 普洛斯佩罗王子肖像》 05 乔登斯 《豆王》 06 达? 芬奇 《圣母子与圣安娜》 07 米开朗琪罗 《圣家族》 08 塞冈蒂尼 《恶母》 09 雷尼(传) 《贝阿朵莉切? 桑西》 10鲁本斯 《美杜莎的头颅》 11 恩索尔 《被面具包围的自画像》 12 菲斯利 《噩梦》 13 德拉克洛瓦 《愤怒的美狄亚》 14 勃鲁盖尔(传) 《有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 15 雷德格瑞夫 《可怜的老师》 16 富盖 《圣母子(默伦双联祭画)》 17 勃克林 《半人马相争》 18 阿米格尼 《法里内利和朋友们》 19 贺加斯 《金酒小巷》 20 庚斯博罗 《安德鲁斯夫妇》 21 戈雅 《1808年5月3日的马德里》 22 席勒 《死神与少女》 解 说 参考文献 ----- 《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前言 命运之章——委拉斯开兹《腓力?普罗斯佩罗王子》 迭戈?委拉斯开兹《腓力?普罗斯佩罗王子》 弗朗西斯科?普拉蒂纳《疯女胡安娜》 迭戈?委拉斯开兹《宫娥》 胡安?卡雷诺?德?米兰达《卡洛斯二世》
咒缚之章——温德尔哈尔特《伊丽莎白皇后》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伊丽莎白皇后》 约瑟夫?斯蒂勒《抱着弗朗茨?约瑟夫的大公妃》 托马斯?劳伦斯《罗马王(莱希斯塔德公爵)》 米哈伊?蒙卡奇《身穿匈牙利军服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憎恶之章——达维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肖像》 雅克-路易-达维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肖像》 雅克-路易-达维特《马拉之死》 雅克-路易-达维特《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十八世纪宫廷服饰与玛丽?安托瓦内特》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她的孩子们》
疯狂之章——戈雅《农神吞噬其子》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农神吞噬其子》 彼得?保罗?鲁本斯《农神吞噬其子》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马德里 1808年5月3日》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命运之神们》 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丧失之章——勃克林《死之岛》 埃尔?格雷考《托利多风景》 费尔南德?赫诺普夫《废弃之城》 阿诺德?勃克林《死之岛》
愤怒之章——列宾《伊凡雷帝杀子》 伊利亚?列宾《伊凡雷帝杀子》 伊利亚?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伊利亚?列宾《索菲娅公主》 欧仁?德拉克罗瓦《愤怒的美狄亚》
凌辱之章——席勒《死亡与少女》 老彼得?勃鲁盖尔《死亡的胜利》 小汉斯?霍尔拜因《大使们》 汉斯?巴尔东《死亡与少女》 安东尼?维尔茨《美丽的罗西娜》
救赎之章——格吕内瓦尔德《伊森海姆祭坛画》 彼得?保罗?鲁本斯《耶稣上十字架》 迭戈?委拉斯开兹《耶稣受难》 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伊森海姆祭坛画》
相关画家年表 后记 ----- 《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 作品1 弗里达?卡洛《破裂的脊柱》 作品2 米勒《拾穗者》 作品3 弗拉戈纳尔《秋千》 作品4 巴尔德斯?莱亚尔《繁华成空》 作品5 《沉睡的恩迪弥翁》吉罗代 作品6 夏加尔《小提琴手》 作品7 布格罗《但丁与维吉尔》 作品8 多雷《犹大环/路西法》 作品9 弗里德里希《橡树林中的修道院》 作品10 德劳内《黑死病在罗马》 作品11 盖西《自画像》 作品12 提香《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们》 作品13 米莱斯《奥菲丽娅》 作品14 戴维《雷奥尼达在温泉关》 作品15 列宾《意外归来》 作品16 莫奈《临死的卡米尔》 作品17 马蒂诺《在老宅的尾声》 作品18 卡拉瓦乔《正被砍头的施洗者圣约翰》 作品19 布朗《请带上你的儿子,先生》 作品20 戈雅《沙丁鱼的葬礼》 精彩页 咒缚之章——温德尔哈尔特《伊丽莎白皇后》(摘自《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1865年,油画,维也纳家具博物馆,300×216cm
命运之颚
如果说有倾国倾城之美,那或许指的就是这幅画中的女子的身姿吧……见者都会禁不住如此称道,可以说是扑面而来的美之气息。 不仅仅是面容精致,纤细的肢体也堪比时尚模特。当真有如此美女吗?或许有人觉得,御用的宫廷画家往往是汲取这些重要主顾的神髓,然后画的比真人更赏心悦目一些。 然而这一次却并非如此。因为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照相机,画中女子的照片也大量留存了下来,证明了她的美貌接近无需画家来加工修饰。 伊丽莎白皇后。不仅仅是在哈布斯堡王朝,与历代不论哪国、哪个王朝的女性相比,都可以断言为数一数二的美女。 据说伊丽莎白的丈夫,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在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完成这幅画时十分满意地评论道“这是靠前幅将皇后原本的姿态记录下来的肖像画”。
从这幅作品回溯到13年前,哈布斯堡王朝的年轻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对伊丽莎白(爱称茜茜)一见钟情,陷入了热恋。两人的相遇是在约瑟夫的相亲现场,可相亲的对象并不是茜茜,而是她的姐姐海伦娜。当时的王公的相亲都是政治联姻,对包含双方亲属在内的皇宫情况都有事前调查,在选定对象的阶段基本可以说是婚约已经成立了。因此海伦娜也是接受着皇妃教育等待着迎接这,对弗朗茨?约瑟夫而言,相亲也不过是新娘的婚前确认仪式而已。 15岁的茜茜也在相亲宴席上实属偶然。一是凑凑人数,二是想借机让任性的女儿学学社交礼仪的父母心,再加上茜茜本人出于好玩心理的好奇心。谁能预料到命运之颚会在这里张开大口呢。弗朗茨?约瑟夫也是一样,他的视线穿过了海伦娜,牢牢地盯在了比自己小了7岁,对自己的美还毫无认识的少女身上,先是邀其共舞,接着便求婚了。这是多么急不可耐的爱情的力量啊。 然而,无意之间抢走了姐姐的婚约者的茜茜恐怕根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原本对茜茜而言,结婚还早得很,与其说是恋爱,其实只是被人爱上了而已。 ——伊丽莎白1837年出生于巴伐利亚公国,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次女。父亲马克西米里安公爵对政治漠不关心,不喜教条的宫廷生活,终生在南德意志美丽的大自然中过着骑马、狩猎、垂钓的玩乐人生。因其对子女采取放任主义的态度,长女海伦娜姑且还好,伊丽莎白则是接近无拘无束地天真烂漫地长大的。伊丽莎白每天漫步山林,骑马几个小时也不厌倦,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可以说伊丽莎白尤其像她的父亲,对女儿应有的学习、钢琴、礼仪规范等教养毫无兴趣,据说钢琴弹得尤其糟糕。 正因为少女伊丽莎白的玩心如此之重,从出嫁之事定下开始就分外地辛苦。匆匆地开始接受新娘教育。欧洲史、尤其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兴发史,宗教学,宫廷中各种琐碎的繁文缛节,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课程等等等等。然而伊丽莎白本来就很讨厌学习,只有半年的临时抱佛脚也是勉为其难。双亲明知道伊丽莎白的准备还不充分,但除了送女儿出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个故事仿佛似曾相识吧?没错,它与下一章中也会提到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情况如出一辙。伊丽莎白也好,安托瓦内特也好,都是在恶作剧般的命运使然之下,负担起了原本属于别人的“超大国王妃”这一沉重的使命。如果她们能获得更适合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小国的侯爵夫人或公爵夫人,即便不能留名于青史,或许至少能平平稳稳地安度一生啊…… 据说因为填鸭式教育的压力,茜茜多次精神失常,以至于其母提出将婚期延后数月(当然被否决了)。茜茜曾叹息道:“他如果不是皇帝,而是裁缝就好了”,这句话大概是发自肺腑的吧。
------- 弗里达?卡罗卡洛 《破裂的脊柱》(摘自《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
1944年 油画?画布 40*30.7cm 收藏于:墨西哥多洛雷斯奥尔梅多博物馆
仿佛被毛刷扫过一样的薄云下,是一抹透彻明亮的蓝色天空。远处那条横亘在天地之间的直线可是大海? 远方的海浪好像在向画外推挤着大地,地壳的裂纹由远至近愈来愈大,犹如是放大的女主人公上半身那道纵裂的伤口。再去瞧她体内那根被无情剜出暴露在外的红黑色脊柱,也确实是裂痕无数。 但那真的是她的脊柱吗? 貌似不是。细细看过之后我们就能发现那其实并不是她的骨骼,而是一根上细下粗具有远古风貌的圆柱体。而她正把的头像一件装饰品般安放在这个精雕细琢的圆柱体顶上。这根圆柱体贯穿她的内脏,带给她剧痛的同时又像一根主心骨般支撑着她的身体,防止她的倒下。可这根圆柱本身已经伤痕累累,又能支持到她何时呢? 另一个支撑她纤细脆弱身体的就是那件带金属扣的矫形衣了,她的胸部、腰部以及腹部都被绑缚着。就是这样一件带给人极大不适及痛苦的宛如拷问刑具的东西,一旦卸下她便无法站立,年轻的乳房更显出矫形衣的冷硬以及伤痕的惨烈。 好像这些痛楚仍显不足一样,她的上半身----脸上、身上以及两个手腕上被钉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钉子,这些钉子执拗得遍布她的全身,虽然她的下半身被一块布遮掩着我们无法接近看见。这个形象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受难地的山丘上受磔型的耶稣,他就是这样被钉在十字架上,身上盖着一块麻布。在这幅画中也可见圆柱体和矫形衣所形成的十字,钉子和布,难道她也是一位殉道者吗? 散乱的发下是一张端正的脸庞,静穆的表情,两根相连的粗黑一字眉仿佛展翅的乌鸦随时会从额头上飞逝而去,丰润的唇上长着一层密密的汗毛。美丽的眼睛中流下一颗颗珍珠般的眼泪,但那些泪水并不是因为肉体的疼痛而引发的一般身体反应。她并不是因为怜悯自己而在哭泣,也不是为了乞讨他人的同情,这个女子在这样一种非人的苦痛中仍不失自尊,毅然忍受着命运加诸在身上的一切,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从画中喷薄而出。 这幅画就是有着这样一股扣人心弦的力量。
这是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卡洛的自画像。 弗里达在年仅四十七年的短暂生涯中留下了将近二百幅作品,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她的自画像。她在人生的后半期画了许多像这幅作品一样充满血腥气,可以说是她自画像的系列作品。有人曾经问她为什么那么爱画自己,她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一个人很孤单。”她在给别人的信中常不忘添一句“别忘记我啊”,虽然有些矫情感觉像做戏,但也足见当时的她一定是处在一种极大的孤独之中。 常有人嘲笑说自画像的批量创作就像写自传体小说一样,因为“女人有着一种强烈的自恋意识”,“一旦受伤马上呻吟”(不少女性艺术家的自我内心吐露,也的确让男性心生怯意)。可弗里达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自画像并不仅仅是把心灵问题肉体化,也不单单是孤独嫉妒带来的痛苦、创作上的奋战、因人生不如意而产生的抑郁----这些因素在肉体上的反射。她的那句“我只是在画我自身的现实”并不是一句假话。 那根布满裂痕的像古代圆柱体般的脊柱,与其说是绘画的抽象表现手法,不如说确确实实是弗里达真实的肉体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