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本书以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舞台为背景,按照以时间为顺序的动态研究和以事件为对象的静态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展开。动态研究,即深入考察和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和路径;静态研究,即努力发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从民主革命时期持续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揭示其经验和规律。 目录 引子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传人” 一 最初“传人”的场景:“被附带涉及到” 二 早期“传人”的重要渠道:日本 三 早期的“介绍者”:政治立场各异 第一章 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大众化? 一 向西方寻找理论:中国优选分子屡遭失败 二 西方文明弊端的表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 三 新的期盼:十月革命在中国民间的反响 四 新的力量: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发轫之始:中国知识界的学习与宣传 一 进步刊物:知识界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 二 进步社团:知识界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三 纪念革命导师:知识界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活动 四 传播唯物史观:知识界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与错误思潮的较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促进大众化 一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 二 中国社会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三 是渐进改良,还是根本解决? 四 是全民政治,还是阶级斗争? 五 中国社会的前途:是资本主义,还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四章 进一步走向工农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一 二大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初步结合”的标志 二 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初步传播 三 马克思主义在农民阶级中的初步传播 四 唯物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苏区新气象:马克思主义在苏维埃根据地的大众化 一 教育事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 进步团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 革命标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 红色歌谣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五 “领袖形象”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六章 与“中国化”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纵深推进 一 学习运动的展开:深入且广泛 二 马列学院:“第一所攻读马列主义理论的比较正规的学校” 三 延安整风:理论传播的特殊载体 四 思想:“中国化”理论的学习与宣传 第七章 成功之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一 翻译、创设理论文本,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 二 注重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动革命民众学习、理解、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 发挥报刊等大众性传媒的舆论引领作用,向广大民众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 四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下坚实基础 五 依靠人民群众、坚定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