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厢记/四大名剧大字本 |
分类 | |
作者 | (元)王实甫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历来受到文学爱好者关注。该剧共五本,分别为《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崔莺莺夜听琴杂剧》《张君瑞害相思杂剧》《草桥店梦莺莺杂剧》《张君瑞清团圞杂剧》。每本四折一楔子,显示出较为典型的元杂剧的结构特征。书中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现实生活中艰难险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同时,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绪是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都堪称绝唱。其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和峰回路转的结构安排也是古代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中的佼佼者。 作者简介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人。他早年曾经为官,仕途坎坷,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场合出入,不为封建礼法束缚、与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取词。 目录 前言 西厢记五剧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一折 楔 子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图杂剧 楔 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附录一 莺莺传 附录二 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附录三 董解元西厢记 附录四 《西厢记》的经典意义 序言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 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赵 景深先生在《明刊本西厢记 研究·序》中称之为“中国古 典文艺中的双璧”。《西厢 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上 的惊叹,贾仲明〔凌波仙〕 吊曲称:“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录鬼簿》)王伯良叹曰 :“实甫《西厢》,千古绝 技;微词奥旨,未易窥测。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评语)陈继儒称之为“千古 第一神物”(《陈眉公先生 批评西厢记》),李卓吾目 之为“化工之作”(《焚书· 杂说》),金圣叹更说它是 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 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 自己劈空结撰而出。”(《 第六才子书·读西厢记法》 )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评 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 热”,“几于家置一编,人怀 一箧”(《江苏省例藩政》 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查 禁淫词小说语),成了当时 的“畅销书”。摹拟仿效之作 在元代就时有出现,到了明 清,凡写男女情事的戏曲、 小说,很少有不受《西厢记 》影响的。域外对《西厢记 》的评价也很高,俄国柯尔 施主编、瓦西里耶夫著的《 中国文学史纲要》说:“单 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 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 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这样 完美的剧本。”可以说,《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也是 世界文艺中的瑰宝。 《西厢记》之所以能获 得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它 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西厢 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 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 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 逆者之间的冲突,表现了这 样的主题思想: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 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 眷属。 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 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 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 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 俊、才情的敏拙。所以毛西 河把“有情的”三字看作是概 括《西厢记》全书的“眼目” 。《西厢记》所表达的这种 愿望,被写进了西湖月老祠 的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 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 错过姻缘”。可见,它所表 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 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 的理想和愿望。这是《西厢 记》主题思想高于前代、同 代婚恋作品的原因,即使是 明清时代的戏曲作品也无以 过之。艺术上,它几乎是完 美无缺的,文辞之华丽、故 事之曲折、情绪之跌宕、文 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都 堪称绝唱。王伯良说:“《 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 之。其联络顾盼,斐亹映发 ,如长河之流,率然之蛇, 是一部片段好文字,他曲莫 及。”(《新校注古本西厢 记·附评语十六则》)李渔 说:“吾于古曲中,取其全 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 西厢》能之。”(《闲情偶 寄·词曲部·词采第二》)它 的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它 的峰回路转的结构安排,在 中国的爱情戏剧中,除《西 厢记》外,是找不到第二部 的。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 ,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 一、王实甫作。此说最早见 于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 ,而这些资料又是钟氏友人 “陆君仲良,得之于克斋先 生吴公”;也为元末明初贾 仲明〔凌波仙〕吊曲、明初 朱权《太和正音谱》、明丘 汝乘《娇红记序》所认同, 此说出现最早。其后又有: 二、关汉卿作王实甫续,三 、关汉卿作,四、王作关续 ,等等说法。但都没有提出 足以推翻王作说的证据,《 西厢记》的著作权应当归王 实甫。关于王实甫其人,也 有种种说法,但多有矛盾, 未可置信,当以《录鬼簿》 所载为是。王名德信,字实 甫,大都(今北京)人。钟 氏列之为“前辈已死名公才 人”;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序》中引有《西厢记》曲文 ,云“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周氏后序作于元泰定甲子 (1324),时实甫已谢世 ,可知实甫为元代前期作家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正是 元蒙贵族“内北国而外中国 ,内北人而外南人”(叶子 奇《草木子·克谨篇》),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 时代,科举考试停止了,士 子不再可能把诗文当作上天 梯,他们的地位由传统的“ 四民”之首,一变而为社会 下层,由高踞于百姓之上, 变为沉沦于百姓之中,真正 了解了平民百姓的感情和愿 望,于是将其才智寓乎声歌 ,抒其怫郁。另一方面,以 弓马取天下的统治者,思想 统治相对宽松,道德禁忌比 较淡泊。元蒙统治者不杀工 匠、不杀优伶(《元史·木 华黎传》),又兼疆域空前 广大,商贸活动极为活跃,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为戏剧 的繁荣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为戏剧大家的诞生提供了极 好的条件,王实甫是时代的 宁馨儿。贾仲明〔凌波仙〕 吊王实甫云:“风月营,密 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 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 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 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可知王实甫出入勾栏,与演 员妓女相熟,生活在社会下 层,以其才华受士林推崇。 作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 》外,今存《四丞相高会丽 春堂》和《吕蒙正风雪破窑 记》全本,以及《苏小卿月 夜泛茶船》、《韩彩云丝竹 芙蓉亭》二剧的片 导语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该剧取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描写了他们在蒲州普救寺的西厢院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西厢记》不仅是一部爱情戏,还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进行了大胆挑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该剧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人物传神,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 精彩页 西厢记五剧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1〕 (外扮老夫人上开〔2〕)老身姓郑〔3〕,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4〕,不幸因病告殖〔5〕。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凿女工〔6〕,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又有个小妮子〔7〕,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做红娘。一个小厮儿〔8〕,唤做欢郎。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9〕,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10〕,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11〕。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则天娘娘香火院〔12〕,况兼法本长老〔13〕,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14〕,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15〕。一壁写书附京师去〔16〕,唤郑恒来,相扶回博陵去。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17〕,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18〕,好生伤感人也呵。 【仙吕】【赏花时】〔19〕夫主京师禄命终〔20〕,子母孤孀途路穷〔21〕,因此上旅梓在梵王宫〔22〕。盼不到博陵旧冢〔23〕,血泪洒杜鹃红〔24〕。 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25〕。不免唤红娘出来分付他。红娘何在?(旦伴扮红见科〔26〕)(夫人云)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闲散心耍一回去来。(红云)谨依严命。(夫人下)(红云)小姐有请。(正旦扮莺莺上)(红云)夫人著俺和姐姐佛殿上闲耍一回去来。(旦唱) 【幺篇】〔27〕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28〕,门掩重关萧寺中〔29〕。花落水流红〔30〕,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31〕。(并下) 注释 〔1〕楔(xiē歇)子——在元代及明初,把一段戏的首曲称为“楔子”,王骥德《曲律》云:“登场首曲,北曰楔子,南曰引子。”这里使用的“楔子”,其概念是明代中期才形成的。明代中期刊刻剧本时(如臧晋叔《元曲选》等),才把正戏之外用来交待情节、介绍人物的场子,同剧本的正场戏区分出来,并名之为“楔子”。楔子本是木匠用来塞紧木制品缝隙的小木片,元杂剧中的楔子有使戏剧情节完整紧凑的作用,所以毛西河说:“‘楔子’,楔隙儿也。元剧限四折,倘情事未尽,则从隙中下一楔子。此在套数之外者,故名楔。”在楔子中只唱一两支单曲,不唱套曲;主唱人不限于戏的主脚(jué决)。 〔2〕外——元人杂剧中的女主脚为正旦,男主脚为正末,在正脚之外再加上一个脚色,叫“外”。王国维《古剧脚色考》云:“曰冲,曰外,曰贴,均系一义,谓于正色之外,又加某色以充之也。”所扮不限男女,老年中年青年人物均可扮演,如外旦、外末、外净。这里指扮演老夫人的外旦。脚色,本指履历身份,如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三“入仕脚色”云:“脚色者,初入仕必具乡贯、户头、三代名衔、家口、年岁。”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卷七:“今之履历,古之脚色也。”用作演员行当,则含有所扮人物性格的因素。以脚色代人物,便于剧团安排演员,指示剧中人的大体类型,也便于书写刻印。开——戏剧开场。 〔3〕老身——老年人之自称,不限男女。清·翟灏《通俗编·称谓·老身》:“按,妇人老者,每自称‘老身’……然前此男子亦尝自称矣。” 〔4〕拜——授官。前朝——指前一个皇帝在位之时。天子在位期间曰朝,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告殖(cú)——布告死亡。《尔雅·释诂》:“俎,死也。” 〔6〕针凿(zhǐ指)女工——妇女从事的针线、纺织、刺绣等活计。凿,制衣、刺绣。《说文》:“凿,箴缕所佚衣也。”段玉裁注:“箴,当作针;佚,缝也;缕,线也。以针贯缕佚衣曰凿。”凿,俗作指;工,亦作红(gōng工)。 〔7〕小妮子——对婢女的称呼。《通俗编·妇女·妮子》:“《五代史·晋家人传》:耶律德光遗书李太后曰:吾有梳头妮子,窃一药囊,以奔于晋,今皆在否?王通叟词有‘十三妮子绿窗中’之句。今山左目婢曰小妮子。” 〔8〕小厮(sī斯)儿——宋元时称自家的小男孩儿(即儿子)为小厮。清·平步青《谚释》:“今人呼小子,古曰小厮。”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一折:“俺两家指腹成亲,后来我家生了女儿……他家得了个小厮。” 〔9〕柩(jiù旧)——盛殓着尸体的棺材。《礼记·问丧》:“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博陵——唐代郡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博陵崔氏为唐代五大高门(崔、卢、李、郑、王)之一。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