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独特而可贵的乡村风物全传,真实而优美地记录山乡巨变、村落变迁,回忆旧时乡村亲切人事、物件与珍贵年华,反映新农村、新社会和新事物的社会变化,乡村风貌和人间百态。土地气息、乡情气息浓郁,写出了新时代气象和旧时代风物,是一部热爱土地、怀念温暖乡土人情的优秀农村作品,展现了变革中的乡村风貌和图景,别具一格。
作者对自己曾经生活的村庄充满深情,家乡那片土地上勤劳朴实的人们、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和温弊生活的场景,也值得忆念传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村的声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曹向荣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独特而可贵的乡村风物全传,真实而优美地记录山乡巨变、村落变迁,回忆旧时乡村亲切人事、物件与珍贵年华,反映新农村、新社会和新事物的社会变化,乡村风貌和人间百态。土地气息、乡情气息浓郁,写出了新时代气象和旧时代风物,是一部热爱土地、怀念温暖乡土人情的优秀农村作品,展现了变革中的乡村风貌和图景,别具一格。 作者对自己曾经生活的村庄充满深情,家乡那片土地上勤劳朴实的人们、与人为善的美好品质和温弊生活的场景,也值得忆念传扬。 作者简介 曹向荣,女,山西河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著有散文集《消停的月儿》,小说集《泥哨》,中篇小说集《夏夏的爱情》。曾获2004—2006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目录 第一章 乡村器物 农具 犁 耧 耙 耱 锄头 镰 镢 斧 花柴钩 权 布袋 石杵 碌碡 木手推 小平车 胶皮大车、拖拉机 车把式 石磨 簸箕 筛 篓 笼 篮 编挫 搓玉米板 器具 篓或罐 瓮 醋瓮 醋坛 瓷罐 罐 洋瓷器物 家具 柜 广播匣 香脂插屏 风箱 灯 暖瓶 锅刷 擀架 纺织 棉花 浆秆 搓眼子 木梃纺车 纺线 枣核 缠穗车 缠穗 拐线拐 染布 棒槌 第二章 乡村美食 花馍 鱼儿 汽水 饴铬 清明 第三章 乡村风貌 村落风景 花墙 门 照壁 石头巷 石头桥 井台 旱井 村落的弯道 春天里 扣麻雀 绣鞋垫的姑娘 “飞鸽”牌自行车 池塘 厕川 山水 村落动物 鸟 鸡 公鸡、母鸡 羊 狗 猪 牛 猫 村落颜色 春的田野 夏天的骤雨 山居 农家的早晨 村落的树 树园 梧桐树 核桃 裨柿树 土屋 土坯(糊墼) 土炕 炕围 楼板 第四章 乡村的声音 串巷的叫卖声 卖小葱 卖韭菜 卖豆腐 收头发 小炉匠 起刀磨剪子 刻钢笔 货郎 旋匠 村落的蝉 第五章 乡村文明 代销店 染指甲 代销店 泥窝窝 小人书 乡村里的学校 毛算盘 游戏 染指甲 转灯 抽陀螺 木匠 木匠钻 搓板 理发 修面 理发 小辫子 剃头 推子 拔汗毛 刮眉毛 剪辫子 削头梳子 刮胡子刀 乡村的文化 戏院 庙会 村里来了电影机 盲人说书 娶媳妇 猴戏 乞讨者 第六章 土地里的果实 麦 拉犁 种麦 割麦 碾场 扬场 脱粒机 看场 玉米 种玉米 施肥 玉米熟了 收玉米 剥玉米、扭玉米辫 玉米辫盘起来 玉米叶蒲团 红薯 薯苗 栽红薯 刨红薯 醋柿子 柿树 柿子熟了 旋柿子 淋醋 第七章 乡村野趣 芦苇 芦苇地 芦苇熟了 编织苇席 草帽 掐麦秆 掐帽辫儿 卖草帽 油菜花 油菜花 菜籽熟了 筛菜籽 蓖麻籽 蓖麻籽 拾荒 旱烟 第八章 乡村年俗 年 交流会 炸麻花 除夕 大年初一 扎拐 嘣嘣 秋千 滴滴精 枣山 灯盏棚 元宵节 补天地 后记 序言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 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有挖不 完的宝藏。是幼年的记忆力 太好的缘故吗?这话虽不见 定论,但童年记忆的确是一 个人一生的底色。 《乡村的声音》这本书 收集的文章,是几十年写作 的累积。有的篇目是20岁出 头写出来的。早年散文,多 干字文,是一边教书一边写 作的成果。 文章开始发表,多见于 《黄河晨报》《山西日报》 ,见于《山西青年》《山西 教育》《特区教育》《风流 一代》,后来在《山西文学 》《中华散文》《散文》等 文学期刊发表文章。30岁那 年,我将发表的文章收成一 部书稿,以《消停的月儿》 为书名,于2000年出版。 出版本书再提第一本散 文集,是在说明我散文写作 的源头,也是这部书的源头 。事实上,自2003年开始 发表小说以来,我的散文写 作不曾停歇。2004年中篇 小说《泥哨》入选《小说选 刊》,要求写一篇创作谈, 那是我第一次写作“创作谈” 。我硬着头皮写作了《我为 宽厚、温情这两个词感动》 ,忐忑地交给编辑老9币, 却非常意外地受到褒奖。此 后,我对写创作谈充满自信 。你得承认一些东西它在你 的身体里沉睡。若将它唤醒 ,它的活腾跳跃让你惊讶欣 喜。毫不夸张地说,20年的 小说写作,创作谈写了好些 篇。每接到杂志社交给写作 创作谈的任务,我心内窃喜 ,抓笔就来,像要走多少年 的亲戚家,熟门熟路。而这 些,可以说是散文的练笔。 年轻时候写散文,想起 什么写什么,遇见什么写什 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 。《消停的月儿》打开目录 ,像个杂货铺,又像拾得一 块边角地,这里种西瓜,那 里种蓖麻,一地的五颜六色 ,满眼生气蓬勃的景象。写 了多年散文后,文章不再像 飞扬的沙子。这并不是刻意 秩序,而是乡村的事物写多 了,文章自己归了类。这样 ,我再写乡村,便留意地写 ,集中地写,积攒着写。我 写犁耧耙耱,写刻字,写纺 织娘……犁耧耙耱这些器具 记录着传统的耕田种地。刻 字是小学生年代,村里来了 刻字的人,给小学生的笔杆 上刻姓和名,也有画一幅小 像。纺织娘是小飞虫,常常 在纺车前扑腾着飞。母亲开 了窗户,拍拍手引它飞出去 。纺织娘与女人有一种天然 的亲密。 我一边写着这些,一边 想:有谁要看这些,要读这 些呢?可是,每看见老物件 ,我的情感奔涌。家乡,沉 浸在身心,欲罢不能。老实 说,我是半生带着家乡游走 的人。 家乡的老物件开始进博 物馆。犁耧耙耱收在博物馆 里,挫、笼、风箱、纺车收 在博物馆里,针线盒、插屏 收在博物馆里。这些是乡间 的血脉,博物馆收容了它们 。这些物件有的是几辈子用 过的,附着古老的信息。这 些带着温度的物件背后,隐 藏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着独 特思想和远大的精神。 博物馆收容的这些全是 有形的物件。乡间更有无形 的民间产物,比如:叫卖声 。乡间的早晨,叫卖声如登 台唱戏,这个唱完那个登台 。叫卖豆腐的,王庄豆腐; 叫卖桃卖杏的,破鞋换红头 绳咧;小炉匠钉锅钉碗咧, 谯猪煸狗咧……一片欢腾。 还有各样的声音,比如乡间 孩童们的游戏声、学校里的 铃声、乡村的说书声、耍猴 的唱腔…… 乡间不只有声音,还有 风俗。年和节,是乡间重大 事情。乡间的吃和穿,在乡 人们记忆深处打着烙印。自 给自足年代,乡里人的穿是 自己缝织,吃是自家种出来 ,用的多是自家制作:草帽 是编的,炕上的芦苇席是编 的,醋是自家淋出来。乡间 生活忙碌而悠闲。乡间的忙 碌是日日劳作,乡间的悠闲 是它的慢生活。清晨,乡里 的男人们夹支烟,站在巷口 看远远的青山,看田野里的 庄稼,看树枝头的鸟雀。乡 里的女人们收拾完家,晌前 晌后,拎着活计扎堆儿谈话 玩笑。乡里人劳作是辛苦的 ,心情是放飞的。 《乡村的声音》一路写 来,我觉得自己真是太热爱 出生的那块土地。幼年生活 过的地方,太深厚了,太奇 妙,无穷大,越写越觉着要 写的还有很多。 短短的几十年,乡村变 化太大了。乡村不像童年热 闹红火的乡村。我想:还有 什么更好的方式保留它们呢 ?书稿虽不能挽留以往乡村 的气韵和热闹,也许能给予 思念乡村的人们以生存的温 暖和精神的慰藉吧。 这个散文集的名字,是 我出版散文集里最好听、也 是我最喜欢的书名。这本散 文收集起来,原名叫《村庄 》。比较来看,《村庄》显 得老实而笨重。《乡村的声 音》是另一样,亲切、轻灵 、有质感。这个书名里“声 音”一词,是延伸的、丰富 的,它怎么不可以是颜色、 气味呢? 以上是这本书的起因, 也是落出来的果实。 作者 2023年12月7日 导语 书里写了乡村曾经拥有的小学校、代销店、饲养院、麦场,写了乡村的犁耧耙耱及家用器具,写了乡村的树、田野及庄稼地里的果实,写了乡村来了耍猴、盲人说书、放电影,写了乡村的叫卖声……文笔所至,字字相连的文字或者幻化成一幅幅绘画;声音的模仿,让读者听到乡村古来的声音。这本书也能是一个乡村的小传。 后记 这本书稿原名《村庄》 ,现在以《乡村的声音》付 梓。 书里写了乡村曾经拥有 的小学校、代销店、饲养院 、麦场,写了乡村的犁耧耙 耱及家用器具,写了乡村的 树、田野及庄稼地里的果实 ,写了乡村来了耍猴、盲人 说书、放电影,写了乡村的 叫卖声……文笔所至,字字 相连的文字或者幻化成一幅 幅绘画;声音的模仿,让读 者听到乡村古来的声音。这 本书也能是一个乡村的小传 。 社会的进步,让大家处 于新阅读时代。本书图文并 茂,书中所配照片均由台阳 明提供。这些照片一样是多 年积累,出版在即,又补充 一些。乡村器具散落在乡村 的角落,布满灰尘,缺棱少 角,早已失去了农人每天抚 摸的光滑。将这些曾在乡村 风光过的器具的模样留在书 本里,虽付出艰辛,对于拍 摄者和作者来说也是一件欣 慰的事情。 这部书稿的出版受到山 西省运城市委宣传部的重视 和扶持,更得中国言实出版 社王蕙子女士的热心推荐, 在此,一并感谢!在这里, 还要对本书出版给予关心和 支持的朋友以及对书稿付出 艰辛劳动的编辑老师,表示 真诚的谢意! 作者 2023年12月8日 精彩页 农具 犁 犁,用来耕田。 犁,分犁拐、犁弯头、犁脚、铁铧。 犁,不是很精细,带着修理的痕迹。犁拐十字形,一半儿长一半儿短。那长点儿的半边,是犁地人手握犁拐的地方。 木犁粗糙而简陋。犁弯头到犁脚有一截木棍,它与犁拐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状,对整个犁身有牵制固定作用。这样的结构,虽不说经过严密计算,却也是有些讲究。 犁弯头处有一铁环,用来系牛项绳。这个小小的铁环,让牛跟犁连结在一起。 牛拉木犁。那犁地人一手持牛鞭,一手握犁拐,一路的哒哒咧咧。牛拉木犁,直线行,一回一行。从南到北或者从东到西,几十上百个来回。牛力和着人力,慢慢前行。犁过的那一块土地或者整片土地一行一行,均匀有致,在风雨中静默,或者在太阳光下灿烂。 有了机械化,田野里牛耕地的景象渐渐退回到记忆。那奔跑着的打地机,后面拖着翻犁,与图片中的木犁完全不同,打出来的土地,真像翻犁的名称一样,将土地搅成一片,没有了牛拉犁耕的秩序,少了田间韵味。 犁从田间回到仓库闲置下来,不能被保存。木犁们与牛一样,成了人们的怀念和记忆。 自留地下放,地分了,牲口也分了。 家口不多,地亩少,长年饲养牲口,却只忙收秋打夏那几天,小家小户斟酌再三,牲口卖掉了。到了收秋种麦,这些人又想起牲口,念叨着说:“唉,唉,有牲口就好了。” 没有牲口,他们拉犁种麦。沉沉的黄土泥,泛着潮,铁犁深深地插进泥土,拉犁的人们,腰弯着,双脚轮番向前,一步一步迈着,绳从肩胛深深勒下去,硕大的汗珠,从汗眼冒出来,顺腮帮子滑落。 人们的脸是绛色的,手心的肉像长着倒刺,太阳红红地升起或者西落,他们迈着发颤的脚步,什么也不想,只是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一回又一回。 离他们不远的那棵柿树,像个即将分娩的女人,稀稀落落的树叶,遮不住一疙瘩一疙瘩通红的柿子,它们的脸朝下,挤在一块,笑红了脸,它们是嘲笑一个个伏行在地的人们吗? 这样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要回家了,即使铁打的汉子,也双腿发软,扑在水罐上饮水如牛了。 耧 耧,用来种麦,是种地器具中较为繁琐的一件农具。 耧分耧杆、耧斗、耧拐、耧腿、耧筒、耧铧。至于耧挡板、耧疙瘩两样小零碎,虽小,却很重要。 耧筒有三个。三只耧筒与三只耧腿各自相连。 耧斗所在位置,是耧的主体。耧斗,一是用来盛拌好农药的麦种,二是下籽粒的空间和设置。耧斗中间有一挡板,叫隔板。隔板将麦种与下籽粒的空间隔开。隔板下端有一方口。种子从方口流出,经耧筒到耧腿,顺耧腿到耧脚,从耧脚戴着的铁铧落进土里。 耧虽说是农具,却好看花哨。耧斗像一个斗的形状,四面弧形,像张开的花朵。耧斗中间隔板上开一方口,方口有插板,能开能关,掌管麦种的流速。方口处有一根扁木棒,叫拨籽棒;又有一细绳系着一木疙瘩,叫耧疙瘩。 伴随耧的摇动,拨籽棒动起了,耧疙瘩左右晃得叮叮当当地响。摇动着的耧是田野里的音乐。耧有了这欢快的乐声,麦籽哗哗地均匀地分布到耧筒,沿着耧脚而下了。如果摇耧的停脚不前,不是耧斗里的麦籽完了,便是耧眼堵了或者拨籽棒不高兴。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关乎麦籽如何运作,关乎一年的收成。 摇耧有许多的技巧。种田人不是个个都能摇耧。那摇耧人,民间叫摇耧把式。若是要种籽下得稀些,那摇耧人的步子走得大些,或者走得碎走得急些,耧斗里的耧疙瘩打得热闹非常了。若是要种籽下得稠些个,摇耧人的脚步慢些个,双手摇得也不是很快,那耧疙瘩不急不慌,像古老的水车,一声接着一声。 没看见过摇耧种地,真是错过一个好看的风景。耧疙瘩不只是有大功用,摇耧种地,耧斗很有看头,那麦子经方口而过,那左右摇摆的耧疙瘩将流经的麦子打得四溅,那景观就像井底冒起的水花或者小喷泉或者放的小烟火。这小小的烟火,随着嗒嗒的响声,不住地开放,那喷放的麦粒似透露着无穷的欢喜。 麦籽从隔板留着的口下去,到三只耧筒。麦子进入耧筒,哗哗哗地响,如水流流过渠道,从耧筒拐人耧脚。 耧筒与耧脚,桐木做成,篓空。耧腿末梢的铁铧,小巧玲珑,如老年女人的小脚。耧铧尖头有孔,麦籽从小孔出来丢落人大地的怀抱。 耧,双拐。耧杆一边一小块铁片,用来加固耧杆。耧杆有了裂缝,打一块铁片封住木头的裂痕,像衣服破了打一块补丁的样子。铁片长条,前后各有尖头,打进木头,叫疤丁。这是农人对耧的爱惜、对匠人做耧花费心思的尊敬。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