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朗宁的中国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姚景灿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朗宁一家在中国的传奇经历及其家族与中国的关系。从他们的故事中彰显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他们为什么深深地爱着这片饱经沧桑而又充满温情的土地。切斯特·朗宁(1894-1984),加拿大人,1894年出生在襄阳,1923-1927年在襄阳建立鸿文中学(襄樊一中前身)并担任校长,1945-1949年任加拿大驻华使馆首席外交官。为推动1970年加拿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关键贡献,多次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以国宾身份来华访问。朗宁的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中加友谊奠基人”“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一位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事业的人”。
作者简介
姚景灿,湖北宜城人。研究馆员,荣获“全国首届青年档案学术奖”和“国家级档案专家”称号,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档案事业和地方文史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主编《百年襄阳影像》《襄阳过去那些事儿》等作品,为《让档案告诉未来》《名城之子》等电视专题片撰稿,发表和展出各类摄影、书法作品近百幅。
目录
前言
代序 朗宁家族的中国情结 奥黛丽·朗宁·托平
楔子
一、万端有缘
二、童年时光
三、襄江潮涌
四、出使中国
五、重庆迷雾
六、钟山风雨
七、在新旧中国之间
八、惜别金陵
九、重逢日内瓦
十、和平的呐喊
十一、“湖北佬”回来了
十二、特鲁多的特使
十三、用自己的眼光看中国
十四、最后的心愿
附录:来自大洋彼岸的世纪回眸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部好的文史作品之于
读者,应该具有回望历史、
传承文明、启迪心灵、陶冶
情操的功能,对于促进社会
和谐文明进步能够发挥健康
积极作用。
《朗宁的中国心》是一
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极
大的热情,讲述了切斯特·
朗宁这位襄阳生、襄阳长的
加拿大国际知名外交家的故
事。内容涉及朗宁家族三代
人与中国及襄阳的渊源,时
间跨度近百年。如他的父母
在襄阳创办襄阳最早的新式
学堂——鸿文书院(现襄阳
市一中前身),最早的女子
学校(淑华女子书院),建
立最早的西医医院——鸿恩
医院。尤其是以主人公朗宁
的中国经历为主线,记述他
在襄阳的成长,受聘回母校
襄阳鸿文中学担任校长
(1922年至1927年),亲
历和支持襄阳新文化运动和
传播马克思主义活动,曾任
加拿大大使馆馆长(代理大
使)以及为中加建交所做的
贡献,他的女儿奥黛丽(美
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摄
影记者、纪录片撰稿人)、
女婿西默·托平(美国《纽
约时报》前总编辑、普利策
奖评审委员会前主席)接力
于中西方沟通交流的经历,
等等。正因为他一生为中加
建交和增进中西方沟通不遗
余力,作出过重要贡献,使
他获得了加拿大国家平民最
高荣誉“一级大勋章”。周恩
来称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
友”,曾数次邀请他以国宾
身份访华。加拿大前总理让
·克雷蒂安称他是“中加友谊
的奠基人”。加拿大前驻华
大使碧福评价他是“一位事
实上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中国
人民事业的人”。这是近代
襄阳走出的一位著名人物,
堪称襄阳的骄傲,更是襄阳
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
全书以史为据,史实与
文学可读性相得益彰。在大
量占有档案史料,还原历史
真实的基础上,加入文学性
元素,文笔清新增添了此书
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感染力
。将人物故事及其心路历程
融入时代变迁的大背景展开
,从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贡献
透射当年动荡变幻的国际国
内风云,开合有度,是本书
的另一特色,读来让人仿佛
时光回溯兴味盎然。
我们编辑出版这部作品
,绝不单单是要为一个外国
人树碑立传,而是对襄阳历
史长河中一段珍贵人文情怀
的沉淀,是对一位拥有强烈
国际主义精神,并坚定支持
中国革命事业,积极从事进
步活动,为中国人民作出重
要贡献者的纪念。我们希望
,《朗宁的中国心》能够成
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的生动教材,成为中西方人
文与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和
纽带,成为展示襄阳文化厚
重、开放包容、具有国际影
响力的新亮点。
编委会
2023年4月
导语
本书以史为据,史实与文学可读性相得益彰。在大量占有档案史料,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入文学性元素,文笔清新增添了此书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将人物故事及其心路历程融入时代变迁的大背景展开,从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贡献透射当年动荡变幻的国际国内风云,开合有度,是本书的另一特色,读来让人仿佛时光回溯兴味盎然。
后记
第一次知道切斯特·朗宁
这个名字,是一次偶然的机
会。那是我刚参加工作到襄
阳市档案馆不久。1984年
的一天,馆里突然接到上级
指示,要求查询上报朗宁相
关档案资料,馆长把这个任
务交给了我。当时我很诧异
,襄阳怎么会有外国人的档
案。
在查阅和复制整理那些
档案中,我知道了这位叫朗
宁的加拿大人出生在襄阳,
早年在襄阳一中(原鸿文中
学)当过校长。后任加拿大
驻华大使,曾于1971年、
1975年和1983年三次访问
故乡襄阳。让我惊喜的是,
他的每次来访,襄阳方面都
留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让我
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襄阳活动
的一组照片,那是一位气质
儒雅、慈祥可亲的老人,身
材高大、满头银发、精神矍
铄、激情洋溢。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印象慢慢沉入
了记忆的深处。
2008年3月,市档案馆“
百年裹阳老照片展”征集活
动启动。在梳理征集线索时
,朗宁的名字不由得一下浮
现在我的脑际。他们家族在
襄阳生活时间长,而且是为
数不多的拥有相机的人,尤
其是档案中还有朗宁1975
年回裹阳拍摄纪录片的记载
,心想,他的家族一定留有
与襄阳有关的影像。这一重
要线索让我兴奋不已。
然而,时过多年,到哪
里去寻找他们的行踪呢?朗
宁健在的可能性极小,算下
来应该有一百多岁了,而且
档案中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关
他们住址和联系方式的记载

不甘失望的我,又重新
从这些档案中搜寻线索。这
时,一个熟悉的名字——奥
黛丽·托平再次激起我的希
望,她是朗宁的三女儿,美
国人。我发现朗宁每次来访
都有她陪同。可激动之余又
犯了难,要想在异国他乡茫
茫人海寻找一个陌生人,无
异于大海捞针!
机缘往往巧合,正在一
筹莫展的时候,我的美国朋
友何新华博士来了,我抱着
一线希望请他协助。何博士
十分热心地表示试一试,尽
管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在
美国属于保密的个人隐私,
查询难度很大。
两个月后的一天凌晨,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
梦中惊醒。电话是何博士从
大洋彼岸美国打来的,他欣
喜地告诉我,奥黛丽的家庭
住址和联系方式找到了。这
个消息令人振奋,我当天便
迫不及待地给奥黛丽女士发
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以一
个故乡人的身份,表达了取
得联系的愿望,并希望得到
他们对征集活动的支持。
在翘首以待的第10天,
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
。对方名叫廖忠,是加拿大
驻重庆领事馆的文化专员。
他在确认了我的身份之后解
释说,奥黛丽将我的信从网
上转给了他,委托他与我联
系。后来我才知道,奥黛丽
只有几个女儿,廖忠被她认
作干儿子,成为朗宁家族的
荣誉成员,英文名字叫彼特
·廖·朗宁。
有了廖忠做中英文沟通
桥梁,一切都变得方便多了
。我从他那里知道了奥黛丽
曾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的摄影记者、自由撰稿人。
她的丈夫西默·托平曾是美
国著名媒体《纽约时报》总
编辑,还担任过国际新闻大
奖普利策执行委员会主席,
此时受聘为中国清华大学国
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他们退休后住在纽约斯卡
斯代尔。
奥黛丽和托平非常热心
,首批与中国和襄阳有关的
影像,很快经由廖忠捐赠给
了我们。当我看到这些珍贵
的影像资料时,别提多兴奋
了,有些可以说填补了19世
纪末到20世纪初襄阳历史影
像的空白,特别是那部
1978年由加拿大国家电影
局拍摄的电影纪录片《朗宁
的中国使命》。
当得知他们将于10月到
清华大学讲学的消息后,我
建议市档案馆报请市领导批
准,向他们发出重访襄阳故
里的邀请。
10月8日下午,奥黛丽、
托平夫妇携其女儿卡伦·科
恩和外孙托林·爱伦·科恩一
家三代四口应邀访问襄阳,
又向襄阳市档案馆捐赠了新
近清理出的一批老照片和文
字资料,还有他们的著作《
朗宁回忆录》、托平的《在
新旧中国间穿行》、奥黛丽
的《鹦鹉查理》等。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
,我开始对这批档案资料进
行阅读和研究。随着渐渐深
入,我深深地被这个平凡而
伟大的家族所震撼,他们不
仅为中国做出过许多重要贡
献,而且对这片故土有着常
人难以理解的赤子情怀。朗
宁家族的百年历史之于襄阳
甚或中国,是一座蕴藏着珍
贵人文资源而又亟待开发的
富矿。这使我萌生了要为朗
宁写一部书的强烈愿望,虽
然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次严峻
的挑战。
于是,我开始着手广泛
地搜集相关档案和资料。从
馆内到馆外,从本地到外地
,穷尽自己所有掌握的史料
线索,列出一串长长的清单
。包括奥黛丽他们捐赠的书
籍、史料和影像,裹阳相关
的档案、地方志书、文史资
料,《朗宁传》,朗宁友人
的回忆和口述史,南京市档
案馆相关档案,等等。随着
对这些史料的梳理和悉心研
读,朗宁的形象在我的心目
中也渐渐从平面变得清晰、
立体而愈加生动鲜活起来,
我仿佛走进了朗宁生活的时
代和空间。
在写作过程中,我努力
把朗宁这个人物放进他所处
的时代背景和环境里来写。
不仅写他本人,还要反映他
的家族其他重要成员与中国
的关系
精彩页
1949年10月1日下午,南京。
这座昔日国民政府的首都,倾城而动,人海如潮。激情高亢的人群,在大街小巷,在五星红旗的海洋,载歌载舞,如醉如狂。所有人的脸上,无不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从此当家作主的自豪。
这是一个伟大而幸福的时刻。此时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在举行震惊世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而就在此时,南京市军管会外侨处的那座红墙大楼里,却聚集着一群高鼻深目西装革履的外国人。他们都是滞留南京的各国驻前国民政府外交使节,赶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闻发布会的。
这里原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整修一新的接见厅布置得庄严肃穆,主席台正面墙上的青天白日旗已被鲜艳的五星红旗取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已过大江。眼下的这些外交使节,面对中国的风云突变、政权更迭,显得有些仓皇和无措。
南京军管会外侨处处长黄华一身戎装,气宇轩昂地健步登上了主席台。他环视了一圈会场,清了清嗓子,然后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他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致各国外长的信。
黄华发布完新闻之后,大厅里陷入一片沉寂。台下的那些大使们一个个伸长脖子,满脸茫然。他们按常规等待的英语翻译一直没有出现。
坐在会议厅一侧的澳大利亚大使凯斯·奥非萨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他用英语问道:“尊敬的黄华先生!在座各位除去加拿大使馆的切斯特·朗宁外,其他人都不懂汉语,能否让他把您刚才说过的话译成英语?”
黄华没有作答,又是一片寂默。时间在尴尬而压抑的气氛中显得格外漫长。不知过了多久,那位白人大使涨红着脸,再次站起来弱弱地重复了刚才的意思,黄华依然没有表态。
这些外交官们忽然明白了,黄华是在向他们表明,共产党政权在自己的国家同外国人打交道时,要显示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尊严。今天,他要改一改国民党政府在本国对外交往中使用外国语言的惯例。
这时,一位身材修长、银发碧眼、气质儒雅的外交官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就是奥非萨所说的切斯特·朗宁,前加拿大驻华使馆代理大使。
朗宁微笑着用一口地道的汉语对黄华说:“黄华先生!澳大利亚大使说,他们都不懂汉语,想问问您,能不能让我把您刚才讲的译给他们听。”
黄华用目光审视了一下,点头表示同意,并说明几天后会以书面形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周恩来外长给各国外长的信,交由各国驻南京使馆照会。
朗宁翻译完毕,新闻发布会就此结束。就这样,这位加拿大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个第一。第一个用英语向世界发布新中国成立消息的人,他翻译的周恩来外长致各国外长的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件外事公函。
历史往往机缘巧合,但眼前这一幕更像是命运的刻意安排。因为这个出生于中国湖北襄阳的加拿大外交官,与中国有着太深的渊源和情结。他从来都是把自己出生地中国当作故乡,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有一半时光是在中国度过,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又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加拿大承认新中国,为架设中西方理解交流的桥梁和维护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告。前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曾誉之为“中加友谊的奠基人”。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