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出于维护统治等目的所提供的公共品之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漕粮供应作为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条件下最为重要的粮食资源调剂与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举措,成为一种国家行为,清代也不例外。关于清代华北漕粮供应的影响因素与社会效应问题,既有研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展现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大量的案例研究。但一方面没有体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华北漕粮供应政策实施的具体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对华北漕粮供应在各因素作用下变动的社会效应关注不够。 作者简介 栗挺(1982.8-),男,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转型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区域经济,主持和参与多项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曾获中国农业史青年论坛(2017)论文三等奖,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优秀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学术史回顾 1.2 概念界定与说明 第2章 清代华北漕粮供应概况 2.1 清代华北的粮食供需 2.2 华北漕粮供应的历史变迁 第3章 华北漕粮供应的影响因素 3.1 征运管理:华北漕粮供应的制度基础 3.2 运道维护:“保漕”的内在逻辑 3.3 灾害与灾荒救济 3.4 皇帝的偏好 第4章 各因素对华北漕粮供应的影响分析 4.1 漕粮征运管理政策对漕粮供应的影响 4.2 运道维护治理对漕粮供应的影响 4.3 灾害与灾荒救济对漕粮供应的影响 4.4 皇帝偏好对漕粮供应的影响 4.5 对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分析 第5章 华北漕粮供应的社会效应——以河南灾荒救济为例 5.1 清代河南典型灾荒及其救济 5.2 不同救荒措施的效果比较 5.3 灾民社会响应行为对比 5.4 对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讨论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6.1 结论:区域粮食安全的效率、公平与成本 6.2 思考:历史与当下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