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研究先秦两汉艺术观念进展的力作,前后用时10余年完成。作者认为,先秦两汉是中国文明的轴心期,也是中国艺术最具原创性、最能彰显本土价值的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三段:一是远古夏商西周,二是春秋战国,三是秦汉。其间由艺术创造衍生、由哲学反思确立的艺术观念,基本规划了后世中国艺术的走向。礼乐是这一时期艺术的核心命题。作为一种观念,它弥散于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工艺等艺术形式中,并决定了当时城市乃至国家的整体设计。研究这一时期的艺术观念,必须在实用、审美之外兼及艺术的象征价值。正是通过象征,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最终走向了哲学,并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关联。 作者简介 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1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近两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目录 上卷 导论 一、先秦两汉:中国艺术的前历史 二、现代艺术观念与中国艺术观念史写作 三、中国艺术观念史的起点和奠基问题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雅俗之争 五、春秋战国时期对艺术的肯定和否定 六、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上) 七、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中) 八、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下) 九、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研究法 十、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文献辨析 第一章 远古夏商:中国艺术观念的浮现 第一节 中国艺术观念之萌芽 一、艺术的起源问题 二、人工制品与艺术作品 三、远古器具与艺术观念 四、远古艺术的观念性特征 第二节 中国艺术观念之初型 一、文字史与艺术观念史 二、甲骨文中的艺术概念 三、甲骨文中的艺术评鉴 四、殷商时期的艺术观念 第二章 西周:中国艺术观念的奠基 第一节 “心”的发现与“诗言志” 一、股周之际人神关系的变化 二、“心”的发现 三、“诗言志”的提出 第二节 西周典礼艺术的物体系 一、诗、礼、乐之关系 二、从身体到服装、佩饰 三、上手之器:青铜器 四、建筑与城市 五、意义物与人工物 六、表意体系的复原与拓展 第三节 西周音乐艺术与音乐观念 一、西周用乐状况 二、诗、乐、舞之关系 三、释“百兽率舞”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艺术与政治 一、西周政治的情感特性 二、诗与政治 三、礼与政治 四、乐与政治 第三章 春秋用诗及诗用观 第一节 春秋用诗状况及价值定位 一、春秋用诗状况 二、诗教与雅言 三、诗的价值定位 四、诗与乐的分离 第二节 春秋用诗原则 一、“诗之志”与“诗之言” 二、“诗以合意”与“以诗证事” 三、“诗以合礼”与诗的等级制 四、“赋诗断章,余取所求” 第三节 诗的文场与审美标准的建立 一、诗的准入制 …… 第四章 春秋音乐及音乐观 第五章 春秋建筑及建筑观念 第六章 老子与孔子 第七章 战国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 第八章 战国诸子对艺术的否定 第九章 战国诸子对艺术的肯定 第十章 《吕氏春秋》的理论融创 第十一章 先秦工艺体系与制度 第十二章 释器具 第十三章 先秦工艺哲学 下卷 第十四章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音乐哲学 第十五章 汉代音乐观念 第十六章 汉代的图像世界 第十七章 汉代书画观念 第十八章 西汉建筑及建筑观念的发展 第十九章 新莽时期的建筑及建筑观念 第二十章 西汉两都之争与城市观念的进展 第二十一章 东汉两都之争与城市观念的进展 结语 插图出处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