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首次系统论述了屈原精神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落之间(民间、文人、官方、域外)的传承接受历史。讨论的年代范围从战国末期到当代共约二千三百余年,论述的空间范围为国内、域外汉字文化圈及欧美部分国家。全书钩沉整理了两千三百多年来屈原精神传承接受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了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及其在民间礼祭、文人阐发、官方褒崇、域外接受中波浪式推进的文化传承谱系及其接受链,突破了以往屈原接受研究多从文人视域着眼的界限,而将视野扩大到了民间、官方、域外视域,将屈原的接受研究从文学史延展至文化史。全书立足文化学理论视野,综合运用文学、文献学、民俗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等学科理论方法,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文字论述与图表分析相结合,建构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屈原精神传承接受史的理论架构,挖掘出了不少文学史之外的有关屈原影响力和传播接受的文献资料,对今后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思路启示与学术文献价值。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屈原精神的界定 第一节 屈原精神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屈原精神的诗性表达 第三节 屈原精神的生命诠释 第四节 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 第五节 屈原精神的文化渊源 第六节 屈原精神与中国国魂 第二章 屈原精神的民间礼祭 第一节 端午祭屈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信仰 第二节 屈原庙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传习 第三节 歌谣传说与屈原精神的民间传承 第三章 屈原精神的文人阐发 第一节 汉代拟骚作品:屈原之“穷”的审美体验 第二节 汉唐屈原传记:屈原风范的理性认识 第三节 唐代咏屈诗:屈原独醒与悲剧的形象定格 第四节 宋代咏屈诗文:屈原精神的高标与反思 第五节 元明清屈原戏:屈原悲剧形象的深化与幻化 第六节 屈原诗歌的图绘与屈原精神的传承 第七节 “楚辞”辑注与屈原爱国精神的彰显 第八节 近现代文学与屈原精神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阐发 第九节 屈原精神的文人传承接受历程 第四章 屈原精神的官方褒崇 第一节 汉代帝王对屈原作品的爱重与推广 第二节 唐宋宫廷端午风尚与屈原精神的传承接受 第三节 晚唐以来的屈原封号 第四节 官方褒崇与屈原精神的价值生成 第五章 屈原精神的域外接受 第一节 民间屈原信仰在域外的传承接受 第二节 屈原作品的域外传播与接受——以韩国为中心 第三节 咏屈汉诗与屈原精神的域外接受 第四节 当代海外华人文学与屈原精神的传承接受 第五节 竹治贞夫《屈原传记》与屈原精神的域外阐释 第六节 屈原精神域外传承接受的特征探赜 结论 后记 |